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贵求真,读书务求实? ——读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17-04-18


谢少芬 张婉仪 陈艳怡 张丽燕 黄杏锶

 

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是较为确凿。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不仅顾全了诗人陶潜的品行,更结合了诗人所处时代背景校注。


逯钦立,字卓亭,山东巨野人,是当代卓有成就的古代文学研究家。193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随即考入北大文科研究所,专门研习汉魏六朝文学。逯钦立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汉魏六朝时期。在陶渊明研究领域,逯钦立先生于考证、校勘、注释和评论等四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后续研究陶渊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陶渊明,字元亮,入宋后名潜。江西九江人。他生在东晋后期,从少年起就经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所谓“弱冠逢世阻”;晋惠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因亲老家贫,起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不久自解归。安帝隆安入江州刺史,次年因母丧去职。义熙元年八月为彭泽县令,十一月辞官归隐。自从陶渊明一直隐居田园,躬耕田亩。宋文帝元嘉四年陶渊明因病去世。友人谥曰:“靖节徽士”。

哲理诗文甚辩给。陶渊明崇尚玄学思想的。陶渊明写出《形影神》诗是由于他拥有丰富玄学知识;此诗既有揭露道佛迷信的进步的一面,又有玄学本身局限性的一面;他讲委天安命乃是在生活上实践玄学教义;这种玄学教义使他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受到很大的消极影响,自不待言。


赠别诗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如《赠羊长史》,诗中念古伤今,流露着陶渊明对时局的观感和政治态度,也体现了“君子赠人以言”的古训,对友人进行讽示“衔使秦川,作此与之”、忠告“驷马无贳患,贫贱有交娱”,大有别于一般伤离惜别、应酬敷衍之作。


家训里表现出的情之深,义之切让人为之动容。《责子》中的为人父对儿子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情深通过诙谐的语句以戏谑之笔,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而《命子》、《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


“一語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田园诗人田园行。陶渊明的田园风光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清新纯朴;劳作乡居是“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的明镜淳朴;农村凋敝是“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的辛苦劳作。理想世界,走进桃花源。那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没有纷争、没有喧嚣、没有污浊,在尘世里令人痛苦的一切,那里都没有。那种“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的安宁,那种“桑为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法”的无忧无虑,那种“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的优哉游哉,那种“虽无纪历志,四时皆成岁”的闲适自然,都在桃花源中可以找到,也正因为如此梦幻般的美好,它才成为虚无的仙境。作者与时人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大部分学者认为,桃花源记是陶潜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希望追求一个平静和谐的社会而写的。陶渊明选择归隐,甘当五柳先生,是对这争权夺利的社会自己却无能为力的叹息,在心淡之时,他选择了隐逸,避离乱世是陶渊明对这动荡时局最终的无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现了一个田园诗人的与世无争的真性情。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的咏史、咏怀诗。在《咏荆轲》中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诗人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掩卷遐思,陶渊明的诗品与人品都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做人贵求真,读书务求实。生活可以忙碌、可以喧嚣,但自己的内心一定要沉静;世界那样繁华、那样精彩,但自己可以放慢脚步、品味多样人生。袁行霈先生称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注释亦多有发明,是目前在中国大陆最多引用的一部陶集。”可以说读此书,让我们走进了这位田园者的内心,欣赏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之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