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好声音:避免体貌效应的盲选魅力

 小河游弋 2017-04-17

近年来,不少选秀节目俨然成为作秀舞台,已经难寻音乐本身的影子。而好声音的节目则标榜着“寻找好声音”、回归“用耳朵听”的纯粹音乐本质。


浙江卫视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国好声音》不是以往大家所看的“选秀”节目,而是“励志音乐评论节目”。


评委或观众背对舞台,参赛选手一个接一个地站上舞台,用各自的现场表现来征服观众和评委。在这场“选秀大战”中,“盲听盲选”成了今年集中爆发的新噱头。业内人士认为,与以往的选秀相比,这种选拔方式更加公平,可看性更强。在众多主打“盲听盲选”的同类型节目中,《中国好声音》的核心概念是用“盲听”的模式选出最让4位导师心动的好声音。


但什么才是好声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来自台湾的选手张玉霞了。早在之前她的视频就红遍了网络,其模仿邓丽君的歌仿佛是邓丽君在世。


“张玉霞是为我们的‘盲选’模式来的。”节目组中,导演邬稚晖是亲自联系到张玉霞登台的人。昨天下午,她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张玉霞的声音最初引起导演组关注,确实也是因为网络上的热议。


“我们觉得只要是好声音就不应该放过。”邬稚晖说,其实自己最初找到张玉霞时,她是不太情愿的。“我亲自飞去淡水找到她后,才发现,她之前一直对自己唱歌获得大家赞赏心存疑虑:是不是因为同情我才喜欢我?我就告诉她,节目的盲选规则:在听到你的声音之前,导师是看不到你样子的。这才真正打动了她。”邬稚晖表示,从最初跟张玉霞接触,到说服她出现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自己花费了超过3个月时间。


果不其然张玉霞一首《独上西楼》唱哭了4位导师,为之感动不已。


但是,尽管张玉霞的声音感动了导师们,却遭到了一些观众的质疑。他们认为,张玉霞的歌声并没有像导师们夸赞的那样完美,有的甚至认为,也不过尔尔。缘何观众与导师给出的评论差距那么大呢?这可能还要从盲选的机制中寻找答案。首先,张玉霞一出场,观众就能看见其面目的,而背对着的导师们看不见。因此,在整个歌唱过程当中,观众和导师们的体验完全不同,从而影响到了最终的评价。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先不妨来看一个心理学实验。


1974年,心理学家兰德和赛格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找了一些男人来看论文,要求他们看完文章后给出评价。文章的末页贴着作者照片:有俊有丑,但都是女性。


结果发现,无论这些文章实际上质量如何,那些漂亮又美丽的女作者所写的文章,通常被认为是好文章。实际上文章并非那些女人所写,只是试验者在文章后随机贴了一些女人的照片。


是不是很诡异呢?这个心理学实验和《中国好声音》的盲选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人对人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外貌体征的影响。


事实上,人的面貌俏丽或是丑陋,与其自身能力和素质并无关系,但是生活里,人们总是倾向于那些美丽的人。一般情况下,身体好、长得漂亮、长得帅的人,对人有魅力,令人爱接近。相反则容易受冷遇。


同样的,在《中国好声音》里面,观众看到的是长相平平双目失明的张玉霞,而导师们并不知背后是一个其貌不扬的盲人在唱歌,所以打从一开始起,观众对音乐的感受度就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偏见,而导师们却能够认真的毫无杂念低聆听声音。


这种因体貌而受到影响的偏见,在心理学当汇总被称为体貌效应。而人之所以会产生体貌效应,是因为人们对漂亮的人看着舒服,可以获得美感,是一种美的享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心理上的愉悦变成了一种价值判断:漂亮的人其他方面也好。


--------------------------------------

下一期内容预告:别忽悠我——决策中的“诱饵效应”

更多精彩,请持续关注“我爱心理学”(米聊账号:8002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