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市江湖

 圆角望 2017-04-19

◎ 马林霄萝(北京 出版社编辑)

菜市场是人间最有味道,也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少有哪个场合能像菜市场一样,完美融合了庞杂不堪和井然有序、精明算计和豪爽大方,喧嚣嘈杂,却又闹中带静。古龙在小说里说过一句既有趣又精妙的话,他说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心一窄想寻短见,就放他去菜市场。看到遍地瓜果活色生香,听着充满市井气的叫卖和热闹的车水马龙,心境确会变得大不一样。

菜市就是菜市,乱七八糟生龙活虎是正常现象,干净整齐一尘不染反倒让人觉得别扭。从市场头走到市场尾,耳边有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剁肉声、水槽哗啦啦的排水声和小孩的哭闹,满眼看过去都是海鲜蔬菜,熟食小吃,刚运过来的活水鱼跃跃欲试,鼻孔里充斥着海产的腥味、菜叶的土香气、生鲜肉味、点心甜腻腻的香味,通道中间人流涌动,仿佛蒸笼里氤氲的水蒸气,把人带回妥帖安稳的小时候。

近午时分,过了高峰期,菜场安静了些,显得慵懒散漫了。有些小贩熬不住困意,找个僻静阴凉的地方补觉去了;剩下几个尚精神的,则开始就近打牌聊天,吹牛侃山;摊主偶尔上厕所,或者照顾顽皮的孩子,一时不在摊位旁边,其他摊贩见了,也会顺便帮着照看生意。下午时分,附近下班的人们过来买菜,会再度迎来一波小高潮,等入夜之后,一天才算真正过完。家远的小贩经常就地解决饮食,豆花、馄饨加一些萝卜丝饼、油馓子之类的小食。卖馓子的和卖豆腐花的大叔经常能并肩一坐,你递包馓子我拿碗豆花,边吃边聊天。

不同城市的菜市有不同的特点,透露出当地特有的民风和习惯。走在香港街头,你会觉得真是寸土寸金,招牌一个接一个,门面一个挨一个。在北京买菜,如果你想要三斤肉,那最好说要两斤,因为摊主切肉的时候会很“大方”地多切不少。但是大部分摊主都很喜欢和你聊天,更注重情感的互动。给我的感觉是,北京的摊主并不单纯是卖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上海人更习惯用香葱调味。但是在上海,不用单独买香葱,因为你无论买什么,称好付钱之后,摊主都会抓一小把香葱塞进袋子里递给你,回家做菜做汤基本够了。不过你想买多少都行,一般都不会多给你称。多说一句,上海很多本地的青菜好吃得不得了,我尤其深爱鸡毛菜,价格便宜,能做菜做汤做粥。某天下班赶上下雨,一不小心六毛钱买了一大堆,一个人足足吃了三顿。

哪怕是短短的旅途,我也喜欢看当地的菜市场,看当地的人喜欢吃什么,都是什么样的饮食习惯,而放弃看名胜和人山人海的大商场。因为菜市场是查看本地生活最好的窗口,胜过一切现代人工古建筑。当年去德国汉堡,闲暇时间强烈要求德国同事带我去菜市场买番茄干;去希腊,周末我也是一个人跑到农贸市场看各种橄榄和羊奶酪,语言不通没有关系,全世界的蔬菜都有通用的语言。像小时候菜市场收摊后的馄饨铺,氤氲在热汤和暖黄灯光里,似曾相识的温暖弥漫出来。那时,人化成了泥,融进了一个庞大、杂乱但温柔的泥淖中。所谓落叶归根,概如是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