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题海不能让孩子成为学霸?

 王老轨的资料 2017-04-17


作者 Maria Konnikova, Daniel Goleman

编译 七君



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任何人在任何领域只要不断练习超过1万小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许多人受到这个理论的鼓舞,开始不断的训练。这个理论甚至成为了题海战术的有力支撑。


那么,科学地看,这个理论在实践中能站得住脚吗?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进行了大量练习,比如不断刷题之后,成绩以及学习能力并没有显著提升呢?




所谓的一万小时理论


心理学家 Anders Ericsson  和 Neil Charness 提出,练习可以弥补天份的不足。他们说:“传统意义上的才能——成功人士所独有的本领和天生的才干与研究证据不符。专家和业余人士的差别在于后天习得的知识以及通过训练得到的能力。只有一点例外:身高。”

 

在他们眼中,只要你肯下苦功,什么事都可能办成。正是他们的思想催生出了1万小时专家理论。20年后 Ericsson 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小小的修改——身材和身高是唯一受到基因影响的性质。


如果他俩的理论正确,那么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只要花1万小时的苦练,你也可以成为职业运动员、学者、诗人或是你想成为的任何人。



实际上如果仔细查看 Ericsson 的数据,就能发现有些人轻松就能达到别的人花很大力气才能达到的水平。这本身就说明个体间存在差异,除了训练以外必然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人的成就。


从一般经验来看,即使是专业运动员在到达了顶峰之后也很难有突破。每个领域的才能似乎都有天然的界限。到达了某个极限之后,不管怎么勤加练习都很难再有突破。





练不出来的能力


心理学家 Zach Hambrick 就不赞同 Anders Ericsson 和 Neil Charness 的观点,并且做了一些实验。

 

他测量了一些钢琴家的工作记忆能力(短期内记住信息的能力)。许多研究表明,工作记忆能力是可遗传的。Zach Hambrick 发现,工作记忆和钢琴家的成就有关——工作记忆能力强的钢琴家看一眼曲谱就能弹出来,而且不管怎么练习这个能力也是训练不出来的。

 

后来 Zach Hambrick 又去研究了专业国际象棋棋手。他发现,除了工作记忆以外,还有3个关键认知能力和棋手的成就有关,它们就是流体推理(fluid reasoning,也称“流体智力,指的是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推理的能力)、知识理解,以及处理速度


 

这3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可遗传的,而且能够影响棋手的成绩。在年轻选手中,这3个因素更加重要。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这3种认知能力很强,你不需要怎么练习也能达到和别人一样的棋艺水平。


这些研究说明,一些基础的认知能力,比如工作记忆、流体推理能力受到遗传的影响,并不能通过后天训练达到专家水平。

 



练习能有多大用?


那么,练习究竟有多大用处呢?

 

2014年,Hambrick 的团队的一项元分析表明,在音乐、竞技游戏(如国际象棋)、体育、教育领域,练习大概能解释25%的成绩差异。在音乐和体育领域,练习能解释20%的差异。但是在教育和其他专业领域,如计算机科学、军机驾驶、销售行业,练习的效果微乎其微。


所以说,在不同的领域练习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比较有限



在体育领域,练习的作用是最大的。但是即使在这个领域,天赋本身可以取代一部分练习的作用。要达到相同的水平,精英运动员需要的练习比一般运动员要少得多。


斯坦福大学药学及基因学教授 Euan Ashley 的研究发现,受到相同训练的奥运会国家队运动员们的差异一部分来自于基因——一些基因可以影响血液运输、脂肪代谢等运动相关能力。




同样是天才儿童,怎么一些就没有成功?

 

范德堡大学心理学家 David Lubinski 在40年多前跟踪研究了一些数学能力超常的儿童(SMPY 研究计划)。这些孩子13岁时的数学推理能力位于同龄人的前1%,他们被选出来参加一个针对数学超常儿童的教育计划。


 

这个研究计划已经进行了40多年,研究者们已经有了一些答案,并且发表在了《自然》(Nature)期刊上。从学业成就、专利以及论文发表数量、是否成为终身教授、是否是领导等指标看,这些在13岁时数学能力超常的儿童获得的成就远超普通人群。


但是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Lubinski 表示:“1%的那些人里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认为,顶级1%的人应该都是一样的,其实并非如此。”这1%的人群里,有些人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一些人却和普通人一样。显然,基因无法解释这种差异,还是应该把话语权交给练习。

 

Lubinski 认为:“智力天赋同样超群的儿童最后的成就为什么不一样?这和他们是否愿意付出努力有关。有些天赋儿童连一周4个小时的练习也不肯做,但另一些却愿意每周训练6个小时。这就会造成很大的差异。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



练习以及是否愿意努力的意志力在13岁还体现不出有什么影响,但是到了40、50岁就会有决定性的意义


最后,环境或者说后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力。Lubinski 和 Benbow 的研究表明,和那些天赋相似,但是没有得到特殊培养的儿童相比,那些参加了类似于SMPY 一类超常教育的儿童成年后会有更多的专利和论文发表。


整体来看,基因的确对成就有影响,但是“天才”并不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只有适合的环境、恰当的训练、有利的鼓励和支持,以及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工作激情能够让一个人的天赋完全发挥出来。



 


怎样正确地练习?


如果说天赋没法改变,而练习多少可以使人进步。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练习?

 

连 Anders Ericsson 自己都承认:“机械重复式的练习并没有什么用,你要不断地调整才能让你离目标更近。”

 

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持续进步的秘诀不在于花了多少时间练习,而是练习的质量




专家反馈

 

影响练习效果的第一大因素是反馈

 


在《专注》(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一书中,提出“情商”概念,撰写了著名的《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1995)一书的心理学家 Daniel Goleman 表示,最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有一个专家给予练习者反馈

 

提高成绩的最有效因素就是反馈。有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才能使人进步。有效的反馈意见能够让练习的人知道哪里错了,哪里还可以变得更好。这点很容易理解,世界顶级的运动员都有一个优秀的教练。没有反馈的练习不会让你成为顶级选手。





专注程度


影响练习效果的第二大因素就是练习时的专注程度。


 

Ericsson 等人认为,最理想的练习是有专家指导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也就是说在专家(或是有经验的教练、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注的练习,而不是心不在焉的敷衍。

 

许多业余选手会在一段时间后进入瓶颈。比如,在进行了50个小时左右的训练(如滑雪或开车)后,业余选手就会觉得自己“够好了”。他们练习时不再专注,而是满足于现有的能力随便糊弄几下。

 

但是专家级的选手不会让自己注意力涣散。实际上顶级选手一直在学习,从不松懈


Ericsson 发现,世界冠军级的专家,比如举重冠军、世界级钢琴家或是竞技雪橇选手每天专注练习的时间被限定在4小时左右。他们不会花太长的时间进行冗余练习,因为那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


 

他们在一天剩下的时间里会调整身心,让体力和心理韧性尽快恢复。他们的确会进行高强度的练习,但是不会把自己强迫到注意力涣散的境地。最佳的练习需要最专注的注意力。


 

总之,不管拥有什么样的先天条件,练习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消极盲目的刷题、没有反馈的题海战术并不能够提升能力。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积极、专注的练习才是实现能力飞跃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