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爱的,你为什么不能给我想要的?

 曲海刚 2017-04-19


01

“你为什么不说话?总是这样,一吵架你就不说话……呜呜呜”

“你就不能安慰我两句吗?我好难受……”

这是一位女性的来访者,M。她坐在咨询室的沙发椅里,正在催眠状态下和老公进行“对话”。几句话一出口,压抑已久的情绪就像山洪暴发,M开始嚎啕大哭,委屈得像个孩子。

M和老公自由恋爱,结婚两年了。感情基础不错,但是因为和婆婆同住,生活习惯不同,婆婆又比较强势喜欢管这管那,日久免不了生出一些摩擦。

M发现在婆媳矛盾面前,那个曾经阳光开朗、爱说爱笑的老公一下子变了人,每当两人在一起,M向老公抱怨婆婆,发发脾气表达委屈和不满时,本以为能换来他的温暖拥抱和贴心安慰。却没想到,老公最初和她吵了几句,被她顶回来以后,唯一的反应就是沉默不语,并且低下头连看都不看她一眼。这让她愈加难受,连话都说不出了,心里堵着一团棉花。

眼下,他俩没有经济能力搬出去过日子。

在现有的环境里,M最受不了的不是婆婆。毕竟老人也有老人的习惯,可是老公这么一个外人眼里能说会道的人,怎么变得这么不给力?

每次老公的沉默一出现,她心里就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让她害怕,想逃离这个家。她觉得,这个时候随便说两句什么安慰的话,和稀泥,也好过这样令人恐慌的沉默。

就这样,两人之间曾经亲密和依赖的感觉慢慢的在发生变化。现在他俩卡在这个状态里很久了,两人都试图回避出现矛盾冲突的场面。

可是越是回避忍耐,她对老公的不满、愤怒就越发强烈,总有忍无可忍的时候,这样她就周期性的“爆发”一次。结局总是毫无悬念的以老公的低头沉默和她的伤心大哭收场。

我和M的老公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有时也想说两句,可是不知为什么,一看到她发脾气时那种叉腰瞪眼、面目狰狞的样子,什么话都不敢、也不想说出来,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她把“子弹”用光。

“平时她温柔、懂事;但那种时候像变了一个人。我有点儿怕她那个样子。”

02

这是一个典型的亲密关系里的沟通困境。双方都在期待对方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对待自己,而对方偏偏不能。这种情形屡试屡败,屡败屡试,陷入了死循环。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其实,如果从一个人早年的客体关系来理解就会发现,他俩都在无意识中受制于早年形成的人际互动模式,在亲密关系里不断的重复上演这样的“脚本”而毫无觉察,才造成了现在和伴侣关系的冲突和僵局。

 

03

对于一个初生的婴儿,外在的世界都是他的客体,而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客体就是养育者,一般是父母。婴儿与父母在生命早期的互动模式,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客体关系。

当一个人还在儿童期,ta的父母对待ta的方式、态度,对ta的评价与期望,以及父母的养育者形象,这些作为客体关系的内容,都在内心里烙上了深刻的印记。

而这些内容奠定了成年后个体与外在环境(其他人)交往的人际关系模板。这些人际关系发生在与同学、同事、领导、配偶、子女等不同角色人物的社会交往中。

当孩子很小,没有语言表达能力时,与父母的互动主要是通过非语言的各种方式进行的,这包括表情、神态、语气、语调、语速、肢体动作等非语言的沟通,它构成了母婴之间真实互动的基础。

这些非语言沟通场景,包括事实层面的信息和个体内心的情绪感受,一直保存在个体浩如烟海的潜意识仓库里。

在亲密关系里,对方无意中一个眼神、表情、一个特定用词,就像一个个钩子,都可能唤起我们潜意识里的情绪感受。

在情绪被唤起的那一刻,我们不知道,自己已经启动了内在的早期互动模式按钮。我们毫无觉察的和内心里的重要客体互动,也就是按照小时候和父母相处的方式对眼前真实的ta做出回应。


04

这样一来,可以说两人之间的互动,变成了双方各自和自己内心里的父(母)进行互动,各说各的,各做各的,我们其实看不到对方的存在。

这种“鸡同鸭讲”的互动,能帮助双方达到沟通的目的吗?

才怪!

因为是在潜意识层面发生的事情,我们大多时候无法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产生某种情绪反应,也很难用意识控制自己,做出与此不同的反应。

我们以为,是配偶的“刺激”导致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例如:“你让我生气了”、“你让我害怕了”等等;而我们的愤怒、想逃开等等感受,也是因对方的举动而产生的。

M和她老公,就是这样的情形。

M家来自农村,还有一个弟弟。重男轻女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对M的关注很少,加上家里条件比较艰苦,M从小就没穿过新衣服,想要什么东西得到的答复都是“不可能”,从物质到精神都没有得到满足。

她的体质偏弱,从小多病,长大一些后同龄人胜任的家务和农活她干起来比较吃力,为此常被父亲责骂说偷懒。因为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父亲经常对她无端发脾气,打她或者狠狠的呵斥。

在这之前,往往是父亲蹲在一旁低头抽烟,沉默不语,然后“霍”的站起来就是一阵暴风骤雨。

那种时刻,M常常害怕得一动不敢动,她不知道怎么办,她怕再说什么会受到更多的打骂。直到父亲打骂够了走开,她才敢“哇”的一声哭出来。

因此,每当人际交往中气氛紧张时,对方的沉默不语,对M来说,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唤起童年期被父亲打骂时恐惧、无助的情绪。

长大后工作中,M最怕的就是对方和她表达不同意见时中间出现的沉默,这比任何批评指责乃至争执更让她胆战心惊。

不难理解,老公吵架时的沉默唤醒了她内心对父亲粗暴态度的害怕和自身的无助感。

 05

M的老公内心里,也有父母无意识中留下的“钩子”。

M的婆婆精明能干,在家里强势,喜欢决定一切,年轻时脾气就比较大。M的老公从小就能感受到妈妈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调皮捣蛋的哥哥经常挨妈妈的打,而他自小性格比较乖巧听话,不喜欢与人争执。

父母年轻时经常吵架,每次不论什么原因,少言寡语的父亲最后似乎总是臣服于母亲的“淫威”,闷闷不乐的坐在屋角里抽烟。作为一个小男孩儿,他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

后来青春期时,他有过一些叛逆的举动,但终究敌不过母亲还是顺从。人生的重要大事包括读书、就业、结婚,即使有不同意见,只要母亲脸色不对,开始大吵大嚷,埋怨他不理解当妈的一片苦心,他就不愿再争辩解释,以沉默和不作为来应对。

每次M发脾气时,实际上都唤起了他内心里对儿时母亲与他互动的情绪,于是他感到那种熟悉的害怕,再次启用自己惯用的沉默手段。

可是在M看来,沉默却潜伏着不可估计的能量,充满着未知的恐惧,像父亲爆发前夕的抽烟不语,或者高举起来却停在空中还没落下的鞭子。

她哪里知道,老公此时此刻的内心里,上演着和她完全不同版本的剧情?

06

问题是,如何才能避免“鸡同鸭讲”的无效沟通?

这里的关键,首先是要觉察到自己内心被唤起的情绪。

问问自己感受到什么样的情绪?

如果经常重复类似的情形,那么每次情绪被唤起时,两人之间都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在非言语方面对方做了什么?

这种场景熟悉吗,在小时候发生过吗? 当时是和谁在一起?

这样做,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最初被设下的那个情绪“钩子”,理解自己今天的某种特定反应模式,也就是“对方一……我就……”的自动反应机制。

第二,就是有勇气去面对这种情绪,不要为此感到羞愧,不必刻意伪装显示自己的强大。

这个案例中,M和她的老公都不敢说出内心的恐惧害怕、脆弱无助。

因为承认自己的弱小无力,毕竟需要相当强大的自我接纳。多数时候,我们外强中干,怕被别人看低、看穿,做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为这样的外壳能保护自己免于伤害。

其实不论你承认与否,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你要做的就是直视,看见它。

第三,双方都能袒露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自己对对方的需求和期待。我们希望被安慰、被允许、被原谅、被接纳、被理解、……。

这,需要更大的勇气。

因为只有我们内心感到足够的安全、放松、信任对方,我们才能像孩子依恋母亲一样,无所顾忌的表达对温暖怀抱的渴望,渴望对方能够无条件的关注、爱和接纳我们。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和完美的养育方式,自然也就没有完美的个人成长经历。

每个人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多少都带着童年时期未被看见、未被疗愈的心理创伤。潜意识里,我们正是希望借助进入一段新的、如同母婴一般亲密的关系来慢慢修复创伤、完善自我。

当双方都能看见自己,也读懂对方,才是活在当下真实的关系里。

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终于告别过去的桎梏,开始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