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云县村名的由来

 老刘tdrhg 2017-04-19

庆云县村名的由来

作者:李保坤

一、庆云镇

东周村:隶属庆云镇原是后张乡,原名铁菩萨庙,因周姓较多,又称周家庄,当时当地人称铁菩萨周家,因村中有庙一座,供奉观世音等七尊铁菩萨,香火旺盛,此地还是卧龙冈的所在地,是旧庆云八景之一,“龙冈晴岚”。人民公社大炼钢铁时,毁了四尊铁菩萨,后因极左思潮全部遭到毁坏。

前官庄:位于庆云县城东南1.5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一位名叫刘兴者的在此定居,后其四子任鄄城县知县。家中兄弟分家后建了两个村庄,因为家族出了知县,就取名“官庄”,所建两个村庄一前一后,为了便于分别,一个村名为“前官庄”,另一个为“后官庄”。

慈 家:位于庆云县城南偏西3公里。早年为“李芝镇”,是个集市。燕王扫北只剩李化武一户,因大部人被杀,土地荒芜,他骑马划地很多。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了慈姓,因慈姓人丁兴旺,李姓日益没落,因此,就更名为“慈家”。

程太监:位于庆云县城西南5公里。在明嘉靖年间,由庆云城西程家迁来程姓定居,村名小程家。隆庆年间,程朝显之三子当了太监,该村逐渐称“程太监”。

张桃符:位于庆云县城西南3.5公里。明永乐二年,张姓由河间县卧佛堂迁来,到庆云城西北建村,因该处桃树繁多,村名张桃木。后迁居于此的户数越来越多,村名张家。在每逢过年,张氏用桃板写春联(古为辟邪用的桃符)出售,故称“张桃符”。

松树高:位于庆云县城西2.5公里。明永乐二年,由黄县迁来高姓定居,因村西莹地松树多而旺得村名。

蔡王家:位于庆云县城西3公里。该村早年叫“蔡家楼”。燕王扫北剩有蔡姓,明永乐二年由枣强县迁来王姓。后王姓人丁兴旺,故得今名。

张马郎:位于县城西3.5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张姓定居,在途中拾到玛瑙、琅玉之物,为作纪念,取村名“张玛琅”,现名张马郎。

李泮池:位于庆云县城西北2.5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因此处土地瘠簿,受的累大吃得苦多,故村名称“李苦瓜家”。后有的人嫌村名不好,倡议改村名,因村前有湾,形似鱼池,故改村名为“李泮池”。

汾水王:位于庆云县城北偏西。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王姓在此定居,因大禹治理的钩盘河经金山寺分出三个支流,分别流向该村的杨家、马家三个村方向,又因该处古为分水镇,故取村名为“汾水王、汾水杨、汾水马”。

后 张:位于县城北8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张姓定居,取村名“张家”。后因该村幔鼓的较多,亦称“幔鼓张”,此村位于旧庆云城正南,所以又称“城南张家”。1958年,建管理区时,因村前有小张家,易名“后张”。1961年为后张人民公社(乡)驻地,1999年合并到庆云镇。

东 窑:位于庆云县城北8公里。原有张姓居住,因此处杏树较多,村名杏花村。是庆云旧志中八景之一,“杏岸晓云”。明永乐二年由即墨县迁来董姓,在此建窑烧砖,久之,便叫成“董家窑”,现名东窑。

雹泉庙:位于县城北8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取名“李双全”。因该地带常有雹灾,故在村西修一座雹泉庙,庙宇整齐壮观,周围方圆约30余米。供奉雹泉爷,两侧有风、闪、雷、雨等神像。并立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为庙会。远近赶会烧香的人很多,因而“雹泉庙”逐渐代替李双全。1929年,此庙被扒。
    和尚家:位于庆云县城北7公里。明末有阳信县迁来高姓定居,村名“高辛庄”。有一户人家孩子生病,曾许愿若孩子病愈,就让孩子皈依佛门,孩子病好,却又舍不得。为了还愿,就花钱买了一个穷苦孩子作为替身出家。后来孩子成年,便带了两个徒弟来这里认家,从此相传为“和尚家”。

毕凌霄:位于庆云县城北7公里。明永乐二年,由外地迁来毕、肖二姓定居,两姓相处近邻,取村名“毕邻肖”,后谐音为“毕凌霄”。

香 坊:位于庆云县城北八公里。早年村名“邓家”,燕王扫北只剩邓老太太。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张、傅、王、范四姓家居,因合伙制香,得村名“香坊”。

甄 家:位于庆云县城北6公里。明初,由获鹿县迁来甄成一户在此定居,村名“甄家”。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其二子“甄实”中举,后任兵部尚书(驻南京),甄实的眷属迁往沛县。甄成的长子搬到张芙蓉(后为甄张);其三子搬到孙八里,该处就只有佃户居住了。

土户崔:位于庆云县城北6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崔姓定居。崔氏好猎,打的兔子常给县令送去,故称“兔户崔家”,后谐音叫成“土户崔”。

李博士:位于庆云县城北7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后李姓在朝内有一博士者,故起村名“李博士”。

王知县:位于庆云县城北7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王仁贤在此立村,就叫“王仁贤”,后谐音成为了“王知县”。

赵腊台:位于庆云县城北10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赵姓定居。原名“赵邋遢庄”,因村中有一户赵姓人家常年庭院居室不扫,衣服脏了不洗,就叫成此名。多年后,出现了一个赵姓做蜡台买卖的,因此就改成了现在的村名。

三三里:距离庆云县城10公里,共有三个三里庄,东三里,原名董三里,是因为明朝移民前董姓是坐地户。董三里的西边是陈三里,陈三里的西边还有西三里。因为董三里距旧庆云城大桥三里地;陈三里距旧庆云城东关三里地;西三里距旧庆云城县衙门三里地。大家为了便于记忆,董三里就改为了东三里;陈三里就改为了中三里;西三里的名字不动。统称为三三里村,后来东三里与中三里合并为一个大队。

                         二、渤海路街道办

解  集:位于庆云县城西1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谢姓在此定居,村名“永义镇”,后谢姓绝。明正德年间,从青县迁来解姓。因每逢农历四、九为集,故又叫成了“解家集”现名“解集”。国民党时期是六区驻地。1939年冬,日寇在此安设了据点,1944年撤走。1945年,为二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是人民公社(乡)驻地,1983年改为庆云镇,2005隶属渤海街道办。

范家庵:位于庆云县城东侧。早年范姓在此定居,因该处有一古庵,故村名叫“范家庵”。明永乐二年,由迁安县迁来张姓就居至今。

养马王:位于庆云县城西南3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王氏兄弟仨,都是一身好武术。后因行二行三当了响马,故村名称“响马王”,后谐音叫成“香末王”。在民国时期,因该村的土匪绑架了官府人员的近亲,官府将土匪剿拿后,该村改为“养马王”。

刘南纯:位于庆云县城北3公里。明代,有北候村的刘姓者在此处放牧,久之建房为村,因村前有一高大土台,形如唇,而得村名“刘南唇”,后谐音为今名。

胡家岭:位于庆云县城北2.5公里。早年有呼姓在此居住,因村后有一长土山,形似长岭,故村名称呼家岭。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壮官在此定居。后谐音叫成“胡家岭”。

杜树刘:位于庆云县城东北3公里。明永乐年间,由诸城县迁来刘姓定居,因此处有杜梨树,以树为村名“杜树刘”。

歪柳树:位于庆云县城东北4.5公里。明代,由张芙蓉家搬来张姓定居,因此处有关帝庙堂,西边有大杨树两棵,得村名“双杨堂”。相传:清代村中有个响马张三,盗了皇帝的金鞍玉器,皇帝下旨要灭掉该村。当官兵到此,百姓都说:这个村是歪柳树(因村前有一粗大歪柳树),从此双杨堂就改为“歪柳树”,即现在的东歪柳树、西歪柳村。

石官堂:位于庆云县城东3.5公里。村前一里许,早年的名字是“火烧店”。燕王扫北时,人被杀、房被烧,只舍下(庆云的土语,是剩下的意思)躲藏在观音堂内的三户幸免此大难,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郑姓在此定居,曾得观音庙堂庇护的三户人家也移到此处。为纪念舍下的观音庙堂的救命之恩,取村名简称“舍观堂”。后谐音叫成“石官堂”。

                              三、尚堂镇

尚  堂:位于庆云县城南偏东9公里。原名棘棵寨。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刘姓在此立村,因该处有座和尚庙堂,地基甚高,故称“尚高堂”,后逐渐叫“尚家堂”,现名“尚堂”。旧时为庆云县四大镇之一,每逢农历二、七为集日。国民党时期是五区驻地,1939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4年撤走。于1945年为三区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成为人民公社(乡)驻地,1995年改为镇。

李赤城:位于庆云县城东南12.5公里。原村名张家过道。明初,从武邑县迁来李氏兄弟仨,分别落于该村和前、后李村。后李姓人丁兴旺,村名改为三李家,又因李姓建土楼两座,故又称“双楼李”。清初,村里有个名叫李长春字赤城者,成为当时首富,名气很大,故村名逐渐叫成“李赤城”。

和睦程:位于庆云县城东南13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程、王二姓在此定居。因两姓和睦相处,故得村名“和睦程”。

慈  王:位于庆云县城东南11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王姓定居,村名王家。因庆云至惠民的官道与毕家村争执,打官司上了公堂,该村之人在公堂下跪着比别人高出若干,县官喝问:“你为何不跪呢?”此人便站了起来,县官一看,此人的腿真长,便说:“你和鹚鸪一样!”从此王家就叫“鹚鸪王”。

三  仓:位于庆云县城南偏东11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结义兄弟仨(李凤、孙刚、马健)。在定居时,建房挖出一个仓来,而得村名“东、中、西三仓”。

东郎坞:位于庆云县城南11公里。早年有崔氏兄弟俩在此居住。此处有条河,有两个船坞。其兄长居西码头,弟弟居东码头,又因兄弟俩都是官人,故村名称“东、西崔郎坞”。明永乐二年,由栖霞县迁来张姓定居。后崔氏断绝无人,简称“东、西郎坞”。1961年东郎坞为人民公社(乡)驻地,1983年立为每逢农历三、八为集日。1993年乡政府并入尚堂镇。

张拔贡:位于庆云县城南12公里。隶属尚堂镇,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张姓定居,因该处芦草很多,村名小芦家。因南面有马家村,有人说,马吃芦草,对村名不利。遂改村名“张把棍家”,寓“以棍驱马”之意,后谐音叫成“张拔贡”。

灶户李:位于庆云县城南偏东8公里。隶属尚堂镇,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因此处之地被皇家的嫔妃占为私有(私房地),成为灶地,故村名称“灶户李”。

菜  张:位于庆云县城南7公里。隶属尚堂镇,燕王扫北剩有蔡、王二姓,明永年二年,由诸城县迁来张姓定居,村名蔡张家,后蔡姓绝,因该村种菜的很多,故村名“菜张家”。1994年,立每逢农历五,十为集日。

枣  王:位于庆云县城南偏东5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王姓定居,因该处老枣树成片,故村名“枣林王”,现名枣王。

徐家堰:位于庆云县城南偏东4公里。燕王扫北剩有勾、刘二姓。明永乐二年,由枣强县迁来徐姓定居,因村后有一防马颊河水患的南北大堰,故村名徐家堰。后从南王家、枣林王、纪王桥相继迁来王姓在徐家堰村东头立村,因不同姓,故村名称三王家(即东徐堰)。清道光年间,徐家堰的徐圭章当了知县,因此三王家村逐渐也称“徐家堰”,现为东徐堰、西徐堰。

大  靳:位于庆云县城东南9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枣强县迁来靳氏兄弟6户在此定居,取村名“大靳家”。每逢农历四、九为集日。1961年为人民公社(乡)驻地,2000年10月撤乡隶属尚堂镇。

张  牌:位于庆云县城东南9公里。明永乐二年,由寿光县迁来张氏兄弟俩。在临迁之时,兄弟二人恐怕后世远年湮失迷宗族,便制牌为记,故村名称“张牌家”。后兄弟俩分居,称“大、小张牌”。

兴隆店:位于庆云县城东偏南10公里。早年该村叫“兴隆镇”。燕王扫北该村剩有倪、袁二姓。清初,吕家、齐家多有来此镇定居。因靠大禹治水的马颊河的月阳桥,由此经过的客商甚多,又有季节性的小枣市场。所以旅店特多,故叫“兴隆店”。

                        四、常家镇

常  家:位于庆云县城东10公里。明代,由安平县迁来常姓定居,村名“常家”。1965年,中王人民公社机关迁于此处,1981年改为常家人民公社(乡),1993年板营乡并与常家乡,1995年常家乡改为常家镇。

板 营:位于庆云县城东6公里。隶属常家镇,燕王扫北剩有蔡、刘、于、钱四姓。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明汉王朱高煦时曾驻军于此,以木立寨、板打为营,而得名“板打营”。还有人叫他“板凳营”,现名“板营”。旧时为庆云县四大镇之一,每逢农历五、十为集日。国民党时期是三区驻地。1939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5年被歼灭。1961年为人民公社(乡)驻地,1993年并为常家乡。

王挂甲:位于庆云县城东9公里。隶属常家镇,王姓在此居住。因村东头有关帝庙、土地庙,得村名“双庙王”。朝内奸臣刘瑾想当皇帝,暗地与村前的全林寺主持空孟勾结图谋造反。正德皇帝亲率兵马佯称赴泰山降香,将该寺僧人剿拿,战斗结束在休息时,正德皇帝将铠甲脱下挂在双庙王村之树上,后双庙王逐渐叫成“王挂甲”。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韩信出征作战,经过庆云这里需要休息,就把自己铠甲脱下挂在这个村庄的老枣树上,因此得名“王挂甲”。

大 高:位于庆云县城东11公里。隶属常家镇,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何姓定居。据传:村东有一坟莹,石碑上写有“太监高立士之墓”,取村名“高家庄”。后该村姓氏繁多,人丁兴旺,故又叫“大高家”。1994年立为每逢农历一、六为集日。

李 家:位于庆云县城东13公里。隶属常家镇,在清代,由沾化县迁来李姓定居,以编笊篱为生,因编的笊篱无把,故得村名“笊篱头家”,后改为“小李家”。在1981年,县地名办为了便于区分村庄曾改为“河涯李”,现名为李家。

大 胡: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2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胡姓,在古冢之北定居(当地叫冢子坟),故得村名“冢胡家”。后胡姓人丁兴旺,又称“大胡家”。每逢农历一、六为集日。1958年为人民公社(乡)驻地。1978年又改四、九为集,1999年撤乡隶属常家镇。

史家坊: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1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蔡、韩二姓定居,取村名“蔡家庵”。后从大庄周家迁来周姓,因周姓人丁兴旺,该村逐渐叫成“周家”。在清代,由乐陵西关迁来史姓,因史姓发家迅速,人们羡慕的说:“史家发了。”因而得村名“史家发”,后谐音为“史家坊”。

黄花马家: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3公里。明代,从三马家搬来马姓定居,因此地种植黄花菜甚多,到了开花的时节,如黄金遍地,故取名“黄花马家”。

二十里铺: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0公里。明永乐二年,由即墨县迁来董姓在此地居住。因做“火烧”卖,得村名“火烧铺”。该村距旧庆云县城、无棣县城都是二十里,被设为邮铺,因此便叫成“二十里铺”。

李 营: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0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姓定居,因该处曾驻扎兵营,故取村名“李营”。现在庆云县的骨干企业,鑫和化工就坐落于此地。

                                  五、崔口镇

崔口:位于庆云县城东北30公里。在该村东北一里许,早年有臧、木、禾、牛、靖姓在此定居。燕王扫北只剩禾吹平、木风顺、牛口成三户。因此原址就成了一片废墟,于是他们三户就移至现址定居下来,三户主人名字各取中间一字合为村,即“吹风口”,后谐音为“崔家口”。旧时是盐山县九大镇之一,所以,此地人都讲一口流利的盐山话。每逢农历四、九为集日。1961年为人民公社(乡)驻地,1983年乡又改为镇至今。

齐周务:位于庆云县城东北33公里,隶属崔口镇。明朝燕王扫北到此处,结果三次都是大雾弥漫,所以该村未被发现,就幸免于难,都存活了下来。当时该村有40户,共计180口人,有齐、周二姓,为感大雾救命之恩,取村名“大齐周雾”后来去掉了上面的雨字,改为“齐周务”了。

                              六、东辛店乡

东辛店:位于庆云县城西7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刘姓定居。因街内有槐树两行,街道成荫,而得名“槐荫镇”。后槐树渐少,槐荫之名,已不符实。因乐陵城西有西辛店,与此相对而改称“东辛店”。旧时是乐陵四大镇店之一,国民党时期是三区驻地。1941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4年撤走。从1961年至今为公社(乡)驻地。原每逢农历一、六为集日,1978年改为四、九。

万粮张:位于庆云县城西南9公里,隶属东辛店乡。燕王扫北该村剩有张姓。明永乐二年,由潍县迁来王姓定居,村名“王连张”。后因该村产粮甚多,因而得美名“万粮张”。1880年前后,捻军与官兵作战时,因该村有坚固的围子墙,外村百姓为避战乱多有逃到此村。年关将近百姓不敢出村,本村户家将物品拿出互相调剂交换,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五日,从此,相沿成习,一年一个集日。1995年12月,又立为每适农历二、七为集日。

王 官:位于庆云县城西南9公里,隶属东辛店乡。早年叫丁家林。燕王扫北剩有贾、王、谢、张等姓。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王则一户,村名王则家。明万历年间,王姓有人当了司衙小官,逐渐叫成“王官家”。相传该村是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的娘家,因此,庆云人称碧霞元君是老姑奶奶,留下了好多关于碧霞元君的故事。

刘双全:位于庆云县城西南7公里,隶属东辛店乡。原村名称“灶户高”。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刘姓定居。崇祯年间,村中刘进善字双全,曾在大灾之年,卖土地十顷,代灾民交纳税赋,知县深感“双全”仗义,便命改灶户高村为“刘双全村”,以此永世纪念。

万顷刘:位于庆云县城西4公里,隶属东辛店乡。燕王扫北剩有高姓。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刘姓定居,因此处有一罄形的大湾,而得村名“湾罄刘”,后谐音叫成了“万顷刘”。

李孝忠:位于庆云县城西3.5公里,隶属东辛店乡。早年该村叫刘御史街。燕王扫北剩扫北剩韩姓一户。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尹二姓,村名李坤瑞。后该村修的村围子只有南门,往来出进之人如同钻窟窿一样,又被叫成李窟窿家。村民嫌村名不好听。1880年前后,该村李魁元在乐陵县衙当三班总头目,让他求知县给改村名“李孝忠”。

刘化风:位于庆云县城西4公里,隶属东辛店乡。燕王扫北剩李姓一户。明初由万顷刘村迁来刘姓,因该村居于万顷刘之北,相对叫后刘家,后改为刘和风。后该村绝户多,有人误认为对村谐音刘喝风有关,1937年村长改村名“刘化风”。

鲁 家:位于庆云县城西5公里,隶属东辛店乡。明初由盐山县许庄子迁来许姓定居,又从村北二里处(燕王扫北剩下)的刘姓搬来就居,村名“许刘二庄”。后又从商河县迁来鲁姓,靠刘姓定居,立村“鲁家”。因鲁、刘两姓近邻,刘姓就归属鲁家了,而许刘二庄就称小许家。1940年,小许家并到了鲁家。

张货郎:位于庆云县城西偏北5公里,隶属东辛店乡。燕王扫北剩有耿、董等姓。有一天,本村人在地里干活,发现了一只狼,便大声招呼人,附近的人闻讯赶来,大家一起就把狼给打死了。从此,称该村名为“招呼狼”,后谐音就叫成了“张货郎”。

坊 子:位于庆云县城西北7公里,隶属东辛店乡。明永乐二年由即墨县迁来李、庞二姓于此。这两姓在建房划地基都四角形,故村名“坊子”,这里盛产中国最好的金丝小枣。

史家阁:位于庆云县城西北5公里,隶属东辛店乡。明代初,由乐陵西关迁来史姓定居,村小史家。后史姓在村东头修一阁,村名逐渐就叫成“史家阁”。

大丁庙:位于庆云县城西北7公里,隶属东辛店乡。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丁、陈二姓定居。因村前修一观音庙,丁姓又是表兄,故村名称“大丁庙”。1961年为大丁庙人民公社驻地,1993年并为东辛店乡。

志门刘:位于庆云县城北偏西5公里,隶属东辛店乡。早年刘姓在此居住,村名“刘家屋科”。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刘姓就居,因有一寡居的刘门老太太领着三个儿子守志不嫁,故村民称赞“志门刘”,因此就改变了村名。相传,该村的梢子刘洪是水贼,就是他杀害了玄奘法师的父亲陈光蕊,霸占了陈光蕊的妻子,殷满堂生下孩子就用木盆放入河中漂流,漂流到了海岛金山寺,被方丈救起,取名海流。

               七、严务乡

严 务:位于庆云县城乐北20公里。燕王扫北来该村正下大雾,而剩下严、崔、王等姓。为感大雾救命之恩,取村名为“严家雾”。旧时期为庆云四大镇之一,每逢农历二、七为集日。1958年为人民公社(乡)驻地至今,今名严务。

大 淀:位于庆云县城东北25公里,隶属严务乡。明代,从大黄邱迁来张廷实兄弟二人定居,因此处低洼存水,取村名张廷实淀。后兄弟两分居住,便叫“大淀、小淀”。

王 皇: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6公里,隶属严务乡。明永乐二年,由寿光县迁来王姓定居。有一天,皇帝选亲的队伍经过该村,有一个王姓姑娘看热闹,她抱着一只大公鸡,骑在自家的土墙上看,被选亲的头目看见。他们认为该姑娘是骑龙抱凤,一定是做娘娘的贵人,随即将姑娘抢入花轿,后因王姓姑娘受到惊吓,死于当地。但无论如何也是皇帝的嫔妃了,因此,该村就被称为“王皇亲庄”。后又叫成“王皇家”,现在简称“王皇”。

柴林庄: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6公里,隶属严务乡。明永乐二年,由寿光县迁来冯、陈二姓定居。因此处一片荒林草木,取村名“柴林庄”。

守 义:原名吕受益庄,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6公里,隶属严务乡。该村原有吕姓定居,村名吕受益庄,姓吕者有一按摩好手艺,吕姓后绝,就去掉了吕字,慢慢的变成了“守义”。

蒋黄丘: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2公里。该村原有王姓定居,村名“王家”。明代,有蒋家桥迁来蒋姓于此,村名又叫“王蒋家”,王皇村的贵人赴京婚嫁,途中而殁,就葬于该村附近,坟墓名字为“皇丘”,王姓又已迁走,故村名就叫“蒋黄丘”。该村是清朝提督振威将军蒋临照的家乡。

东左耳:位于庆云县城东北13公里,隶属严务乡。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李、王、袁三姓,在大禹治理的鬲津河东岸定居。与西岸一村隔河相对,形似河之两耳,取村名“东左耳庄”(取偏、斜之意)。(西左耳庄今属盐山县王可忠乡)。

前庄科:位于庆云县城东北23公里,隶属严务乡。相传:禹王治水开挖鬲津河时(现为漳卫新河),选了很多制高点做为标志、称庄科顶子。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石、杨二姓在此定居,因村后有座玉皇庙,故取村名为“前庄科”。

               八、中丁乡

中 丁:位于庆云县城东南16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丁氏兄弟仨,分别定居,故称“前丁、中丁、后丁”三个村。1961年,为中丁人民公社(乡)驻地至今。1984年,立每逢农历五、十为集日。

王醉酒:位于庆云县城东南17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姑表兄弟10个,其中有一个叫王小的晚来一步,九个人已把地都划分完,因此王小未分到一寸耕地。有一天,姑表兄弟十人在一齐喝酒,王小佯做喝醉,拿起劈斧与这九个人拼命要地,这九人马上答应了,挤出九顷耕地划给了他,王小所居这个村就因此得名“王醉酒”。

杨和尚寺:位于庆云县城东南18公里。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张乾、张巽两户,在寺院前按本人名字方位定居。因寺内主持僧姓杨,故村名“杨和尚寺”。1888年前后大店的一、六集挪来。国民党时期是四区驻地。1941年,日寇在此安设据点,1943年撤走。1962年为人民公社(乡)驻地,1993年并与中丁乡。

茂 杨:位于庆云县城东南19公里,隶属中丁乡。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迁来杨姓定居,为盼望杨氏人丁兴旺茂盛,故取村名为“茂杨”。

             九、徐园子乡

花牛赵:位于庆云县城东北,永乐年间,山西大槐树底下迁来赵氏忠和一家人,至今分为:后赵、东赵、龙王庙、会嘴、麻湾、等村。始祖忠和,靠勤劳的双手,耕作在鲁北这片热土上。永乐三年定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天,他驾耕牛耕地时,有点累了,歇息时,卸下了耕牛,就任牛儿在地边吃草。忽然,东南方向刮起了旋风,尘土飞扬过后, 准备再次耕作时,发现耕牛不见了,原地只有一滩血水,当时以为是牛化了,为了纪念给自己出过力的耕牛,取村庄名为“化牛赵”,现今名字花牛赵。(作者:国栋)

注:庆云县这些村庄的名字全部编辑进入百度词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