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学姐: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你,对过去的思考将造就未来的你。
▲ ▲ ▲
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她很认真地跟我讲了一个段子:
有个员工找老板谈薪水:“我都工作十年了,怎么还不给我涨薪水?”
老板说:“因为你只是把同一个经验用了十年。”
她还说,要不断成长,努力成为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我信了,并对她的决心表示鼓励,然后问她,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她愣了一下,说自己还没想好,问我怎么看。
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内容。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做很多的事,而成长的差别,在于是否对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总结。
简单说,就是把自己的经历整理成系统的经验,也就是构建知识体系。
以我自己为例,开始写作以来,总共完成文章 300 篇,为什么不试着把这些文章变成经验呢?
这样一来,不就是将过去关注的领域、学到的知识重新梳理了一遍吗?
自己写过的东西,在心里都会留下印记,再见时,一定会有别样的感觉。就像一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那具体怎么实施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分类+整理。
以我在新生大学发布的文章为例,共 30 篇,内容包括:职场、工具、认知、心理、家庭、生活、时间管理等。
先按照内容将文章归类,然后用云笔记收藏起来。
工具的话,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都不错,还可以通过绑定微信号,直接把文章导入云笔记。
分类之后,我发现有些文章会同时涉及不同的内容,这时候就需要加入标签。
添加标签的过程很重要,原因在于:
标签是文章的细分,也是重新梳理、加深印象的过程。
同时,添加标签还会方便关键词检索。
整理完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在这些领域有过这么多的思考!

再往后推一步,如果思考足够多,内容足够丰富,不但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写一本自己的书!
在整理文章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
对文字工作者来说,素材整理是极其有必要的。
回想过去做的读书笔记,由于毫无章法而渐渐变成了收集松果的松鼠。
甚至于还会安慰自己:没关系,反正看过的都有印象,到时候能想起来就行了。
只是,真到了那时候其实是想不起来的。
大致浏览过自己的笔记之后,我发现问题在于:整理资料的标准。
有句话说的是想要输出 1000 字,至少要输入 1 万字。
这句话没错,可是如果输入的都是垃圾,输出的会不会也是垃圾呢?
因而,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样的资料值得收集?
我认为,收集素材是为写作服务的。因此,好素材的标准与好文章的标准是对等的。
好文章的标准是:有用、有关、有趣。
以此判断,收集素材的内容就可以定为:
1. 能提供收获的(有用) 2. 能引发情绪的(有关、有趣)
有用的素材,其实就是干货。
以我自己来说,心理学实验、思维方法、认知理论等这一类内容,都可以称为是有用的素材。
不过,是否有用要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关注的领域都不尽相同。
有关、有趣的素材,泛指一切能引发内心情感、唤起共鸣的内容。可能是金句、类比、题目、故事等,唤起的情感也应当囊括所有的情绪。
无论喜怒哀乐,只要你产生了某种想法,就说明它在某个方面一定击中了你。
而能够打动你的内容,就很有可能打动其他人,这样的内容一定是值得记下的。
真正有用的内容,在写作的时候一定是用得上的,也就不会再成为一只爱收藏的小松鼠了。
说到底,最重要的还是:
观察生活、记录灵感、深入思考的意识。

悄悄告诉你,我发现了有关整理的两个益处:
培养思考能力
我整理过一个笑话,大意是这样的:
两个人在一条漆黑的小巷子里走着。A 走在前面,B 走在后面。
B 发现鞋带开了,就蹲下来系鞋带。
A 走着走着,一回头发现 B 不见了,吓得拔腿就跑。
B 以为 A 看到了什么,赶忙站起来狂奔。
A 听到身后的脚步声,吓得跑得更快了......
第一次看到这个笑话,笑得肚子都疼。
笑完之后,我就把它记了下来,并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会笑?为什么笑话会让人发笑?
结论是: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让大脑在高速运转后突然想明白,会产生一种畅快的感觉。
于是,我又记下笑点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在思考这种逻辑在文章中是否可用。
提高写作能力
有这样一种说法:想到灵感之后记录下来,遇到素材再填充进去,素材足够了,一篇文章也就出来了。
这种方法挺好的,但是我始终觉得有些被动。
既然有了灵感,为什么不一次性把文章写完呢?
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素材。但是,世上的问题,一定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解决!
既然缺乏素材,那就去找,去填充,主动把它填满。
我们常说,要提供干货对读者才有用。那没有干货怎么办?
主题阅读+素材整理。
先通过灵感确定主题,再有意识地寻找与主题相关的书、文章、视频、新闻。从中挑选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整理,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路、验证自己的观点。
心里想什么,眼里就会看到什么,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就一定会找到想要的内容。
此外,主题阅读还会加深你的理解,让你的文章更有深度。
整理思维既然是一种思考方式,就不应只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内。
简单拓展一下,我们会发现:对于收藏网站、手机 app、甚至是家居物品等,整理思维都是通用的。
以网站整理为例,经过筛选,我发现自己收藏的网页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外刊、门户、词典、心理、搜索、博客、工具、电子书、期刊。
整理之后是这样的:

其中,个人收藏是平时工作最常用的网站,其他网站则按照内容来分。
打开以后是这样的:

整理之后,我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感觉到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事实上,很多工作都可以按照这个套路梳理一遍,分类+整理,让过去的经历变成宝贵的经验。
最后,我把文章思路整理成一张思维导图,以便大家理解:

过去的经历成就了现在的你,对过去的思考造就了未来的你。
我们常常以为看到了就会了,于是鲜少有人动手去做。
我很好奇,看完这篇文章,真正动手整理过去的人会有多少。
事实上,聪明人就是把笨办法坚持到底的人!
这大概就是,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主要原因吧。
同样是十年,你会选择十年的工作经验,还是把一个经验用十年?
校订:吴巍、姚色丰
图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 ▲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