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的鞋不能超过3双?心理学家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

 乡里人家图书馆 2017-04-17


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孩子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讲究。我朋友家的小孩,才不到2岁,家里的衣服鞋子已经快赶上他爸妈了。


可是,孩子会因为拥有这么多的东西,而感到幸福快乐吗?


选择越多,孩子可能越不快乐
1


萌萌小的时候,我们没有给他买过很多玩具,但他没有因为玩具不多就不开心,反而会很珍惜我们买给他的每一样玩具,他最喜欢的是生日时我送他的小汽车。


有一次我带他去我同事家玩,同事家的小孩在家里就是个小王子,一家人宠着。玩具自然更不用多说,比萌萌多了太多了。不仅有小汽车,还有卡车,消防车,警车等等.....萌萌看到这么多玩具,都开心坏了。


我以为他会玩的非常开心,可实际情况不是的!


萌萌在玩卡车的时候,一开始玩的很开心。后来就把兴趣转移到了消防车上面。这时同事家的小孩拿起那辆卡车津津有味的玩起来,可萌萌也不玩手里的消防车了,两个人为了一辆卡车而争执起来。


我对萌萌说:“你看,除了卡车以外,他们家还有警车,救护车,你为什么非要这个呢?而且你刚刚还在玩消防车,为什么要这么贪心呢?”萌萌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


其实后来我想明白了,萌萌这不是贪心,而当选择比较多的时候,他就难以从这些玩具中得到100%的快乐。


比如,玩卡车的时候,孩子可能在想“等下我要去玩消防车”。玩消防车的时候看到警车了,又打起了警车的主意。最后,看到有人来玩卡车了,孩子突然又想起了卡车的好:“我不玩消防车了,我要玩卡车!”


众多的选择,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以至于他的快乐也被打了折扣,幸福感反而被降低了。


假如他能选择的东西没有那么多,就像在家一样虽然只能玩一辆小汽车,他都能尽情地享受其中的快乐。



选择越多,孩子的专注力越低
2


选择更多,还会带来一个坏处,那就是孩子的专注力会更低。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在研究中,他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画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结果第2组的孩子的作品要比第一组孩子画的糟糕得多。


随后,研究者们让孩子们从中选一支自己最喜欢的笔,接着再试着说服孩子们放弃这支笔选择另一样礼物,结果第二组的孩子更容易放弃他们所选择的笔。


父母总是觉得,给孩子提供足够好和足够多的物质条件,孩子会更加快乐。其实恰恰相反!


如果孩子的面前有太多选择,他反而不能更专注于他自己的目标上,更可能会乱了分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得到了也不会那么珍惜。



爸妈要怎么避免选择太多?
3


  • 玩具不多不少,5个最好


过多的玩具,不仅容易让孩子分心,而且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不利。那么,到底应该给孩子提供多少玩具呢?


美国弗吉尼亚学者认为应该是5个。原因是,当玩具少于5个,孩子可能会出现自卑心理;但如果数量超过5个,孩子就容易出现分心,而且还会限制他们的创造力。


玩具在孩子在可选择的范围内,孩子会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玩具,反复研究、琢磨、思考,创造出多种新的玩法,这时玩具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 鞋子不要买多,最多3双


现在宝宝都是家里的宝贝,妈妈每次逛街,可能自己的衣服鞋子舍不得买,可是宝宝的总是一买一大堆。那,孩子的衣服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日本曾有心理学者建议:


4岁以上的孩子,每个季节的衣服无需超过5套,甚至更少,这完全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了;同时,给孩子提供的鞋子,不需要超过3双(含家居拖鞋),帽子别超1顶。


当然,如果年龄较小的孩子,换洗的频率很高。可以多备着几套,但是记住一个原则,尽量少而精,在适用的范围内最少就可以了。



少即是多
4


日本有位女作家曾经写过一本书,红极一时,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断舍离》。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就是告诉我们说:少即是多。不管是孩子的生活,还是成年人的生活。


所以举一反三,各位宝爸宝妈在生活中,我们在给孩子提供的其他物质时,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每一样物品都物尽其用,发挥它最大的用处,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才会更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