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军权存在,但神权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截至目前,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研究的最重要一点收获是让学界重新认识了红山古国。
前不久,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在 《华夏文明》期刊上发声,修正以往学界对红山古国的认知。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红山古国是一个神权古国,而且是“有祀无戎”。直至发掘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时,在一座石棺墓中出土了一件带有兽首柄端饰的石钺,学界的认识才发生了变化。
在李伯谦看来,钺是军权的象征,而军权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王权。红山文化带有兽首柄端饰石钺的发现是红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因为这一发现使得学界认识到,红山文化除了神权,还存在军权——王权的成分。
吴炎亮对李伯谦的观点颇为认同。他告诉记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红山文化虽已有军权存在,但神权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出土石钺后,曾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军权渐渐占据了上风。
事实上,仅凭一件石钺还不足以证明当时社会以军权——王权为主。从M12所处的位置便可见一斑:M12位于墓地南端,并不在墓地中心部位,不是墓地中地位最高、最显赫人物所应埋葬的位置。
“我们可以说军权——王权已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吴炎亮说,M12的主人经鉴定为男性,年龄在30岁以上,正值壮年,且人骨无头,可见战争在当时已有发生。M12的主人虽不是整个聚落地位最为显赫的人物,但他在军权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人物,我们推测他至少是一个小部落的头领。
综上所述,学界以前所作出的红山文化是神权古国的论断仍然可以成立,不过红山文化古国并非只有神权,它和凌家滩古国、良渚王国一样,也含有军权——王权的成分,只是比较微弱,不占重要地位而已。
“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的价值得到业界的肯定。上述内容只是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未来我们将继续对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进行深入研究。”吴炎亮说。
据了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不忘对该墓地遗址的保护。为了保护好该墓地遗址,在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助地方政府,即刻对遗址进行了保护性回填,为将来的保护、展示甚至开放打下基础。
修复63件残损玉器
朝阳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总共出土了140多件玉器,但由于深埋地下、墓葬封石脱落等因素,致使部分玉器断裂。另外,因年代久远,部分玉器甚至出现了粉化的现象。
为此,在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对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器进行观察和检测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展开了对这批玉器的修复工作。
据省考古所文物保护部主任肖俊涛介绍,文物保护部5名修复人员用了3个月的时间,对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出土的63件残损玉器进行了精心修复。修复后的玉器,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还有助于研究人员准确把握其器形等信息。
对大凌河红山文化遗址将展开全面普查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现了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2002年至2003年,考古人员对牛河梁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其中第十六地点发现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墓葬——中心大墓,这为综合研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墓葬结构、葬俗演变、玉器组合提供了新资料,为探索红山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以及辽西地区文明起源的道路和特点,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因此,2003年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然而,自2003年至今的十几年间,红山文化考古始终处于沉寂状态。直至近年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的发掘才再次获得了一些新资料。 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的发现非同小可,其发现的多个“第一”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再添实证。 不过,辽宁考古人并不满足于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的发掘和研究成果,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吴炎亮表示,他们愿意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在对半拉山红山文化遗址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的同时,他们将眼界放得更宽,扩大到整个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省的大凌河中上游曾是红山先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此外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一些地区。 “半拉山只是红山文化诸多遗址点中的一个,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半拉山遗址点,还需要找到更多的‘半拉山’;我们不仅要找到埋人的冢、搞祭祀的坛和建筑,还要争取找到人的生活居住址,唯有如此,才能清楚地了解5000年前的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吴炎亮的话铿锵有力,显示了辽宁考古人坚持不懈探寻红山文化的决心。 2014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对大凌河中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的普查,然后再进行勘探、发掘。 经过反复修改,最终修订的 《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红山文化遗迹考古调查五年计划(2016-2020)》终于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 3月16日,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启动了大凌河上游喀左地区的调查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大凌河两岸3公里带宽内的调查工作,共调查到红山文化遗址和墓地20余处,主要分布在大凌河左岸(西岸),其中新发现的遗址和墓地就有10多处。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组长郭大顺对半拉山红山文化墓地发现价值点评: 1、首次发现冢上建筑址,为中华礼制起源的提出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首次发现玉猪龙、玉璧和石钺以组合形式出现,进一步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 3、单体积石冢发现墓葬和玉器最多,共有78座墓葬,集中程度惊人,玉器一共出了140多件。 4、此次半拉山墓地出土了14件人像,既有陶质人塑像又有石质人雕像,陶像又有石雕像,是一次性出土石雕像最多的一次,其中一件石雕人头像属于孤品。 5、首次在祭祀坑内发现玉斜口筒形器,为研究玉斜口筒形器的功能提供了新线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