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焦的准确与否,决定了你的照片能否做到该清晰的地方清晰,该模糊的地方模糊,决定了照片是否能实现你的拍摄需求,是基础中的基础。 而要想做到准确对焦,你必须对相机的对焦模式有足够的了解。它们各自有啥特点,适用/不适用于哪些题材?有啥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今天要为您解说的就是几种主要对焦模式的特性,让您彻底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对焦模式。 那么,我们先从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对焦模式开始吧。 这是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对焦模式。半按快门,自动对焦系统就会开始工作,合焦后会发出提示,你就可以按下快门拍照了。 拍摄多张对焦距离不变的照片时(例如,合影为了防眨眼往往要多拍几张),只需要自动对焦一次,之后的每张照片都会套用第一次对焦的结果; 而如果对自动对焦结果不满意需要重新对焦,或者需要改变焦点,只需松开快门,再重新半按快门,重新进行自动对焦即可。
而随着自动对焦技术越来越成熟,对焦的过程也越来越快,好些的相机更是几乎能做到取景、半按快门、合焦,瞬间完成,十分方便快捷。 正是由于这种出众的便捷性,单次自动对焦适用于大多数拍摄题材。 但它也同时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适合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理由很简单,半按快门合焦到按下快门拍摄,中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 静态或低动态题材,这个时间差可能不影响拍摄;但如果拍高速运动题材,尤其是运动方向和镜头垂直,距离变化十分快的物体,很有可能会出问题。
那么,什么对焦模式适合拍摄动态物体呢?试试连续自动对焦吧。 连续自动对焦又称连续伺服对焦,半按快门对焦后,相机会锁定目标物或锁定对焦区域,一旦目标与相机之间的对焦距离改变,相机也会自动追焦。 只要完成第一次合焦,让焦点对在主体上,就相当于给相机指定了目标,“你给我追着它拍”,就能保持焦点一直落在主体上了。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工作模式,连续自动对焦是最适合拍摄运动题材的,能够保证焦点一直落在主体上,保持主体清晰。 使用这一模式进行高速连拍,相机会在每次拍摄前进行一次重新对焦。如果自动对焦的速度不够快,很可能会导致“追丢”的现象。 因此,拍摄越高速的运动物体,对相机的追焦能力(实际上就是自动对焦系统的计算能力)要求越高,而这取决于相机的性能和档次。 一般来说,专业机肯定比入门机的追焦能力强,而专门拍运动题材的机型更是会通过牺牲部分其他能力,把追焦功能强化到了极致。 自动对焦系统能力的增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快速化,对焦计算速度越来越快; 二是智能化,开发出了一些针对特定需求的对焦功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脸识别功能。 开启人脸识别功能以后,在进行单次/连续自动对焦时,相机会优先对焦取景器中出现的人脸。
这个功能专为拍摄人像而设,无论是拍静态还是动态人像都颇为给力,但它的使用也有一些限制。 首先,是人脸的画面比例问题。人脸需要保持较大的画面比例,过大或过小都无法保证正常识别; 像下图这种脸部比例,相机识别起来已经不大容易了,如果人再离远一些,画面空间尺度更大些,就更没指望了。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画面里有多张人脸,并且距离镜头的位置不一样,人脸识别对焦可能对不到你想要的那张脸上。 一般来说,画面里有多张人脸,人脸识别会优先对焦画面比例较大,距离较近的那张脸,但这样不一定符合我们的拍摄需求; 有时候,人脸识别则是会“发神经”,放着近处那张我们想对焦的脸不管,对焦远处的一张脸,真的是有点无语......
针对这一问题,近期的人脸识别系统继续向智能化发展,开发出了“优先识别成人/儿童”“优先识别笑脸”等针对性功能。 这些功能为画面中人脸提供了针对性加权,有效改善了相机面对多张人脸会懵逼的问题。
现在,绝大部分相机都拥有人脸识别功能,不过这种进阶的“笑脸识别”之类的智能加权系统,就没那么普及啦...... 另外,哪怕是智能系统再智能,它毕竟不是人,没法完全满足我们的拍摄需求。这时,我们可能需要手动地做一些小操作来帮帮它。 之前提到的几种对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称为“全自动对焦”,系统完全通过自己的计算,帮您选择对焦点。 全自动对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方便。当你需要抓拍,没时间调整对焦点,或需要拍摄大量照片,没工夫一张张对焦时,全自动对焦就派上用场啦。 但是,全自动对焦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相机在自动选取对焦点时,往往倾向于选择靠近画面中心的物体,因为中心对焦点的功能最为强悍。 也就是说,你想用三分法构图乃至边缘构图,而画面中央又存在其他物体时,自动对焦的结果很可能不符合我们的拍摄需求。 就拿上图来说,如果在画面中央的近景、中景处有棵树,那么自动对焦的焦点很可能就会落在树上而不是妹子身上。 在这种自动对焦不能满足拍摄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就该进行手动辅助对焦了。 所谓“手动辅助对焦”并不是一种相机内置对焦模式,而是结合相机的自动对焦能力和我们的主观选择,以满足特定拍摄需求的一系列方法。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先对焦后构图”,也就是先把主体放在画面中央,然后用中心对焦点完成自动对焦,然后按下 AF-L 锁定焦点,再重新构图。 虽然有时为了重构图的需要,你的相机位置会产生轻微的偏移,但这种程度上的偏移并不会使焦平面发生变化而产生脱焦的问题。 除了上述“土办法”,现今的许多相机已经自带自由对焦点。你在取景框内可以看见许多可选的对焦点位置,不同品牌的对焦点数量和覆盖范围不同。 通过触摸点击或拨动滚轮,你可以选择特定位置的对焦点,相机会对着这个位置自动合焦。
当然,自由对焦点可能也无法完全覆盖整个画面,你想要对焦的位置,可能刚好没有自由对焦点。 这样的话,你就只能用“土办法”——中心对焦,AF-L,再重新构图吧。 介绍完了全自动和自动、手动结合的几种对焦方式,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纯手动对焦。 手动对焦,就是通过旋转对焦环,精确选择焦平面到镜头的距离。要启动这一模式,需要对 AF/MF 档位进行调节,调至 MF,即手动对焦档。 手动模式能最精确地体现拍摄者的意志,缺点就是太麻烦了,每次都要慢慢拧环慢慢对焦。拍摄量稍大,手动对焦就会非常费力。 随着自动对焦系统的逐渐升级,自动对焦功能越来越强,逐渐成为拍摄的主流,但在某些拍摄场合下,手动对焦仍然是唯一选择。 比如说,低对比场景,尤其是低光环境下的拍摄,依据光线和对比度进行计算的自动对焦系统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拍夜景时,有时候相机会出现“拉风箱”现象,实际上就是对焦系统计算出错,对不上焦的表现,此时就需要手动对焦。
另一个最需要手动对焦的题材是微距摄影。 这是由于微距摄影的景深极浅,对焦点的精确度要求极高,稍微偏移一点点,可能整张照片就完蛋了。
除了低光环境和微距两个题材需要手动对焦,还有一种特殊的对焦手法,也需要在手动对焦模式下才能完成,那就是超焦距对焦,也叫泛焦。 所谓泛焦,就是在手动对焦模式下,将对焦环拧到无穷远档,就是图中红圈的位置。 注意,是对准无穷远档,而不是把对焦环拧到底。无穷远档一般在对焦环拧到底回来一点点的位置上。 这样操作,整个画面都位于清晰范围内,适合拍摄大风光和风光人像。
既然泛焦手法能让整个画面都处于清晰范围内,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经常性地使用泛焦技术呢? 当然不是。泛焦的“整个画面都清晰”,并不是真正的清晰,而是“模糊的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清晰度远远比不上对焦点附近的景物。 也就是说,泛焦的“全图清晰”是以牺牲部分画质为代价的,千万别滥用。 另外,进行泛焦操作,会使近处(一般在1米以内)的景物清晰度大幅降低。
如果画面中存在大量极近处的前景景物,请慎用泛焦,或者请重新调整构图吧。 |
|
来自: hercules028 > 《摄影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