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罗马认为世界是由两片海构成的,一个是地中海,一个是印度洋

 好了明理 2017-04-18

普丁格地图展现的是古罗马帝国东征西讨“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世界观。那时罗马地理学家描绘的世界,即帝国有多大,世界就画成多大。这个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风光了几百年之后,最终在狄奥多西一世手中解体。

狄奥多西一世是统一的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君主,与诸多罗马皇帝相比,狄奥多西一世不算什么有丰伟绩的人,但他却在行将就木之际,推出三个重大决定:公元392年他颁下诏令,独尊基督教为国教,此前罗马人信的森林神、花神、灶神、门神等诸神,不再是国家信仰;公元394年,他颁下诏令,古奥运会有违基督教教旨,是异教徒活动,宣布废止;公元395年,他临终之际,颁下最后一道诏令,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由次子霍诺里乌斯统治,东罗马由长子阿卡狄乌斯统治。狄奥多西一世死了,统一的罗马结束了。

霍诺留乌斯统治西罗马帝国,定都都梅蒂奥拉努(Mediolanum,今米兰),于公元476年就日耳曼人消灭,古代欧洲的历史由此终结,西方世界进入后世历史学家所说的“中世纪”。

阿卡狄乌斯统治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此城原为古希腊拜占庭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从罗马迁到这里,并改其名为君士坦丁堡(今为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也因此被称为拜占廷帝国。

东罗马地理学并不完全继承托勒密的地理学,但是,至少不是在神学控制下的地理学,而是实地考察,并可以简单应用于实际之中的地理学。这里要讲的科斯马斯地中海与印度洋地图,即是地中海与印度洋的地理关系的真实描述样本。

科斯马斯有一个传奇的名字叫“Cosmas indicopleustes”,这个名字来自于希腊语,直译过来就是“去过印度的航海家科斯马斯”。人们之所以这样称呼科斯马斯,是因为公元一世纪希腊匿名商人写了一部《厄立特里亚海的航行》,书中描写了罗马与印度的贸易往来,而科斯马斯恰是那个时代极少数体验过这段航程的奇人。

科斯马斯是一位生于埃及亚力山大的拜占廷地理学家,商人和传教士,后来成为了隐士,不知所终。历史文献中查不到他的生卒年信息。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大帝(公元526 — 565 年)执政期间,科斯马斯曾经几次乘船去印度,并在公元550年左右,写出12巻的《基督教诸国风土记》一书。此书运用了一些前人的材料,但更多的是基于他作为一名商人经红海至印度洋的所见所闻,科斯马斯本人应该亲自到过东非的阿克苏姆、厄立特里亚、印度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公元522年,他去了马拉巴尔海岸(南印度),他是第一位提到印度的叙利亚基督教徒的旅行者。这部书中除了记录了当时基督教的传播情况外,还记录了各地的贸易信息、物产、动植物、风土民情……书中对古代印度和锡兰岛的描述,不仅对当时人们了解印度洋极为重要,对于后世研究中世纪的史学家来说也极为重要,尤其可贵的是科斯马斯为他所看见的新奇东西画了一些草图,包括地中海和印度洋地图。

《基督教诸国风土记》成书后,一直被复制传播,其中一些草图和地图也被复制保留于现存抄本之中,目前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抄本是9世纪的。这部书的地理学方面的论述,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认为的世界是平的,天空的形状是盒子,有一个弧形的盖子。科斯马斯的书中留有这样的插图,或可称其为宇宙图,这里选取的是12世纪的抄本插图。科斯马斯反对托勒密的大地球形说,但他的宇宙图景也不被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科斯马斯的地中海与印度洋地图,这里选取的是11世纪的抄本插图。此图方位为,上北下南,图面较为完整地显示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真实地理关系,地中海的西边是开放的海峡,印度洋也是开放的。在地中海的东北部绘出了海峡和黑海,更北方还绘有里海。此图的下方,几条入海的重要河流表现得基本准确,如汇入地中海的尼罗河,汇入波斯湾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此外,阿拉伯半岛和波斯湾也有突出描绘。

拜占廷地理学家在中世纪的表现,可以说是最接近现代地理学的,可惜他们的影响并不强大,神学的力量很快压过了科学探索,基督教世界进入了神学描绘和解释世界图景的奇特时期。

东罗马认为世界是由两片海构成的,一个是地中海,一个是印度洋

科斯马斯的宇宙图12世纪的抄本

东罗马认为世界是由两片海构成的,一个是地中海,一个是印度洋

科斯马斯的地中海与印度洋地图,这是11世纪的抄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