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画院院长——孙永

 zpin 2017-04-18

1957年生于浙江杭州。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硕士研究生班。现为浙江画院院长、《中国画画刊》杂志社社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陆俨少艺术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模山范水——孙永写生集》


中国画的“山水”相对西画的“风景”而言,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承载着本民族更多广博丰厚的“隐喻”、“诗性”和“哲思”的人文内涵。


山水画在我国千年绘画传承发展的长河里一直扮演着主角——历朝历代被推崇公认的代表人物均以山水画家为主(而西方一直以人物画为主)。这一独特的历史现象背后其实无不蕴含着诸如“以物励志”、“以境养心”、“触景生情”,或是“以丘壑抒胸怀”和“林泉高致”等等祖先的哲思导向和人文积淀。这种人与自然、文化、艺术四者间如此紧密、和谐地联结并完美彰显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无疑是唯一并至高的。


中国的山水画自五代、两宋至元代业已登峰造极,而明、清两代数百年却被世风困囿、衰萎于前人之蕃篱——笔墨甜俗而庸懒,技法陋陈而僵滞,意境苍白而虚无……总之,那种既程式化且教条化的艺术形态,已被后人广为诟病(而恰恰在此消彼长的定律下,花鸟画倒是脱颖而出了几位旷世奇才)。


由兴盛转而衰落,究其根本,初前三四百年的山水画鲜有本章可寻,画人唯有以自然风物为师,潜心揣摩,悉心领悟,自成体系后方可成为楷模而流芳后世(前些年我去太行山荆浩隐居地采风写生时对此感触颇深)。而后之五六百年,则因为有了大量前人存遗的本本,惰性地依样画葫芦在所难免,闭门抄袭蔚然成风,当年的人们都时尚般地浸淫于前人之衣钵,“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纷纷“东施效颦”,于是便一个个地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前人的“小妾”或甘为“奴才”……


直至上世纪中叶,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有一大批从旧社会走进新时代的山水画家,他们正是在新兴的主流价值观的感召下,时不我待地焕发出了艺术青春—如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还有钱松喦、宋文治等等,都纷纷背起行囊,走出画室,上山下乡,跋山涉水,直面祖国大好河山、人文遗存和革命圣地。通过实地的采风、写生等不同形式,先后提出了“与古人血战”、“待细把江山图画”和“为山河立传”等学术主张,随后以各自超群的才情和能力,立竿见影地创造出了一大批极富民族特色又颇具时代特征,并足以树碑立传的精品力作,致使当年业已沉寂了五六百年的山水画坛,刹时风生水起而令世人刮目……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老前辈已经先后离我们而去,他们生前呕心沥血的艺术精华已逐渐被人们淡忘或视而不见(除了其固有的货币价值之外)。因为今天的我们正在经受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荡涤考验—原本的价值已被扭曲,原来的标准正被异化,原有的底线却被突破—人们开始因浮躁而失去信仰,因趋利而失去诚信,因贪婪而自甘堕落……在一个被忽悠得颠三倒四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又何来独善其身?我们是否已在不经意间将前辈的优良传统给淡忘了?玩丢了?今天除了权力、地位、金钱,还有几人真正地“志存高远”、“青灯黄卷”而“厚积薄发”?今天的人们就这么将岁月蹉跎掉而不去担当?以后我们又有什么脸面去正视前辈的在天之灵?又拿什么向我们的后人作个正面交待?辗转反侧不禁让我愈加惆怅……


然而当下,最令我忧心的是我们业界的主观意识和生态环境——画山水的人,往往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个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聊以度日,人生所有的欲望都在其中被满足。哪怕偶尔外出,也只是象征性地“走马观花”或“到此一游”罢了,回到画室依旧“老方一帖”地周而复始。如今中央号召大家“走基层”,对我们业界来说尤为及时和必要。也只有等到大家的自觉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真正地去“亲山爱水”,我们山水界才真正有救、有希望了。


我自上世纪70年代和“写生”结缘,至今算来已近40年。由近及远,从南至北,九州方圆凡是向往的地方已然载入了自己的写生册中。无论用铅笔、炭笔、钢笔,也无论用水墨、浅绛或重彩等不同形式,汇总累计已不下两三千帧之巨,今天能将其中遴选出的200余件付梓面世,聊以慰抚几十年为之付出的心血和艰辛,也权作以往艺术征程上阶段性的一次小结。


通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写生,总结了如下几点感悟:

写生——前人启示我们要认真地去“模山范水”,严肃地去“师法自然”,虚心地去“师造化”;

写生——如同我们的身体要不间断地补充养分,使肌体持续拥有活力和朝气;

写生——能让笔墨技法不断有所创变,表现能力不断增强;

写生——能使我们对大自然逐渐领悟、懂得敬畏,以自然为师;

写生——是人与自然的真诚沟通和交流,至高境界是让你“胸怀丘壑”而“放眼世界”。


此序此集,真心诚意地敬请业界同仁点拨为感。

                                                                                                 孙永

2011年立冬于杭州屏峰山下坐卧山房

万年寺所见|45cm×33cm|1980|孙永 

孤独的愴鸣|68cm×68cm|1981|孙永 

玉皇山一景|32cm×46cm|1982|孙永 

霜天夜景 |68cm×45cm|1983|孙永 

西泠印社|95cm×67cm|1984|孙永 

节奏与韵律|95cm×60cm|1984|孙永 

雨韵| 68cm×45cm|1984|孙永 

复苏的土地|138cm×138cm|1985|孙永 

黄手帕|135cm×135cm|1996|孙永 

如网人生|135cm×135cm|1997|孙永 

峨眉天下秀| 65cm×135cm|2000|孙永 

魂 |90cm×90cm|2001|孙永 

雨余韵江南| 95cm×60cm|2003|孙永 

古镇周庄|47cm×90cm|2004|孙永 

古越风景|60cm×95cm|2007|孙永 

龙冈石窟一截|60cm×95cm|2007|孙永 

鲁迅故里|215cm×190cm|2009|孙永 

钱江潮韵图 |2016年|孙永 

点击右下角

写留言

发表下你的评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