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是目前眉山最大的区县,也是四川第一、全国第三的人口大县,该县幅员2606平方公里,辖60个乡镇、570个村。 为何叫仁寿?关于仁寿县名的由来,至今流传着好几种说法,哪种更可信呢?请看本期—— 市方志办 本网记者 黄海波 仁寿在周朝时由蜀国管辖,秦朝时改为蜀的一个郡管辖。蜀汉时,属于犍为郡武阳县。南朝属怀仁郡所辖一县的怀仁县,治所在今文林桥附近。北朝西魏属陵州怀仁郡普宁县。隋开皇3年(公元583年)属罢郡后辖五县的陵州,名普宁县,为州治所在地。 那么为何在北周和隋朝的时候要将仁寿改名为陵州呢?相传因为道教始祖张道陵曾在仁寿开凿盐井,定名“陵井”。所以在北朝西魏年间因陵井得名,置陵州。陵州设立以后管辖有怀仁、仁和、席郡。怀仁郡又管辖有普宁、蒲亭两个县。东晋的时候,陵州盐业发展,益州刺史就在县城西(也就是现在的仁寿县城北街)设立守卫部队。 隋朝开皇18年,也就是公元598年,改普宁为仁寿。仁寿从此定名,一直到今天。县名沿用至今1400多年。
探访 仁寿县 关于仁寿县名的由来,记者在采访中,一些市民虽然自豪于仁寿的名称,但对于其来历,却有着众说纷纭的观点。 这其中,有以下3种说法最为流传。 说法一:仁寿有个“仁寿宫” 仁寿县拥有1400多年的历史,曾经名声赫赫。 隋开皇十三年二月,奉皇帝诏书,在仁寿现在的电影院附近,建造“仁寿宫”,由杨素监督实施。到开皇十五年三月建成,丁亥年,皇帝到仁寿宫来住过。 “仁寿县因何而得名从来没有书说到。”《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三期《四川地名考释》记载,作者任乃强则认为仁寿的得名离不开仁寿宫,按怀仁郡旧名的“仁”字;也由于隋高祖晚年基本住在仁寿宫,所以蜀王秀就将普宁改为仁寿,以迎合隋文帝的心意。 同时,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邓自欣在《四川各县建置沿革初稿》中也说道:“改普宁为仁寿,于是以仁寿宫为县名。”,就是说按照建置沿革得名的,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仁寿县名的由来与仁寿宫有关。 说法二:山水得名 关于仁寿县名因山水得来的记载则非常少,是因哪座山,哪一方水更不可知。 只有在《寰宇记》中说:“仁寿水在县西10里,名或因此。”而关于这水是不是目前的黑龙滩则不得而知。 说法三:从隋文帝年号来而来 仁寿县名因隋文帝的年号而来的说法,是因为这一段记载。 在明末曹学佺编纂的一部研究四川历史的重要古籍《蜀中广记》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陵(陵州)置县曰仁寿,从文帝年号。”而按隋文帝改用“仁寿”为年号。但时间是公元601年,仁寿定名是公元598年。所以此说法可能有误。
方志·龙门阵 本网记者 黄海波 整理 本期嘉宾 周国如:仁寿县档案局办公室主任 仁寿自隋开皇十八年(也就是公元598年),改普宁为仁寿到现在,已经有1414年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仁寿政区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今天,我们《志说眉山》栏目组就走进仁寿,带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仁寿的政区沿革。 记者:作为仁寿人,仁寿是怎么演变来的呢? 周国如:仁寿这块土地呢,在周朝的时候由蜀国管辖,到了秦朝改为蜀的一个郡管辖。蜀汉的时候呢,属于犍为郡的武阳县。东晋的时候,陵州(北周和隋朝的时候,先后在仁寿设置陵州。所以呢,仁寿又称为陵州)盐业发展,益州刺史就在县城西(也就是现在的仁寿县城北街)设立守卫部队。 1949年12月16日仁寿解放,1950年1月1日成立县人民政府,属川南行政区内江专区。1958年改属乐山专区,境内汪洋区、回龙区11个公社划归威远。1976年境内籍田区划归双流县。1985年乐山撤区建市,仁寿仍属乐山市管辖,1997年划归新建的由乐山市分出的眉山地区管辖,2000年眉山撤地建市,仁寿为眉山市辖县。 记者:仁寿县名的由来是怎么回事呢? 周国如:关于仁寿县名的由来,除了上面介绍的以外,还有一种是目前民间以孔子“仁者爱、仁者寿”来作为仁寿的定名,不过显得太牵强。“仁者爱、仁者寿”是对人们道义上的一种基本期望,与仁寿县定名没有因果关系。所以综合来看,还是以仁寿宫得名,更为妥当。 通过这期的摆谈,我们了解了仁寿县的政区沿革及仁寿县名的由来。下期我们将走进彭山,了解长寿之乡的故事,欲知彭山县是咋个来的,下期我们接到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