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辨赏(二)明代

 天宇楼33 2017-04-17

 




故宫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辨赏(二)明代

 

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两代,珐琅工艺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御用监和清代造办处均设有专为皇家制做珐琅的作坊。于是,珐琅工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虽不长,却很快地成熟起来,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跃而成为宫廷工艺品之大类。
    
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纷繁多彩,琳琅满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珐琅作品大备于此,从中可一览中国珐琅工艺盛衰发展之状况。我们在众多藏品中百里挑一,选择了历朝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引领朋友们认识和欣赏我国传统工艺中的这一瑰宝。

 


一.明宣德


    
目前所见掐丝珐琅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
    
宣德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珐琅色泽纯正、浓郁、沉着,表面光泽温润,但与元代珐琅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缠枝莲花纹仍然为主要的装饰题材,且沿袭元代风格,以单线勾勒枝蔓,花叶硕大饱满。

 


1.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明宣德,高28.4cm,口径16.4cm,足径9.6cm
    
端庄大方,釉色鲜明,镀金厚重,是宣德珐琅器之精品。惟出戟和底足为后配。

 



2.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


明宣德,高22cm,口径2.9cm,足径9cm
    
此瓶造型秀丽,纹饰活泼,色彩纯正。底镀金,阴刻双线宣德年制楷书款。

 


 

3.掐丝珐琅狮纹双陆棋盘


明宣德,通高15.7cm,长53.3cm,宽33cm
    
此器造型规整,纹饰新颖,尤其是盘内锦地上的七狮对舞戏球纹样生动活泼,此种罕见于明早期的珐琅纹样,显示出珐琅工艺的新发展。

 


 

4.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明宣德,高1.3cm,口径19.2cm,足径15cm
    
此盏托釉色丰富,色彩纯正,缠枝四季花卉等纹饰掐丝活泼流畅,繁密而有章法。




二.明中期


    
明代中期(15世纪中期-16世纪初),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花叶纹饰和珐琅质地上都产生了一些新变化。缠枝莲纹之外,海马纹、狮戏球纹、花鸟纹等也颇为流行。掐丝线条愈加纤细,图案布局亦显繁密。作品大多表面光泽度低或不具备光泽,砂眼增加,反映出珐琅质量的下降。

 


5.掐丝珐琅狮戏球海马纹碗


明中期,高10cm,口径22.2cm,足径9.1cm
    明中期以后,掐丝
珐琅器的图案装饰日趋丰富多样。缠枝莲花纹虽仍是主要装饰,各种瑞兽纹样也普遍出现,布局日渐繁缛。此碗内外壁均以动物为主题纹饰,是明中期烧制较为成功的一件掐丝珐琅器。其足内为景泰款识。

 


 

6.掐丝珐琅八狮纹三环尊


明中期,高28.7cm,口径21.4cm,足距15.6cm
    此尊为后改之器,拼接处焊接痕迹明显,上为原器,腹接一碗,加足扣合而成。上下釉色差别明显,底镌景泰款。此器曾被溥仪携出宫外,抵押在天津盐业银行,后为故宫收回。

 


 

7.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


明中期,高20cm,口径7.5cm,足径8.2cm
    
此瓶口、颈、身各部分的珐琅釉色不尽相同,为后拼改之器。瓶腹狮戏球纹掐丝熟练,珐琅色彩浓郁,但缺少明早期晶莹透亮的特点。底刻景泰年款。藏草瓶是藏传佛教所用的供器,这类器物反映了明皇室崇奉喇嘛教并与西藏地方保持着密切关系。

 


 

8.掐丝珐琅花鸟纹方尊


明中期,通高63.3cm,口径17.6×17.3cm
腹径30.1×29.7cm,足径22×22.2cm
    
此尊纹饰题材丰富,而布局略显松散,掐丝线条粗细不甚均匀,釉色已无明早期珐琅釉那种温润的光泽。

 


 

三.明晚期


    16
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掐丝珐琅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以明万历时期(1573-1619年)的作品为代表。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仿生造型掐丝珐琅器的制造;珐琅颜色品种的增加和运用;各种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的流行。此外,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器的花纹装饰更盛行双线勾勒技法。

 


9.掐丝珐琅龙凤纹盘


明嘉靖,高5.1cm,口径24.2cm,足径16cm
    
此盘的原出土资料不备,虽大部分釉色、金色已被腐蚀,但此器是国内唯一一件有明确嘉靖款的金属胎掐丝珐琅标准器,弥足珍贵。

 



10.掐丝珐琅甪端


明万历,通高36.5cm
    
甪端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神异的瑞兽,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夷语言。如皇帝是圣明之君,甪端方捧书而至,护卫于侧,所以工艺品之甪端常被设置在宝座两旁。此器亦可用作香炉,其头下有一钮,可使头部转动开启,内置熏香。头内有阴刻双线横行楷书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款。

 



11.掐丝珐琅八宝纹长方熏炉


明万历,通耳高9.1cm,盖面26.8×14.4cm,底面25.5×13.2cm
    
长方形熏炉并不多见,此炉又以白色珐琅为地色,八宝纹、卍字等为主要纹饰,反映出明万历年间掐丝珐琅工艺的风格特征。器底款的形式及装饰纹样具有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标准的款识特征。

 



12.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花口盘


明万历,高8cm,口径51.8cm,足径31.8cm
    
此盘体形硕大,掐丝工艺娴熟,纹饰优美,工艺精湛。其刻景泰款的镀金片下有原器的万历款。此盘是明万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掐丝珐琅作品。

 



13.掐丝珐琅鸳鸯式香熏


明晚期,高20cm,长17.3cm
    此器造型优美,鸳鸯体态轻盈,背上有钱形盖,中心为方孔。动物造型的
珐琅器出现于明代晚期,但鸳鸯形器也不多见。

 


 

14.掐丝珐琅福寿康宁字圆盒


明晚期,通高10cm,口径16cm,足径11.4cm
    
此盒纹饰有松、竹、梅、勾莲、灵芝杂宝纹等等。以吉祥文字为珐琅器的装饰内容最初出现于明嘉靖年间,同时期的瓷器、漆器中亦开始流行此种装饰题材。




话说景泰蓝


    
所谓景泰蓝,是中国人对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
    
景泰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钰代替被瓦剌掠走的兄长朱祁镇坐上皇位。景泰七年(1456年),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朱祁钰病中被赶下台,两天以后就作古了。景泰皇帝在位时间不足7年,却已改制了不少前代遗存的珐琅重器,从而窃得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可与永乐之漆、宣德之炉、成化之瓷相媲美。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年号成了掐丝珐琅的代名词。
    
为什么称景泰蓝,有三种说法比较流行:
    
其一,景泰蓝工艺初创于明景泰年间。但景泰蓝(掐丝珐琅器)的制造,从有记年款识的作品看,最早为明宣德,时间早于景泰(景泰皇帝为宣德皇帝次子)。
    
其二,景泰蓝工艺在明景泰年间最为精湛。然而使工艺史家迷惑的是,在明景泰朝不足7年的时间里,内忧外患频仍,各类御用器的生产都陷于困境,哪里有人力物力制造成本高、难度大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而且在工艺上登峰造极呢?
    
目前所见具明代年款的掐丝珐琅器以景泰年款为最多,且其中相当一些器物工艺卓越。但仔细观察这些杰作,却可以发现问题:一类是拼改之器,即借前代珐琅重器拼接改装成新器;另一类是后人改款之器,例如将万历款剔除,盖上景泰伪款。另外还有仿制之器,清代,皇帝命仿景泰御前珐琅的旨意屡见于造办处档案记载。所以,目前尚无一件器物成为公认的确切的景泰年制掐丝珐琅的标准器。
    
其三,景泰蓝工艺以蓝色作地。掐丝珐琅器确有许多以深蓝或浅蓝作地色者,但明代晚期以后,以白色等珐琅为地的作品为数也不少,因此,这种说法显然有欠周全。
    
由上可见,景泰蓝之称呼是不科学的。但鉴于此一词汇已广为流传,约定俗成,在确定景泰蓝即指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的前提下,我们也不必定要抹煞这一美称,它毕竟也反映了掐丝珐琅工艺史上的一种现象和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