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火花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在国际火花文化上海研讨会的发言
周伯钦
众所周知,伴随着火柴的出现,依附于火柴盒上的商标贴画以它特有的艺术内涵和美丽姿影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精神追求。上海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早在上二个世纪(1877年)中国人就在上海的大马路一洞天,开设了名为“上海制造自来火局”的火柴工厂。产品商标为“马牌”。比早先众说纷纭的广东巧明火柴厂的早期产品“舞龙”(仿日本大阪公益株式会社的火柴商标)还要早二年。物质决定精神。也许有因于此,上海的火花文化收藏,同样领国人风气之先,很多文人雅士很早就投入火花文化的收藏与研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胡适、梅兰芳、钱化佛等一代上海滩的社会名流都曾是火花的“玩家”。上海解放以后,更是后浪推前浪,先后出现过史济人、忻祖述、管康林、江仲英、严汉祥、夏富仁、丁海林……等等一大批热衷火花事业的藏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素有“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誉,拥有许许多多饮誉国内外的收藏家,其中不少人的是从收藏火花起步,逐渐脱颖而出,再发展成为某一专项藏家的。近年,由于市场经济制约了火柴工业的发展,火花收藏受到一定影响,收藏呈现萧条的态势,但在上海还是有一批执着不悔的火花收藏家,坚持不懈。仍在火花这块土地上搞收藏、做学问,寻找自己的人生乐趣。据樊禹先生所著的《火花收藏与鉴赏》一书中的资料所介绍,在上海花坛上比较活跃的就有50多位。
回顾近年上海的火花活动,主要有:
一是,上海收藏协会于2004年9月主办了全国火花集藏界多年企盼的一次盛会:
“首届上海火花收藏交流会”;2005年12月又在上海著名的旅游文化景点──文庙举办了一个为期两个月的“周伯钦中外艺术火花收藏展”这两项活动规模较大、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平时上海频频的各种展览几乎都有火花收藏家参与。
二是白手起家,克服经费困难从1981年起复刊了民间小报《上海火花》,已坚持办了7年。通过这个小小媒体为上海和各地的火花交流、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舆论平台,获得各地花友的好评。
三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火花文化研究的角度,一些收藏家出版了火花著作。计有夏富仁的《花径漫步》、黄振炳的《走进火花世界》、韦清《火花收藏与鉴赏》、包昌善的《火柴世界100篇》、《火柴的故事》、周伯钦的《花语声声》、李涌金的《奇珍异藏话火柴》。提高了收藏的层次,显示了实力和水平。此外,出自沪上火花收藏家之手,见诸报刊媒体的火花文字及报导更是数字不菲,难以统计了。
四是为摆脱火柴工业的窘困,和有些火柴厂联合开发了一些火花,但对此见仁见智、褒贬不一,当然也不排斥其中有些是市场上的投机商人利用火花收藏者的兴趣爱好,伪造假冒火花。
总之,上海的收藏界为繁荣火花做了一定努力。但是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火花收藏形势和各地一样让人不很乐观。可喜的是最近,“国际火花珍品展”在北京成功举办。同时不久前上海的新闻媒体报导,为迎接世博会,上海将在苏州河沿岸兴建约10座包括火柴在内的专题博物馆,足以说明历史赋于火花的艺术欣赏性、文物史料性、市场价值性是永远无法抹杀的。正如《收藏拍卖导报》9月13日在头版发表的一篇文章所评价的那样:“火花收藏将逐渐走向高峰是可以预见的。”我们应该相信。(2007年9月19日)
──曾在2007年10月10日上海《收藏家》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