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i-Res 到底是什么?七个你该知道的重点

 山西的老杨 2017-04-18


Hi-Res:这个最近在影音界广为流传的一个名词,许多影音商品都主打着支持 Hi-Res Audio 的规格,包括大家最熟悉的智慧手机,也纷纷将 Hi-Res 列入产品特色。这是新的格式吗?或是又只是厂商的广告噱头而已呢?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什么是 Hi-Res 吧!

重点 (1):Hi-Res Audio 音质超越 CD 与 MP3、AAC 数字档案


其实 Hi-Res Audio 就字面上翻译的意思就是「高分辨率音乐」,大家应该都知道(忘记的也可以先复习一下)。我们现在在取得音乐的正常来源,不外乎是 CD 或是购买网络档案,而通常购买网络档案的格式通常都是 MP3 或是 AAC 这类的「数字档案」;数字档案拥有它的编码格式、比特率以及取样频率,而通常我们在说 MP3 档案 320K 的时候说的就是「比特率」这个单位,320K 代表的是 320kbit/s 的流量单位,所以大家就会发现,当比特率越大时,档案就会越大,原因就是这样来的。

接着来说说 CD 的格式,一般而言我们的音乐来源都是经由录制后,转变为数字档案,而 CD 本身即是个数字格式,在声音转换为数字格式这之间的转换我们就将这个动作称为「取样」。CD 的音乐格式压制在 CD 上都是固定的,CD 的取样率为 16bit / 44.1kHz,也就是一秒取 44100 次取样点,一次采取 16bit 的方式,所取出来的比特率约会在 700kbps 以上,而这样的比特流取样方式在技术上我们就称它为「PCM(脉冲编码调变)」。

所以当比特流越高,理所当然所得到的音质会更好,大家就能知道 CD 的音质大于一般 MP3 所能提供的音质了。而 Hi-Res 主打超越 CD 所能提供的高音质,其取样频率可达 24bit/96kHz 甚至到 24bit/192kHz,

PCM 的取样方式,理论上取样位数越高,细节越清晰。


重点 (2):Hi-Res 是一个界定规范的名词


不过这样的音乐取样频率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不晓得各位以前有没有听过「SACD」这个名词,SACD 全名为「Super Audio CD」由 SONY 与 Philips 共同制定的,主要就是要提供比起 CD 能有更好的音乐质量。但在讲 SACD 的同时不能不说 SACD 的取样方法并不是像 CD 一样使用「PCM」的方法来撷取声音档,而是使用一种叫做「DSD(Direct Stream Digital)」的方式撷取声音档,在 DSD 上的取样频率来到每秒 2,822,400次,比起 CD 的 44100 次还要高出 64 倍,而且是以 1bit 的单位在纪录信息,所以不同于 PCM 每 16bit 一个单位的取样方式,因为在这样的取样方法下,可以由量化不精确的声音讯号而造成的噪音和失真,减少至一个位以内的误差。

PCM 以及 DSD 所截取档案的方式各有不同。

但是由于 SACD 的不普及,其中主要来源也是因为设备门坎太高、录制成本也偏高,消费者购入的管道也少,所以即使因为有着高音质的优势,还是赢不了普罗大众都在使用的 CD 的 CP 值来得高。但是最近高音质音乐这个话题又被炒热起来了,因为目前我们不需要购入高贵的 SACD 播放器、又要等待厂商花费成本发行高音质 SACD 版本的音乐,由于现在用网络提供档案的方法变多,所以我们不一定只能购入实体 CD,网络下载购买音乐也是目前取得高解析音乐的方法之一。

这就造就了现在又出现一个「Hi-Res Audio」名词的诞生了,所以聪明的网友看到这边应该知道,Hi-Res 并不是一个全新被发明出来的东西,而是厂商因为要制订出一个「规范」所定义出来的名词


重点 (3):Hi-Res Audio 必须使用无损格式的音乐


那么因为 Hi-Res 的标准是由 SONY 所制定出来的,基本上只要符合 24bit/96kHz 以上,都是属于 Hi-Res 的标准规范,所以知道了 Hi-Res 的标准以后,就可以来了解一下支持高解析音乐的播放格式了。

要聆听高解析音乐的话,基本上 MP3 格式已经是不可行的了,因为 MP3 是属于一种「有损压缩」的文件格式,当初会流行起来也是因为起初因特网的速度不高,在网络上传送档案需要一些破坏性压缩的格式才能快速传送,像是 JPEG 或是 MP3 甚至是目前影音檔的 MP4 都是属于破坏像压缩格式。但是因为现在网络速度已经达到 Giga 级以上的速度了,传送一些更大的音乐文件已经没有问题了,所以要聆听 Hi-Res 只能使用无损格式的档案来播放,避免声音因为转档压缩所造成细节的损失。


重点 (4):哪些音乐档案是无损格式?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来了解一下,哪些格式可以支持高音质吧!要聆听 Hi-Res 音乐,一定至少要有支持无失真(无损)的音乐格式,常见为 WAV、AIFF、FLAC、ALAC 四种;因为这四种都属于开放源文件格式,所以基本上厂商都会让设备支持这几种格式。而在有无压缩方面,目前由于 FLAC 以及 ALAC 都提供了无损压缩的技术,可以使得档案变小但是却不会让音质失真,毕竟以 24bit/192kHz 来说,比特流就高达 4600kbps 了,一首 4 分钟的歌曲也会高达 140MB ,这对一个音乐文件来说算是非常大了,所以才会有无损压缩的技术诞生,让档案大小变小。

现行最常用的几种音乐文件格式


重点 (5) Hi-Res Audio音乐该如何取得 ?


那么懂得格式以后,接下来档案来源也就是个问题了,目前虽然 CD 的市场逐渐萎缩,但也是因为如此许多音乐产业业者也都纷纷的将贩卖音乐的方式,由实体转变到网络上,也因为高解析音乐的崛起,许多音乐在录制的同时也都已经采用了 Hi-Res 的标准,像是 Hifi Track.com 就已经提供 Hi-Res 24bit/96kHz 的音乐档案贩卖,该网站还标榜着从制作母带的同时即是采用 Hi-Res 的制作标准,另外也有透过「升频 WAV 24Bit 96KHz」的方式,提升音乐的音质,虽然程度不比原生母带 24bit/96kHz 好,但比起一般音乐 CD 还是来得更好。而其他像是 2L.no 古典音乐、Bluecoastrecords.com、Lynn Records 都有提供 Hi-Res 音乐文件供购买下载。


重点 (6) 准备好音乐、还要准备「好」器材


最后有了档案之后,我们还要可以播送 Hi-Res 的器材,也因为我们目前档案来源都是透过网络传输而来的数字文件。所以我们目前都还是用计算机听音乐,但是计算机的耳机孔由于链接主板的关系,有时候会因为电流的干扰出现干扰声或是电流的底噪声,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会额外添购器材,像是透过 USB 外接 DAC 装置、或是本身的主板已经有光纤或是同轴的话也能购入一体式的耳机扩大机,在这边就需要注意一下,添购的设备是不是有支持到 Hi-Res 的聆听标准,如果要聆听 DSD 编码格式的音乐的话,器材也是要能够支持 DSD 译码的机器才行。

那除了计算机以外,现在也有许多携带型装置也标榜了直接支持播放 Hi-Res 的音质,其实说穿了就是支持高分辨率的音乐;例如 HTC One A9、HTC 10 与 Sony Z3 以后的多款旗舰手机,都是经过认证,支持播放 Hi-Res 高音质音乐的行动装置。


Windows 的用户需要到「声音选单」里,把预设的取样率给打开

Mac 的用户则需要到「音频 MIDI 设定」把支持的频率拉到最高。

SONY 的 PHA-3 耳扩是一款携带型 DAC,同时支持 Hi-Res 以及 DSD 格式


重点 (7) 你需要一副好耳机,但耳机未必需要有 Hi-Res 认证


最后,终于到最后了,从音乐的来源到播放装置一应俱全以后,最后终于到了耳机的部分了,然而耳机是一种对于每个人都相当主观的东西,有的人说耳机坑是一条不归路,一潜下去就拔不出来了 XD

那这边其实要跟大家说明一下,其实透过 DAC 的转换以后,我们已经把数字的文件格式,转换成模拟格式了,因为不转换的话,我们人耳根本听不懂计算机所说的 0 与 1 到底是在表达什么,所以当我们接上耳机以后所听到的声音,即是已经经过层层关卡将声音还原回来的声音了,所以在耳机端这边其实根本不用管什么「支持」的问题,在这边我们只有「听不听得到」的问题。

当然耳机也有好坏之分,但是这些好坏也没有一些标准,像是使用不同的材质会出现不一样的声音,或是不同的导线不同的抗阻会表现出不同的声音一样,因为在这边也不是在教大家如何挑选耳机,所以这部分就不谈了。

这边要说的是那么都说耳机没有「支不支持」的问题了,那么市面上这些号称「支持 Hi-Res」的耳机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原因就像是刚才小编所说的,影响耳机的因素太多,而且每个人体验声音的感觉都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这时候就得由第三方单位来提供公信力了,这些标榜注明「支持 Hi-Res」其实就是一种认证,由于耳机的灵敏度或是响声频率的不同,所能表现的细节度也会有不同,所以标榜支持 Hi-Res 的耳机就代表它通过认证,各款耳机之间还是有等级差异,但至少有 Hi-Res,就能确保能听到的声音不会是太差的音质就是了。

标上 Hi-Res 认证的耳机,确保该耳机能提供的音质不会太差。

看了长长一大串文章不晓得各位有没有发现, Hi-Res 毕竟不是个文件格式,而是厂商为了分辨出一个门坎所订出的一个规范。过去并不是没有高音质音乐的产生,所以也不会因为没有 Hi-Res 的认证,就无法听到高音质的音乐,看到这里聪明的你总算是了解了吗?虽然如此,制定出这样的规范,提供消费者一个选购的标准也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而且也可以成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来自:epri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