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之三国时期的重要战争(5)

 金色年华554 2017-04-18


  三国两晋南北朝军事史之---三国时期的重要战争(5)

  (五)诸葛亮平定南中和北伐之战

  蜀汉荆州一败,丧师失地, 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 ,①元气大伤。刘备在战后的第二年去世,临终托孤于丞相诸葛亮,请他辅佐太子刘禅(蜀汉后主),主持蜀国军政。当时蜀汉东失荆州屏障,北临强魏威胁,局促西南一隅,力量寡弱,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及云南、贵州一带)

  一带的少数族又起兵反叛,正是 危急存亡之秋 ②。诸葛亮面对这严峻形势,先遣使与吴通好,恢复联吴抗魏的国策,然后修明政治,严肃法令,劝课农桑,与民休息,很快稳定了蜀国的局面。局面稳定后,诸葛亮决定先平定南中叛乱,然后北伐曹魏。

  1。平定南中之战夷陵之战后,南中益州郡(治今云南晋宁东)豪帅雍闓杀太守正昂反叛,通过吴交阯太守士燮求附于吴。不久,当地少数族大姓孟获、牂柯(治今贵州黄平西南)太守朱褒、越嶲(治今四川西昌东南)夷王高定等亦皆起兵叛蜀。南中叛乱,不仅威胁蜀汉的安全,而且牵制着蜀汉向外发展。但当时诸葛亮因刘备刚死,大局不稳,隐忍未发。

  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在内部逐渐安定后,进军平定南中。

  临行,参军马谡针对南中各少数民族 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 的实际情况,建议诸葛亮采取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 服其心而已 ①的策略。马谡的建议与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已提出的 南抚夷越 ②正好一致,诸葛亮欣然接受。当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自成都(今属四川)南进,然后折返西上进攻越嶲夷王高定,又命门下督马忠进攻东南方向的牂柯朱褒,嶲降督李恢进攻益州郡。诸葛亮率军进入南中,所向克捷,很快消灭高定,攻占越嶲. 雍闓被高定部下杀死,孟获代统其众。马忠一军出击败朱褒,顺利占领牂柯。李恢率部由驻地平夷(今贵州毕节)进军建宁(治今云南曲靖)。当地各少数族聚集一处,攻击李恢军。李恢先施缓兵计使敌麻痹,然后集中兵力大破敌军,随后乘胜追击,南至槃江(今云南南盘江),东至牂柯,将叛军尽皆平定。

  当年五月,诸葛亮在攻占越嶲后,率得胜之师渡过泸水(今金沙江),深入南部不毛之地,追击南撤的孟获叛军。由于孟获在南中夷、汉百姓中威信很高,诸葛亮决定在他身上实现 心战为上 的策略。为了让孟获心服,诸葛亮对他七纵七擒 ③。最后孟获终被感动,心悦诚服地说: 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④诸葛亮最后降服孟获,正是李恢在建宁大破叛军的时候。至此,南中地区被诸葛亮顺利平定,前后仅仅用了数月时间。

  ①   《三国志》卷 58 《吴志.陆逊传》。

  ②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①   《三国志》卷 39 《蜀志.马良传附马谡传》注引《襄阳记》。

  ②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③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④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都取得巨大成功后,采用以夷治夷的办法,在南中不留外籍官吏和蜀汉军队,大量任用各少数族渠帅,各郡太守等高级官吏也尽量由当地人担任,以求达到 纲纪粗定,夷汉粗安 ①的局面。由于诸葛亮处置得当,终其一世,南中地区再没有发生反叛之事。不仅如此,南中地区的大量资源、物品还成为蜀汉政权军国物资的一个来源,所谓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 ②2。北伐曹魏之战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便积极 治戎讲武 ③,准备大举伐魏。蜀汉在丢掉荆州后,已失去了东西两路伐魏的有利条件,但诸葛亮仍决定按照他在《隆中对》中为刘备制定的国策,北伐曹魏。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卒,诸葛亮决定乘机北伐。自此开始,诸葛亮先后发动5次伐魏战争。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书表明自己心志,并指出: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④随后率大军10万进驻汉中(治今陕西汉中东)。汉中地形险要,是屯兵聚粮的理想基地,但从汉中北进,必须经过数百里长的高山险谷。当时自汉中北进,大体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翻越秦岭入关中(古称函谷关以西、秦岭以北地区为关中。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从东至西主要有子午道(自今陕西西安东南至今陕西汉中东)、傥骆道(自今陕西周至西南沿骆谷水、傥水河谷南至今陕西洋县)、褒斜道(取道褒水、斜水两河谷而得名,南口称褒谷,在今陕西勉县褒城镇北十里,北口称斜谷,在今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三条通路。

  这个方向路途较近但很艰险,架有栈道,进军比较困难。另一方向是自汉中经阳安关(在今陕西勉县西)、武兴(今陕西略阳)向西北出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至天水(治今甘肃甘谷东)。此途路较远却平坦,进军便利。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正月,诸葛亮自汉中北攻曹魏。行前,丞相司马魏延认为曹魏镇守关中的夏侯惇 怯而无谋 ①,建议由自己率精兵5000人负粮而行,直出褒中,循秦岭东行,至子午道折返北上,不出十日可至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届时夏侯惇定会胆怯逃走,蜀军可不战而克长安。等到曹魏救兵赶到时,诸葛亮大军也可从斜谷而至长安了。如此,则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诸葛亮认为魏延此计过于冒除,没有采纳。于是,诸葛亮另作部署:先扬言自斜谷进攻郿县(今陕西眉县东),令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北);自率大军主力出祁山,攻取陇右(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曹魏由于蜀国 数岁寂然无闻,是以略无备豫。 ②及至诸葛亮扬言自斜谷进攻郿县时,魏明帝曹叡才以大将军曹真都督关中诸军于郿县防御。诸葛亮亲率大军进攻祁山,阵容齐整,号令严明,兵锋甚锐。曹魏南安(治今甘肃陇西东南)、安定(治今甘肃泾川北)、天水三郡叛魏响应蜀军,曹魏朝野恐惧,百官群僚不知计之所出。魏明帝沉着果断,认为蜀军远离汉中险阻而来,正是消灭他们的机会,遂命右将军张郃率步骑5万西拒蜀军,随后自己亲至长安督战。

  ①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②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③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④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①   《三国志》卷 40 《蜀志.魏延传》注引《魏略》。

  ②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略》。

  诸葛亮进军之初,认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通晓军机,遂舍弃魏延等宿将不用,使马谡督率诸军为先锋,进据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马谡虽然善论军机,但缺乏实际才能,兵至街亭,他不去据城屯军,反而 舍水上山,举措烦忧 ①,部将王平几次劝谏,马谡不肯采纳。张郃率军进至街亭,断绝蜀军水道,马谡大败,街亭失守。这时,进驻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指挥蜀军进攻的诸葛亮闻知马谡丢掉街亮,以己方 进无所据 ②,被迫退回汉中。

  与此同时,赵云、邓芝也败于箕谷,赵云聚众固守,然后亲自断后退军,才没导致大败。南安、发定、天水三郡遂又被曹魏平定。退兵后,诸葛亮因用人不当,引咎自请贬职三级,以右将军行丞相事。第一次伐魏遂以失败告终。

  当年十二月,诸葛亮乘曹魏败于孙吴,关中兵力空虚之机,再次出兵伐魏。此役,诸葛亮改从秦岭直接向北的路线进军,率军出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直趋陈仓(今陕西陈仓东)。由于曹真事先判断蜀军必定会从陈仓进攻,已命将领部昭、王双等整修城备,严阵以待,因而诸葛亮围攻陈仓20余日而不能克。魏明帝得讯,派张郃率军援救陈仓。诸葛亮仓促进兵,军粮未及齐备,不久即告紧张。这时又听闻张郃大军来援,遂主动撤围回军。魏将王双见蜀军退走,率军追击,诸葛亮设伏将其杀掉,安全撤回汉中。这是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派遣将军陈式进攻魏武都(治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治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发动第三次北伐。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救援,诸葛亮亲率军进至建威(约在今甘肃西和西南),郭淮退走。蜀军随之攻克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率军返回汉中。由于此胜,蜀后主诏令诸葛亮官复原职,仍任丞相。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再出祁山,向曹魏发动第四次进攻。为了保证军粮供应,特地令中都护李严催督粮运,并创制木牛①以利运粮。当时曹魏大司马曹真患病在身,魏明帝命大将军司马懿西屯长安,督率大将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人西拒蜀军。司马懿命费曜、戴陵率精兵4000镇守上邦(今甘肃天水市),亲率全军西救祁山。

  诸葛亮分兵围攻祁山,自率主力赴上邦迎击曹魏援军。郭淮、费曜等人邀击蜀军,诸葛亮将其击败,与回救上邦司马懿军相遇于上邦之东。司马懿针对蜀军缺乏粮食、难于持久的弱点,收军依险据守,不与蜀军交战。诸葛亮求战不得,向祁山方向撤退,司马懿于后尾随,至于卤城(今甘肃天水市及甘谷之间)。诸葛亮率军回战,司马懿又 登山掘营,不肯战。 ②魏众将数次请战,司马懿皆不许。贾栩、魏平二将为此当面质问他说: 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③五月,司马懿在众将逼迫之下,命张郃进攻祁山南面蜀军,自率军与诸葛亮大军相持。诸葛亮命魏延、高翔、吴班等迎敌,大破魏军,斩首3000人,获玄镗5000领,角弩3100张。魏军败逃回营,继续坚守。

  六月,大雨连绵,蜀军后方粮运不继。主持此事的李严怕担罪责,使参军狐忠等人假喻后主旨意,召诸葛亮退军。诸葛亮当时军粮也已将尽,遂承旨退军。司马懿命令张郃随后追击,诸葛亮在木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设伏,张郃中箭而死,蜀军安全退回以中。诸葛亮回军后,察知李严失职及假侍旨意等事,将其贬为平民,徙往边地。诸葛亮此次北伐遂又无功而返。

  ①   《三国志》卷 43 《蜀志.王平传》。

  ②   《资治通鉴》卷 71 《魏纪》,三明帝太和二年。

  ①   木牛:一种运输工具,类似后世的手推独轮车。

  ②   《三国志》卷 35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③   《三国志》卷 35 《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诸葛亮数次北伐无功后,深感军粮屡屡出现问题,而使 己志不申 ①,决定尽全力解决粮运问题。建兴十年(公元232年)诸葛亮又创制流马②,与木牛一起投入使用,提高运粮效率。翌年,诸葛亮又命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并在斜谷修建邸阁储存军粮。

  建兴十二年(公元334年)春,诸葛亮再发大军10余万自斜谷北进,向曹魏发动第五次进攻。进兵之前,诸葛亮派使者赴吴,约孙权共攻曹魏。四月,蜀军经斜谷到达郿县,屯于渭水之南。这时,司马懿也已赶至渭南,背水结营抵御蜀军。诸葛亮见司马懿坚守不出,欲进兵占据北原(今陕西眉县至宝鸡间之渭水北岸),却被魏将郭淮抢先一步占领,蜀军乘郭淮立营未固之机发动进攻,又未能成功。诸葛亮遂率军屯于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

  为作长久打算以待敌军之隙,诸葛亮命将士 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③。五月,孙权如约从东向曹魏发动进攻。魏明帝一面命魏将秦朗率步骑2万人助司马懿抵御蜀军,并严令司马懿 坚壁拒守 ④,不许出战,一方面亲率大军迎击孙权。由于魏明帝措置得当,到当年七月,孙权就在魏军的压力下被迫退军。吴蜀两面夹击曹魏的计划未能实现。

  诸葛亮与司马懿在渭南相持百余日,多次派军挑战,司马懿始终不肯出战。诸葛亮派人送去妇女用的衣帽等物羞辱司马懿,以激他出战,但司马懿丝毫不为所动。为了安定军心,司马懿又假意派人远赴千里去问魏明帝。魏明帝积极配合,命卫尉辛毗持节监军,重申不许出战。在司马懿坚守不战的拖延策略下,诸葛亮始终未能找到决战的机会。当年八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在军中发病,终于赍志以殁。蜀军在长史杨仪率领下被迫退军,司马懿对诸葛亮心有余悸,未敢放手追击,蜀军安全退回汉中。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也随之结束。

  蜀汉在失去荆州后,局促益州一地。是魏蜀吴三国中最为弱小的政权。

  诸葛亮北伐的对手曹魏占有司冀等9州之地,人力物力及军事实力都比蜀汉强大得多。面对如此强敌而一再北伐,诸葛亮在这里采取的是以攻为守并希望由此获得发展的战略。因为从长远来看,强大的曹魏必然要进兵攻蜀。蜀汉与其坐待敌国来攻,不如主动进攻,寻机削弱对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 以先帝(指刘备)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 ①这是一个应该肯定的战略,是蜀汉有可能生存并有希望创造出较好局面的可行途径。

  ①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②   流马:一种运输工具,亦为人力推车。

  ③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④   《三国志》卷 3《魏志.明帝纪》。

  ①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诸葛亮虽然最终没能成功,但他在几次北伐中始终处于主动进攻的地位,在与对手的争斗中也基本处于上风,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这是因为他审时度势,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的结果。在战略主攻方向上,诸葛亮选择了对方防守力量较为薄弱的陇右地区。陇右地处西北高原,蜀军一旦控制陇右,就可以利用当地较为丰富的人力物力,进则虎视关中平原,退则掩护蜀汉门户汉中。而且陇右地势高险,交通不便,蜀军占领后,曹魏反攻困难。

  从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方略说,这是一个符合实际的战略目标,蜀汉宿将魏延曾几次请求自秦岭直接北进,进攻长安,都未获诸葛亮批准,魏延为此怨恨,诸葛亮也因此被认为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①但揆之当时形势,且不论北出秦岭道路艰险,大军逶迤于数百里山谷中极易遭敌截击而进退失据,即使如愿攻占长安,也未必能出现对蜀汉有利的局面。长安是曹魏西方的战略要地,为京师洛阳之屏障。由于洛阳是四战之地,历来以洛阳为都者,必须控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以为依托。曹魏丢掉长安,必定要以倾国之力来攻,长安地处平原,交通发达,东方的人力物力可从黄河、渭水源源不断地运来支援。而以蜀汉的弱小实力和曲折艰难的后方补给线,即使投入诸葛亮费尽苦心练就的全部10余万军队,也很难说能在曹魏的强大反攻之下长期保住长安。何况不管能否守住长安,花费自己全部力量远离本国去争夺一城一地,消耗自己本就很弱的实力,本身就是取败之道,这显然不符合诸葛亮以攻为守的用兵方略。因而诸葛亮摈弃魏延的建议不用,坚持自己 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②的战略方针。明清间大思想家王夫之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他认为诸葛亮 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其出师以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以攻为守,而不可示其意于人,故无以服魏延之心,而贻之怨怒。 ③综观诸葛亮北伐,其中亦有两次从秦岭直接北进,进攻关中平原。这看似与其一贯战略相悖,而实际正好表现了诸葛亮灵活的战略战术。一攻陈仓,是在孙吴攻魏并大破魏军之时;再攻渭南,则是在孙吴许诺与蜀东西夹击曹魏的情况之下。这说明,诸葛亮在客观形势可以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及强弱形势的情况下,还是善于用奇的。诸葛亮在北伐中屡屡处于主动地位,还因为他善于带兵和用兵。诸葛亮经过多年的 治戎讲武 ①,训练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他带兵 戎陈整肃,赏罚肃而号令明。 ②行军安营中规中矩,皆合法度。司马懿在诸葛亮病卒后曾 案件其营垒处所 ,不得不叹服说: 天下奇才也。 ③再看诸葛亮的几次进兵北伐,皆进退自如,处于 制人而不制于人 的地位,除第一次北伐因用人不当导致局部失败外,其他几次都处于上风,需要回军时则安然退回,并曾设计杀掉追击的张郃、王双等魏将。由此看来,诸葛亮深通将略,善于手兵,所谓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的评价,并不符合实际。

  ①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评曰。

  ②   《三国志》卷 40 《蜀志.魏延传》注引《魏略》。

  ③   《读通鉴论》卷 10 《三国》第十二。

  ①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②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③   《三国志》卷 35 《蜀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北伐最终没能成功,除蜀魏双方力量相差悬殊外,还有其他客观上的原因。从诸葛亮的对手来说,魏明帝和司马懿都是杰出的谋略家。魏明帝结合当时吴蜀结盟图己的形势,严格遵循前代 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 ④的成规,对蜀汉采取坚守要隘,不与其主力决战的方针。诸葛亮北伐后期的对手司马懿老谋深算,坚决执行魏明帝 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虚略无所获,则必走,走而追之,全胜之道也 ⑤的拒蜀方略,直至拖死诸葛亮,迫使蜀汉退军。无疑,曹魏君臣的正确对策,将诸葛亮北伐原本就很小的成功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点。从诸葛亮的盟友来说,吴蜀虽为同盟,但却各有打算,互存戒心,并不能真正配合攻魏。因而诸葛亮的北伐,实际上并未得到孙吴多少配合和帮助。这也是他北伐难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④   《三国志》卷 3《魏志.明帝纪》。

  ⑤   《资治通鉴》卷 72 《魏纪》四明帝青龙二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