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肖文景:闲话雷剧

 jtq感恩一切 2017-04-19
闲话雷剧
湛江  肖文景

今年夏,我村(雷州纪家镇豪郎村)决定投资120万元筹建一座以承演雷剧为主要功能的文化大楼。经多方筹备、集资,大楼于十月三日破土动工。闲日无事,我信步至文化大楼施工现场,大楼建于旧土坯结构雷歌台的原址上。这里是我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尽管工地上的嘈杂声不绝于耳,我的脑海却回响着曾经给过我无数感动的雷州歌旋律。儿时,就在这个场所,在许多个夏天的傍晚舔着冰棍躺在奶奶怀里看雷剧的情景马上历历在目。村里一年一度开演雷剧的日子是我们小孩们的节日,大人会给我们买些好吃的,合家坐在竹床上观看生旦净末的表演。有时,当戏台上出现喜庆的场景时,大人们会喜逐颜开,我们也会跟着高兴,有时,当戏至动人处,我发现奶奶她们常常会眼里噙着泪水,我也会鼻子一酸,甚至流泪了。那时我还小,当然看不懂剧情,显然是被当时的氛围感染了,但在懵懵懂懂中,不知不觉与雷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成年后,每每通过现场或电子媒介观看雷剧时,心中总是有莫名的感动和亲切感。

二十世纪以来,全国戏剧市场陷入低迷,在这种大景况下,作为地方剧种的雷剧也难逃其外。本人也由于种种原因,看雷剧的次数逐年减少了。几个月前,戏兴突然大发,在工作之余与一位雷剧票友驱车走遍了半岛大大小小好多个村庄的雷剧演出现场,得以管窥了雷剧及雷剧人的生存现状。

近几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类似我村的文化大楼在半岛大地上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老一辈关心雷剧的人纷纷乐观地觉得,群众这么大力投资剧场的建设,雷剧势必将会迎来它的第二春。雷剧会重现当年“有井水处,人人皆唱雷歌、皆看雷剧”的繁荣景象吗?我认为不然。据我走访相关的人后了解,时下各个村庄大兴土木,兴建雷剧文化大楼的出发点更大成分上是由于“神”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在于其次。会说雷州话的人都熟知,我们雷剧在半岛的各个角落的演出、生存是与我们地方请神敬祖的民俗紧密联系的。记得沿海一个渔村负责筹建该村文化楼的村干部说“别的村都改建了戏场,我们的村再穷,也不能落后,否则对不起祖妈的”从这朴质的话中,可看出各个村庄兴建文化大楼的原因除了要敬重神灵外,也有相互攀比、跟风的意味。然而,正是沾于供神的福气,我们雷剧演员的演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一位在剧团演出的朋友说,过去他们到各个乡镇表演,住的地方往往是小学的校舍、破旧民房,甚至是当地的祠堂。现在不同了,新建的文化大楼一般都附带演员住舍的。



至于我们群众对雷剧真正的需求是如何呢?从本人走过的各个乡村戏场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的戏场上座率不高,当年万人空巷,人们携老带小从四面的村庄涌来雷剧演出村庄的现象鲜有了,并且真正坐下来看戏的绝大部分人是上了年纪的,又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即使来了大多也是凑热闹的,不久便散了。所以,我常常看到这种情景:夜深后,戏场只是稀稀落落地坐着一些老人。前几年,当雷剧界新老演员交替出现断层时,人们担心剧种的薪火相传会后继无人。但从目前演员的年龄段分布情况来看,这还不是最大的担心。因为雷州市雷剧行业协会统计数字显示:15-35岁的演员、乐手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5%以上。

现在雷剧面临的最大困境其实是观众的青黄不接。在数字化与网络化时代,形形色色的文化在国内抢滩激烈。在时尚与传统、现代与古老之间,大多数青少年更愿意趋向并拥抱能够直接刺激他们的感官的新事物,而许多凝聚着我们先人智慧结晶的传统事物却常常遭到他们的冷落。雷剧作为一种地方剧、作为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生存区域也遭到了年轻人的冷遇。现在,很多讲雷州话的年轻人已不再愿意关注、观赏雷剧了,甚至有的人以之为庸俗,不愿提及。我作为80后的,身边就有不少有点文化的同学、朋友对雷剧的态度可以说是厌恶。他们自己不看雷剧,不谈雷剧,对父辈的雷剧情结也无法理解。在一些家庭里,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当长者们在碟机里播放雷剧时,年轻人却嫌聒噪而抱怨不迭。不能想象,若干年后,轮到我们下一代或者下一代的下一代当家做主的时候,我们半岛的文化奇葩——雷剧的歌声会不会还响彻在半岛的上空。当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失去它的受众时,它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说我是在耸人听闻了。目前在雷州半岛的雷州话区不是几乎每个城区、村庄每年都例演雷剧吗?是的,因为这是我们自古就有的民俗,我们群众崇拜、供奉的神灵需要“看”雷剧的。正是在这些供神们的保护下,我们的雷剧才得以这样生存下去。怪不得深圳一位媒体人在途经雷州时,看到雷剧演出的盛况,马上写一篇报道,题为:地方戏市场——雷剧全国一枝独秀。所以,相比于国内其他日益式微或濒临消失的地方剧种,雷剧无疑又是幸运的。

而雷剧的幸运不止于供神们的偏爱,更在于一群雷剧人的不懈努力。陈湘、何希春、莫廉、林奋、李德明、陈荣奋、胡小娟。。。。这将是长长的一串名字。正是他们的努力,雷剧涌现了大量新编的或从其他剧种改编而来的剧目,如《邵婵》、《状告陈世美》、《雨子下泱泱》等等,这些都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剧目。在唱腔唱调方面,他们在雷州歌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近两年,青年花旦何冬娟在台上表演所采用的新腔、新唱法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惊喜。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地方文人的参与创作,雷剧的念白、唱词也一改过去过于粗野,滥用俗语的风格,而更具文艺色彩。大家可以听到,一些新出剧目的唱词颇具宋词元曲的韵味。正是由于如此,我们的雷剧才得以登大雅之堂,在国内省内屡次获奖。



写到这里,看到这篇文字的部分读者未免会说某某在小题大作了。雷剧——仅仅作为闽南民系粤西分支的地方剧,有没有值得大书特书并高声呼吁人们去关注它、保护它呢?我们有没有充分的理由和十足的必要去让它长久地在半岛的大地上存在下去呢?我个人给不出答案,答案在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里面。名录里有雷剧的主要表现手段——雷州歌。再不满意的话请看2009年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雷剧,作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我们纯粹地为了保护而去保护它,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让它去保护我们,让它使我们感到温暖,让它使我们的心灵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保留一方精神的净土。还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也孕育了一方文化。当一个群体失去了他们的地方特色文化烙印时,如果他们漂泊在外,就如一株株无根的浮萍,迟迟找不到他们的共同精神家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