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将星录 中华将星录宋元:虞允文

 墨香笙樵 2017-04-19

中华将星录宋元:虞允文

    生平

    虞允文(1110~1174)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仁寿县)人。

    虞允文自幼勤奋好学,《宋史》称其“六岁诵九经,七岁能属文”,读书于“瑞竹园”(仁寿县城东面)。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及第,获委任为通判彭州,权知黎州、渠州。时秦桧当权,允文一如同四川书生皆不获重用。秦桧死后,终于获得中书舍人赵逵推荐,就任秘书丞,官至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原来负责督军的主帅李显忠还未赶到,虞允文见形势危急,亲自督师,向当时军心散漫的士兵演说:“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这番演说成功把士兵团结起来,并大大振奋了军心。他并随即把散处沿江各处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统合起来,以1.8万兵力与15万金军决战于采石矶,结果大败金军,赢得了著名的“采石大捷”。

    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虞允文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被委任为川陕宣谕使,并与大将吴璘商议收复中原的大业,再次北伐中原,曾收复陕西六郡。可惜在宋孝宗即位后,因误信奸臣史浩、汤思退的谗言,要求前线宋军退兵,以致功败垂成。宋孝宗干道元年(1165年)允文被召回临安,任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在干道三年(1167年)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大力提拔贤良之士,如:胡铨、周必大、王十朋、赵汝愚、晁公武、李焘等人。干道八年(1172年),改任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但他随即要求镇抚四川,以图光复大业,同年秋,授少保、武安军节度使、四川宣抚使职务,封为“雍国公”,上命其再度赴四川总理军政事务。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最终积劳成疾,淳熙元年(1174年)以病卒。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着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于世。

    [编辑本段]白马书生虞允文

    虞允文身材雄伟,身高六尺四寸,换算过来,在当前几近2米,这在文人中无疑是非常让人瞩目的。史称虞允文:“慷慨磊落有大志,而言动有则度,人望而知为任重之器”。

    绍兴和议以后,高宗、孝宗两朝的将相们,对于和战,争论不休,个人主张不一,同样是主战,虞允文、辛弃疾显然要比张浚谨慎;同样是和,陈康伯、陈俊卿、史浩、汤思退又不一样。陈康伯更偏重于战和,而陈俊卿、史浩则偏于守和,汤思退则是毫无原则的求和。同样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主张也不一,典型的如陈俊卿,早年比较有进取心,到后来,意见则经常跟虞允文相左,所为偏于保守。虞允文入柄中枢以后,宋军并没有过硬的实力与很好的机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取得全面的实质性的胜利。然而虞允文极力主张恢复,原因何在?我想陈亮的一席话, 也许可以表明虞允文的心迹,这段材料,不见于《宋史》,而是《永乐大典》引录于《元统一志》,邓广铭先生曾撰考证其真伪,发表于1996年第二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上,这段话是陈亮跟虞允文说的,陈称:“故相张魏公薨已数年,老将在淮上唯李显忠 ,又多疾;在关西唯吴拱,又地远;自余文臣诸子邓,是肉食可鄙之流;禁卫诸军邓,是海鲜啖饱之辈,公忠贯日月,采石之勋已着,而规恢之任在公一身,若迁延岁月,而不是究是国,何以系中原之望?何以雪祖宗二百年之辱?何以副上宵旰之托?当丞相有可治之时而不能为,则后之人安能为此哉!”。陈亮点出了虞允文所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强调了了他身上的责任。

    虞允文文采出色,主要是奏疏类散文,采石一役,虞允文作《江上军事第一剳子》、《江上军事第二剳子》、《江上军事第三剳子》、《奏还汪应辰知衢州词头疏》,充分显示其胆略忠勇,明代学者张时泰将虞允文比为岳飞,实非过誉。后来虞允文入川为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作《论用吴璘以图恢复疏》、《论巩州未下可忧疏》、《论营田之利弊》等奏疏。隆兴元年,虞允文又有著名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分析天下时局,对比敌我双方,希望孝宗无为因循,尽力战备,抓住可战之机,励行可战之实,文章首先说坚持抗战,收复中原,是“天地之大经,《春秋》之大义”,接着从宋金双方君主是否英明、政权是否巩固、国内是否安定、民心向背、地利、天时、人才等九方面进行论述。干道三年,虞允文出为四川宣抚使,作《论明良交感惟信与诚疏》、《谢赐御书汉崔寔政论疏》、《论西蜀草木之妖、措置水旱盗贼之备疏》等。虞允文著述颇丰,杨万里《虞公神道碑》说他终生好学,“食必观书,为文立成,不雕而工”。虞允文着有《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唐书注》、《五代史注》、《干道重修敕令格式》一百二十卷、《虞雍公奏议》二十三卷、《内外制》十五卷、《诗文集》十卷、监修《续会要》三百卷,《宋诗纪要》收录其诗两首,《宋代蜀文辑存》收录其文八十五篇。虞允文另外还有两篇早年之作比较有名,一是《辨鸟赋》,一是《诛蚊赋》。虞允文为至孝之人,母亲去世以后,又伺候父亲七年,他作《辨鸟赋 》,以鸟乌私情,传人间至孝,文章情真意切,摧肝裂胆,有李密《陈情表》之感人力量。《诛蚊赋》以蚊蚋为毒人间,喻金“逞威于河内”,主张除恶务尽,“不复使无用之物,无穷之毒,存于世间”。

    虞允文不仅诗文出色,还是一很有成就的书法家。明代书法家吴宽评论说:“虞忠肃手帖,词语详雅,气象雍容。”,明代文艺评论家王世贞也说:“《停云馆帖》第六卷,为南宋名臣书,如虞雍公之俨雅,皆有可采。”虞允文的书法,笔致含蓄,于奇崛处见俨雅;情趣天成,于不经意处显功夫,在宋代书坛是比较有个性的,他传世的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

    虞允文有三个儿子,直秘阁虞公亮,知开州虞公着,长宁武宁守虞杭孙。一共有八个孙子,其中虞刚简最有名,最后官职为利州路提刑,曾与魏了翁讲学蜀东门外,“蜀人师尊之”,曾孙虞应龙时任太常寺主薄知雷州,修学校,兴水利,甚得治誉。虞珪“知连州,亦以文学知名”,子虞汲,“其文清而醇”,“教授于诸生中”,“以翰林院编修官致仕”,汲子虞集,官至奎章阁学士,与杨载等并称为“元代四大家”,诗文名冠一时。

    [编辑本段]虞允文墓

    虞允文墓,俗称“丞相坟”,位于虞丞乡丞相村的玉屏山。玉屏山呈圈椅形,墓位于圈椅之中,墓地里有茨竹数十笼,中层有柏树、杂树千株,外层柑树成林,形成了竹淹墓、树抱竹、果伴树的幽雅静秀之美景。前有纱帽山,右靠李家山,左依龙脑壳山,山下有溪有水,乡村公路呈剪刀口形在墓两侧随坡而下,形成了溪路绕墓,四面环山的雄壮气势。

    墓封山坐东向西偏北10度,呈椭圆形,高3.3米,长19.5米,宽11米。封土前5米处有青砂石质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脚两侧有丁字形抱鼓支承,鼓面饰万字纹,外饰浅浮雕花卉,碑高2.35米,宽1.17米,厚0.19米,碑文为“宋丞相虞忠肃公墓”。阴刻隶书,碑文左侧为上款“光绪十九年癸已孟冬”。碑文右侧下款题为“知仁寿县事何肇祥重建”。

    碑左侧5米处有黄砂石碑一通,长方形平顶,碑高2.35米,宽1.22米,厚0.24米,据守墓人称此碑原本有字,文革间铲除无余。封土前原有石人、石猪、羊、牛、马等祀物,以墓碑为中心,前16.5米,左右各19米,后至山脚范围原有矩形乱石围墙,现仅存乱石围墙基础。

    光绪十九年重修此墓时,计划建肃公祠一座,祠砖烧毕运至墓地,终未动工。解放初期,砖用于建小学。现收集有砖十余匹,青灰质,距形,长0.265米,宽0.168米,厚0.62米,侧面有竖1行文字:“虞忠肃公墓”,阳字楷书。

    近年来,在虞允文墓附近陆续出土发现了一些实物资料,对研究考证虞允文墓提供了更充分的证据。1997年10月在虞坟15处发现“民族英雄宋丞相……”碑,碑文残缺,字迹部分可见。1999年9月在虞允文墓30米处出土圆形石碑(残缺),只见隶刻“丞相”二字,其余不存。在通过长期取证确认虞允文墓无疑的同时,又新将当年**同志读《二十四史》赞虞允文采石英勇抗金题签的“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眉批手迹,镌刻成碑,立于墓前。

    从古至今,凡明、清县人均不分官商学自觉前往墓地祀祭。1992年县政府公文公布墓地保护范围为4万平方米。1995年,县委宣传部、共青团仁寿县委、教育局、文化局、工会联合决定将虞允文墓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