分享

《破译中医的玄机》

 外院派 2017-04-17

中医 之 气和血

中西医差别之一就是在气和血的认识上。

西医认为心脏泵出的血液循环才是一个人生长的动力来源,而中医的理论认为:元阳是根本,也就是元阳的动力才是最终的动力源。在显微镜底下观察,血液的流速是飞快的,这绝不是心脏的力量可以到达的,这一切必须依靠气,就是元阳的力量,这个元阳的压力是我们身体在长年累月的遗传和进化中形成的稳定和谐的生长模式,且在体内不同的位置和器官有不同的元阳张力,细胞组织结构不同,或者肌体组织结构不同导致元阳在各个位置的元阳压是不同的。肌体病变的原因外表上看是肌肉组织或者是血液里出现异常(肌体病变原因也是肌体的防御),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在病症的位置出现气血不通畅,元阳不能发挥功效来处理异常的情况。

气的三大类 :

关于气,这里也有我个人的分类。身体的气有三大类:肺气,胃气和体气。只有这样的分类才也可以简单地认识并利用气。

肺气:

肺气就是呼吸的气。西方医学说从肺部吸入氧气,再和血液里的血细胞发生氧化作用来供应全身的需要。这当然是正确的。同时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吸气:人吸入氧气,这里的气压会渗入到身体里去,这是人体气脉气压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医上十二经络的运行就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的,是不是正切合我这种说法?印度瑜伽的腹式呼吸和中国道教修炼的吐纳之术都是养生绝好的办法,或者我们通过深呼吸,让呼吸的气压尽可能地进入身体内部,让气的动力渗透到更深之处,这样的呼吸就是最好最方便的养身之道。不过,提醒几点:

其一、这种呼吸要在身心安静的时候才会更深层次的进入体内,如果随意或急躁的深呼吸,效果不好;

其二、这样的方法是个长期积累的办法,不去坚持很难有效果。

这是练习瑜伽、气功、静坐的人身体健康的根本,同时也是瑜伽,气功和静坐的呼吸原理。请注意,一个心平气和的人身体一定是健康的,原因就是他在大部分时间内呼吸是平稳的,这种正常的呼吸才可以维持身体的元气。安静或心无杂念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我们身心总是被思绪干扰,情绪更是经常影响呼吸,只不过普通人是很难觉察到。

胃气:

胃气,也就是医书常常说的中土之气,这也是人体获得元气的主要来源。食物本身就是补充元气的来源之一,只不过药草所提供的元气具有针对性。

中药依靠什么治病?依靠的是通过胃吸收药物,这个药物推动身体的变化才能治愈身体的疾病。华佗说“上医针灸,中医虚丹,下医汤丸” 吃药在中医里是下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来看中药是什么?神农氏尝百草依靠的又是什么?中药其实就是相对应的一种物质上的生克之道,几乎所有我们看到的物质,都可以拿来做中药。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是矿物质还是人的排泄物、尿液等等。这说明只要能够克制住疾病,就是好药材。(中药的生克表面上是物质上的,实际上还是在不同程度上不同部位驱动气血的运行速度以及所要到达的位置,这才是生克的宇宙规律)。

正常人是感应不到疾病和药物特点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我们没有培养这样的感觉力。第二、这样的感觉力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的,就如狗鼻子的灵敏度是远远超过正常人的。神农氏一定是个味觉超级敏锐的人,可以感受到任何一个药物细微的区别,这些区别是可以用来研制中药的。

中药的采摘很多都是取类比象的特点,也就是说同样的部位或者形态有某些共同之处,而这共同之处就是拥有相同的物质基因,这些基因的特点可以刺激气血的运行。药性不同,气血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我们还是回头再说病的原理,病是防御体系,是一种固结的状态。病人把药物吃进体内,不能理解为让药分子和体内的毒素做斗争,吃中药的目的是刺激元阳来修复我们的肌体,这才中药治病的原理。中医认为疾病都是不同类型的气滞血瘀,在虚虚实实中找到治疗方案,这就是中医的医理。我们需要明白宇宙万物其实不仅是眼前的世界,一切都是因感应而存在的。吃中药,是利用中药的某种成分来激化同样的肌体能量,绝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吃药会补或者会对身体某个症状有直接的消除作用,这么理解中药的药理是永远找不到出路的。

吃中药有几种成分:其一、因为人体的需要而补充能量,含有微量元素和营养,如阿胶,红枣之类。其二、甘草之类的作用,在于让脾胃便于吸收,否则药性太直接,会影响身体的接纳。这两点一般人都知道,可关键是药性有补血和补气之说,我以为这才是中医治病的妙理,但不是补,而是刺激身体的血液循环,让身体的元阳消除我们的病态。

《破译中医的玄机》——(四)中医 <wbr>之气和血

《破译中医的玄机》——(四)中医 <wbr>之气和血

 

中药的实际功用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直接刺激血液流动的,譬如干姜、炮附子,桂枝,这些药物刺激血液的循环,加速血液的流动,从而打破原有身体的“气滞血瘀”格局。曾经看到中医书里解释说,为什么桂枝汤里要用芍药?很多医方里也是这样,治热病用热药,治寒性病用寒性药、、、许多名医用五行生克来解释,用圆的道理来解释,理论上似乎说的过去,但是理解起来很吃力。如清朝名医黄元御用“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来说明问题,张仲景,甚至岐伯都用五行的办法硬生生的解释药理,这只会让学医的人云山雾罩而晦涩难懂,道理其实忒简单,我一说妇孺老少都会明白。

还是回到病的根源找突破口。病是气滞血瘀,只要重新打破这个固结的状态就可。无论是用寒性还是温性的药,目的都是刺激同类的肌体反应,肌体在不同的刺激下流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吃药的药性是激起体内的对应状态,我们暂时打破原有的病态平衡,身体的元阳自然会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就如洗衣服,我们把脏的部位来回搓一搓就可,当然不是洗衣服这么简单,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药性和药量来解决,还有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病状;关键点就在于是否可以打破病态的防御体系,而后撤出药物,慢慢恢复正常的生理机制,这就是中医用药的原理。医生开药是需要感觉的,这种感觉就是内心的直觉判断,和谐才是最主要的依据,绝不是医方;经典医方只是参照物,具体的人需要具体的变化。这里我只是把原理说清楚,至于如何用药,还是要有实践经验的。可是无论如何往下延伸,原则不会错。

第二类:中药里还有一种是专门补气的,道理也是同样。不过,补气才是中医真正的根本,这里面也特别有意思。

补血可以理解为刺激血液循环,补气是刺激气态的变化。中药里很多补气药,黄芪,半夏,人参等等。补气推动的是气的流通,因为气比血更加可以彻底的渗透到体内。血和气相比,血比较直接,效果快;气比较幽深,可以到达血液不能去的地方。就拿人参来说,它生长的比较缓慢,很多药物里需要人参就是利用这种特别之处,人参里的元素有这样的特点:其一、可以激起身体反应;其二、可以起到缓慢却有渗透力的作用。所以千年人参好用,这是为什么呢?用中医的话就是守而不走。假如能看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知道快速生长的人参就是垃圾,根本不能起到该有的用处。古人的医方现代人用起来不方便,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看穿这一点,中医用药就会灵活机动很多。

中医任何一味药都有其特点,只有熟知药性和医理的特征,才可以运用的得心应手。作为中医是需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以及身体感受力的,需要有敏锐的觉察力,才可以区分这些药性的特点。

看懂以上这些,就知道药方是如何来的,在了解药性的基础上,才知道如何开药方;才知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这里我要补充一点,很多急性病开几副药就可解决,而慢性病却不是这样。道理在于慢性病是身体的气态发生变化后,是需要时间来调控的。很多时候,人的肌体已经适应新的生理状态,改变很困难,所以对付这种病需要改变它的运行方式,需要渗透的治疗。也就是说身体的寒湿类疾病是不容易根除的,需要长期的调养和运动。

本人在这里还要点破一个疑惑,就是六经辨证。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只是一种说法而已,很多学中医的应该和我一样,吃不准六经辨证的规律;有些思路是不是世人太束缚于前人的思维?辨证归经适合针灸,并不一定适合吃药,吃药从胃部开始,药性的流通放到经络里解释,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从这个角度说,张仲景对经络是否认识到位呢?一般人估计想也不敢想,总以为医圣就是真理。大胆的说一句: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和【黄帝内经】里的五行之说,这两者的说法需要重新评估,我们后人不要依文解字的去理解这一点。这两点是桎梏中医的命门,学中医的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哪几个名医可以把这些晦涩难懂的医理诠释得明明白白?这种说法无论是解释医学道理还是去理解先圣的文章,是不是显得不够清晰?所以建议学医的人,暂时把这两点搁置,和我一样,简简单单的理解疾病,才可以能理解古人,并敢于超越古人。

 

《破译中医的玄机》——(四)中医 <wbr>之气和血


体气和脉气:

身体的气流总是在全身各个部位循环,也可以说是一气周流。人体的气动按照一定的方向,一定的路线周而复始,这就是中医的经络学说。至于经络的特点,稍微了解中医的都知道,这里不再介绍。有人问气的循环真的存在吗?很多人也在喋喋不休的争吵,其实根本没必要。手被轻微烫伤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气泡,说明气在身体是无处不在的。至于气脉和穴道的存在规律,针和灸从古代为人民服务到现在,事实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怎么可能子虚乌有呢?头痛感冒,身体不舒服等等,只要在相对应的穴位按揉,起码会有缓解的效果。很多中医想证明给外国同行看看经络的存在,借用电子技术来阐释人体的气脉,我觉得挺奇怪的。这种存在只要自己体验一下立刻就知道,干嘛千方百计的证明经络的合理性?

证明经络的存在有三点可以做个简单说明:

其一、用形而下的办法来验证形而上,不是不可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人的体验才是真理。离开事实基础,舍本逐末的办法有点蛇足,万一电子技术不能测量,那么人体就不存在经络了吗?

其二、这只是自己的不自信而已,宣扬中医文化,得走自己的路,用中医技术给人治病才是主要的。这和那些否定西医的中医一样,都是民族的自卑感。

其三、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苟同。

蠡测经络穴道的由来:

练习过静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静坐一段时间以后,身体的某些部位会有脉动,这就是气机在经络里的反应。可是要想清晰的知道经络穴道的规律,依靠一般人的修行层次,很难到达这个境界,这和天生的禀赋有关,也和功夫有关,还和我们需要练习的目的有关。穴道里的关元穴就是丹田部位,是气脉交会的地方,所以一般的练习者很容易能感受到,但是身体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等这些需要修行多年,并且将注意力指向经络,才可能探索出经络的准确位置和运行轨迹,这需要特殊的天命之人来完成这样的使命。

“上医针灸,中医虚丹,下医汤丸”,利用胃的吸收来治疗是中医的下策,利用体气和脉络之气治病才是中医医治的根本。【黄帝内经】中以针法为重,但是针灸现在不是很流行,原因很多,这里我想说一点:经络里的气卸去很容易,但是进气比较难,如果可以整体的利用元阳的力量,针灸技术似乎是无坚不摧的(请注意,这句话点到的就是命门,如何进气才是针法的难题,,这需要医者很强的感受力)。我没有什么实践,可是在理论上,如果以气之说为中医的根基,只有通过体气,利用元阳才是治疗的最好办法。除去针和灸之外,拔罐、按摩、推拿、刮痧、火疗等等都是一个原理,只是人们还没有建立这个信心,不愿意花时间在这里,如果愿意尝试,利用简单的中医技术就能够治疗很多重症甚至是不治之症。

利用体气的治疗好处在于:第一、几乎没有什么成本;第二、没有副作用;第三、可以随时随地的自我治疗。人们治病习惯吃药,吃药方便和快捷,然而很多慢性病形成的原因就是长时间不良习性的渗透,对付慢性病,也要依靠用时间来替换空间,譬如养成一个自我按摩的习惯是可以防治大部分疾病的。

当然用药也有用药的好处,药性可以让肌体时刻保持治疗状态,从这点上看药性方便管用。总的来说,无论哪一种办法都是有利有弊的,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取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