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顾历史| 资中县古城墙的那些事儿

 蜀地渔人 2017-04-19



资州古城始建于西魏恭帝二年(555年),西北依山、东南临江,位置大致在现今资中县重龙镇所在地(后来考古发现,东汉高祖十年由萧何管造的未央宫东阙砖落户资中,汉宣帝元康元年特制的“资中城”铭文汉砖在资中问世,表明资中古城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存在)。



唐德宗贞元年(785年),西川节度使韦皋,为保社会平安,在资州设立“支安夷军”。屯军资州其间,增修城池,扩建城坦,使资州城成为了规模较大的中等城市。


宋代淳祐年间,资州太守余玠(南宋末年大将、升任主持军政的四川制置使兼任重庆知府)对州城加以增修。


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知县邓概将县城拓宽至东北隅,环城郊重龙山全以石砌内外城垣,将重龙山环入城内。城墙全部用石头垒砌,高一丈六尺,周四里九分,八百八十二丈,城门九道。明正德、嘉靖、崇祯等年间,县令丁裕、严杰、施一中、陈銮、吴中尧、沈希圣等都组织人员对城墙进行过增筑加固。


清朝又屡经培修和扩建,增高、加固城墙。康熙初年,知县刘振基对城池予以补修,并在城外环以护城壕沟(护城河),以增强防御能力。乾隆辛卯年(1771年)、嘉庆二年(1797年)和嘉庆四年(1799年),资州州牧本著、赵立忠、吴士淳相继督修城墙,长一千三百六十三丈二尺,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一尺;垛墙高二尺五寸,马墙高三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州牧舒翼令从重龙山后增修内城墙一段,使外山不致逼城。



咸丰九年(1859年),州牧金旃在每城门上筑一炮台,共八个炮台。咸丰十一年,州牧刘彝德在州城东、西、北三门添砌月城(障蔽城门的半圆形的小城)。同治元年(1862年),州牧黄济又于古城达江门外修砌水城(俗称瓮城子),以通汲道。同治四年、五年、十二年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州牧杨昶禀、汪景星、陈德薰等也先后对城墙进行过维修和加固。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刘文辉部督军旅长兼资中市政总办陈万仞设立市政公所,督修街道,全城除新正街以外的所有街道,统一规定主街中宽24尺,支街中宽20尺,街沿4尺,资中古城面貌有了新的改观。



资中县城至今保留约2公里长的古城墙、五个城门(二个已改建)、一个城楼和二个碉楼。1982年6月,资中县政府公布大东门古城墙及古城楼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经四川省政府公布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以来,资中县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再现古城风貌,建成中等城市,力争申报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古城”的思路,新建成古城滨江路、滨江西路、滨江东路近五公里仿古城墙、九个仿古城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