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规划”到“设计” | 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公布

 程国瑞 2017-04-19

近日,住建部在北京召开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座谈会,副部长黄艳宣布西安市、南京市、杭州市、银川市、哈尔滨市、长春市、青岛市、珠海市、苏州市、东营市、马鞍山市等17个城市为国家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

如今,中国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基本结束,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将转向为协调城市更新、复兴、发展以及历史文化保护提供政策和指导,其大部分规划工作将转为城市设计——在城市上设计城市。

关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一直是个内涵相对明确、外延相对模糊的一个概念。维基百科对城市设计的具体定义是:“在通常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这也是规划界相对来说能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

城市设计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人类建设城市的过程中,一直在都在探索城市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性。正如《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所论述的,历史上大部分建筑,是正统和贵族建筑之外的大众建筑,却承载无穷无尽的艺术。

城市设计的目标及任务

根据2016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国将通过城市设计,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2016年10月31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城市设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应当设立专门章节,确定城市风貌特色,优化城市形态格局,明确公共空间体系,建立城市景观框架,划定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

如有必要可开展总体城市设计。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重要的更新改造和开发建设地区,以及城市中心地区、交通枢纽地区、重要街道和滨水地区等能够集中体现和塑造城市文化、风貌特色,具有特殊价值、特定意图的地区,应当被划定为城市设计的重点地区。

重点地区应当开展城市设计,塑造景观特色,明确空间结构,组织公共空间,协调市政工程,提出建筑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控制要求,并作为编制该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从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应从以经济增长为导转向人文关怀的导向。城市设计将以一种柔和的手段来弥补长期以来大拆大建的后遗症,以品质作为城市的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通过强调景观、生态、文脉等要素,实现更加柔性、人性化的空间设计,来达到城市魅力的提升、文化的永续、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居民幸福指数的提高。

立足公众利益的公众参与

城市设计由于形象化的特征,具有先天的吸引公众的优势。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用方案来博公众眼球的层面。只有真正明确城市设计所涉及的公众的利益、权利和职责,界定公与私、不同群体的利益界限,并进行协调和协商,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公众参与的开展。

城市设计不同于其他的设计,个人的创新必须让步于公众的实际需求。当然这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合理引导公众价值观,形成一种协商式的城市设计来优化管控。

与基层社区治理密切结合

城市设计将对社区进行美学营造,并对城市社区的广场、绿地、宅前空间、道路系统、景观小品等的优化,会促进室外活动与交往活动,并协调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关系。

在这样的城市设计的手段的干预下,社区工作和基层治理会更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强化邻里间的情感联系,培育社区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

城市设计将不再是是一张漂亮的工程图纸,而是推动实现社区建设的一场运动。通过建筑、环境、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社会管理的一系列的整合,优化社区成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体现地域性与多元化

中国有600多个城市,1600多个县,各地的地形特征、空间尺度、文化特点和景观风貌都差异很大。

新时期的城市设计需避免标准化、流水线式的形象打造,而需要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创造与自然融合的适应性城市。

同时需要重拾我国传统营城理念,回归山水城市中蕴含的东方的文化品格。地域性的城市设计将在对现代主义的功能为唯一导向、追求物质扩张的城市规划模式转型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新时期的城市设计将打破建筑学的垄断地位,除了城市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这三大基础学科之外,还要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美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要素。通过多元复合达到艺术审美和人文社会价值的统一协调。这势必要求设计师具有更广博的知识背景,也需要更多学科背景的从业者的加入,实现多学科集成。

与多种工程技术综合衔接

工程施工是城市设计落地的最后的环节。城市设计需要将设计审美和工程理性深入结合,真正促进设计的落地。

在新时期,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的建设成为热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蕴藏着巨大的投资空间。而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设计需要将基础设施也将作为一种景观,通过设计引导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

同时,在气候变化、城市安全、环境污染等人类核心议题下,构建弹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将城市设计作为整个城市生态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设计也将密切联系市政、交通、安全、生态等多领域,通过综合的集成,实现地上地下多领域的设施的优化。

文章来源:建筑时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