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汾州古城图志---图说一个你不知道的汾州古城(下)

 RK588 2017-04-19
2017-03-24 Hynuza 汾阳贴吧

回顾上集

汾州古城图志---图说一个你不知道的汾州古城(上)


37—1. 汾阳南门街关帝庙
     也许大多数人看到这幅图的时候立马想到这是“汾阳市博物馆”或者“汾阳王(郭子仪)纪念堂”,乃至“旧南门小学”。
     然而它的真正身份是关帝庙。汾阳民间俗称作“铁马老爷庙”
     说文庙的时候,提到了武庙,乃关帝庙。同样在古代全国各府、州、县乃至村镇都有关帝庙。
此为南门街关帝庙在庙前街的正门。
据记载此关帝庙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四月初八,最早称作“武侯祠”,宋代名“武安王庙”明代“义勇武安王庙”,清顺治九年[1652]改为“关圣帝君庙”,民国后简称“关帝庙”

37—2. 关帝庙在汾州古城中所处方位   清乾隆37年[1772]《汾阳县志》关于关圣庙的文字
鼓楼至南门之间的路分为两部分,从鼓楼底到庙前街口称作 鼓楼南街,庙前街口到南门称作“南门街”
庙街和庙后街,民国时期称作“老爷庙巷”和“老爷庙后巷”正是因关帝庙“铁马老爷庙”之俗成而来。

37—3. 关帝庙正殿(1993年改建为汾阳王纪念堂,纪念唐代大将郭子仪)
       进过关帝庙的人,也许会觉得其实里面没有什么,原因是,占地8亩的关帝庙原本建筑颇多,珍品甚繁。皆因战争毁弃破坏,几乎均荡然无存。
       注意大殿屋脊,乃明代琉璃,为山西独有仅存,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极高。
关帝庙曾有钟鼓二楼,春秋楼,忠义楼,铁醮楼,藏经楼,水陆楼,卷棚,文昌殿,财神殿,皂神祠等建筑,以及铜鼓,风雨竹碑,关圣风雨竹图,岳飞木雕金像,铁马,四铁人,铜香筒,铁磬等珍贵文物,以上所述,全部荡无遗迹。
       抗日战争汾阳城沦陷时期,关帝庙为日军的医院,前线的受伤日军在此处治疗。曾有“大东亚圣战康复所”的牌子。

37—4. 太原纯阳宫 关圣骑马铜像
       汾阳南门街关帝庙中最为珍贵的两物,一是关圣骑马铜像,二是铁人牵马像。
       关圣骑马铜像,据《汾州沧桑》,于1956年秋天,被调往太原纯阳宫。然而太原纯阳宫内的关圣骑马铜像,太原方面言是从太原后铁匠巷的关帝庙调去的。   同时,对比图中的铜像,和《汾阳金石类编》中记载的关圣“服甲胄执鞭”,并不符,图中纯阳宫的铜像持刀。
图来自 郝波 的博客
       具体情况,笔者未能考证得出。 然而,两件汾阳的文物(铁双雁,关圣铜像)都被调往太原,如今杳无踪影的事实,令人痛心疾首。

37—5. 原关帝庙中的一对铁狮,摄于现存地汾阳上庙村太符观。
        这对铁狮原先与精美的“铁人牵马像”同放置于关帝庙前,然而“铁人牵马像”于1950年,被南门小学校长梁希泉命令砸坏,买给西山某县。   
        铁狮1958年险些于全民大炼钢铁时被毁。幸好当年有人出面阻拦,铁狮得以保留。如今放置于太符观
两座铁狮十分特别,表情微笑俏皮,甚为独特。 
底座正面有铸:“大明正德五年[1510]七月十六日造”

37—6. 关帝庙内童叟皆知的古槐
庙内的古槐,高十余米,夏日树冠面积巨大,有半亩之多,遮荫避暑之佳地。给庙内添加了甚多古意。笔者少时在旧南门小学学习绘画,尝与同学在此嬉戏。 
关帝庙部分,至此终

38—1. 狄青(1008-1057),北宋名将,官至枢密使(军委主席)。汾州西河(今汾阳)人。人称“面涅将军” 
凡对宋朝历史稍有研究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狄青之威名。从古至今,载入史册的汾阳人,当属狄青最为有名。其品行与立下的赫赫战功,令他名垂千古。
接下来将要介绍的是汾州古城鼓楼西街的两座重要的古庙。第一个便是狄公庙。

38—2. 狄公庙与县城隍庙在今天的位置。
狄公庙与县城隍庙相邻位于鼓楼西街北侧。这两处庙宇均于五十年代拆毁,建立实验小学。
狄公庙全称狄武襄公庙。武襄公是狄青死后宋仁宗所赐的谥号。
五十年代新建实验小学的教室时,曾挖掘出元朝与明朝重建时的石碑,却于六十年代失毁。
县城隍庙将于后面与府城隍庙再进行详解。 
该图可以看到,因为修文化广场而毁却前段的城隍庙巷,所正对的便是县城隍庙。这便是城隍庙巷命名之来源。

38—3. 宋仁宗御制狄武襄公神道碑
狄青死后,归葬故乡汾阳,狄青墓位于汾阳城北十里的峪道河镇刘村村东,原占地79920平方米,建有祭祠性建筑显庆寺(宋代)、狄公祠等,均毁于晚清至抗战期间。
建国后,陵园已不存,“文革”中,墓丘被摊平,翁仲、石兽被就地埋掉。
如今仅剩当年宋仁宗亲笔书写篆额的神道碑。乃山西第二大碑。
神道碑已断为三截,如今保存于上庙村太符观内。建议大家一去,瞻仰先人。

39—1.北门街图示
前几图提到了县城隍庙,至此将与府城隍庙一并做介绍。
要提到府城隍庙,必须先解释一下北门街,的问题。
     旧时,汾州古城东西南三个方向的十字街皆为从鼓楼底直通各城门。唯独北方向特殊,由鼓楼底至府学街口,突然西偏,行至北门,为北门街,后称“旧北门街”。也就是说,汾阳城的南北二门并不相对,此为汾州古城之一大奇。
     1959年,新辟街道,才将鼓楼北街取直,命名为“新北门街”
     至于北门街为何要偏离正向,南北门为何没有正对的原因。笔者没有考证得到。据说是有风水之关系。

39—2.府城隍庙概址
首先对以鼓楼北街、北门街为中心的大片旧城彻底拆除,修建新的商业区,表示无奈和遗憾。
图上可以清楚看到,此次拆除令众多旧街巷消失殆尽。笔者不得不绘制还原旧街道的布局。
府城隍庙位于府城隍庙巷中段。对北门街附近了解的人,应该会意识到,这个地方大部分属于之前量具厂的方位。
     府城隍庙巷在八十年代已经盖有民房,遂不存。1959年新辟的新北门街将府城隍庙巷和鹅西巷拦腰截断,此举同时对府城隍庙形成了毁灭性的破坏。
     城隍庙和钟楼鼓楼等一样,属于古代城池内必有的建筑,“隍”是指没有护城河环绕的城。故而“城隍庙”是祭祀守护城池之神的地方。汾州府治所在汾阳县,故而汾州古城内有两座城隍庙,前面已经介绍了县城隍庙的位置此,此处则说明了府城隍庙之方位。
     府城隍庙始建于唐代,曾毁于两次火灾和李自成义军。以后数次重修,历经几百年,宏伟依然。总面积16亩。

39--3. 顺治14年[1657]《汾阳县志》对县城隍庙、府城隍庙、狄武襄公庙的描述
这个版本的县志不是刻本,手抄质量欠佳

附:北门街两处注明建筑     图中照片来自 沈雁文老师
一个是民国时期的邮局
另一个是位于新旧北门街交汇处的“八角楼”

40—1. 报恩寺。位于豆腐巷北口正对之处。
始建年代无考,据说是元代建筑。原先是明代庆成王府的家族书院祠堂。
清朝改为报恩寺。民间俗称姑姑寺。主体部分四面各一座大殿,建筑基础基本保留。

40—2. 报恩寺
2002年为汾阳市文物重点保护。   2004年升格为升级重点保护文物。
今为民居,是汾阳政府分配给抗美援朝老兵的居所。
     建国后一直没有修葺。如今主殿大体完好,然而依然年久失修。 尚有鼓楼亭台一座,十分别致。 大点上方屋瓦琉璃尚存一部分。屋脊下方的木质结构巧夺天工。

41—1. 汾州古城内,主要行政官署所在地图示

     古城内明清重要建筑的追溯,大概就要结束了。最后想说一下有关汾州城内的官署。

     如图,因为汾州府倚汾阳城郭建立府治。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市政府所在地。因而古城内有两大官署,即府治,以及县治。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市政府,和所在县(市、区)的县(市、区)政府。

例如:山西省吕梁市为地级市,市政府所在地位于离石区。 则府治相当于吕梁市政府,县治相当于离石区政府。 
又例:山西省晋中市,市政府所在地位于榆次区。 府治相当于晋中市政府,县治相当于榆次区政府。
再回顾一下清代山西九府: 
太原府(今太原市) 
平阳府(今临汾市) 
潞安府(今长治市) 
汾州府(今吕梁市) 
泽州府(今晋城市) 
大同府(今大同市) 
宁武府(今忻州市) 
朔平府(今朔州市) 
蒲州府(今运城市)

41—2. 汾阳县县治
     明朝汾州升府之前,此地为汾州州治,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升府后,改为汾阳县志。
如今此处为汾阳市市政府
     原汾阳县属大门外有照壁,上绘东海日出图。衙门三楹,大石狮两座。大门上有大铁钉,数量和汾阳县所辖村子的数量相同。

41—3.   清光绪10年[1884] 汾阳县志中的《县治图》

41—3. 清乾隆36年[1771]《汾州府志》中对县治的描述。

42—1. 汾州府府治
     明朝万历二十三[1595]年,汾州升府,于汾州城设立府治。开始位于鼓楼西北侧,后迁移至府门前,如图。
民国在此设立**局
     附近的相关街巷名称,也都因府治而得名。 
府门前,代表府治门前。 
府夹道,为府治的偏门所在地,死刑犯押送由此出门。 
西所街(民国作“司所街”)清汾州府军事机关“百户所”所在地。故名
汾州府治同样有门前大照壁。门前有七层青石台阶,前有四只大小石狮。 府治旁边有黄太仆祠,用来纪念清代初年以身殉职的汾州知府黄廷伯。

42--2. 清乾隆36年[1771]《汾州府志》中的《府治图》
左边的一窄条建筑应该就是“黄太仆祠”

42—3. 清乾隆36年[1771]《汾州府志》中对府治的描述。
下面将谈到有关知府黄廷伯的事情

43--1. 钟楼北—东营街 一带图示
     首先承接前面的“黄廷伯”知府说起。 
黄廷伯,辽东海州人。清顺治五年[1645]任汾州府知府。次年,大同总兵姜镶起兵反清,部将王显名攻陷汾州府城,黄廷伯至死拒不投降,惨遭割舌杀害。尸体被抛在钟楼北的一个死巷中。后人便将此巷命名为“黄知府巷”,然“黄”“王”音近,后来变讹传为“王知府巷” 
王知府巷如图。
     东岳庙,旧址位于东岳庙巷北侧。曾殿宇轩昂,规模宏大。曾有戏台三座。民国五年[1619]三月廿七,为东岳大帝诞辰前夜,社戏连台,人山人海。东殿突然失火。为防止匪盗趁机打劫,县知事命令“关闭四门(城门)”,然而误传为“关闭寺门”。造成混乱不堪,无法疏散,百余人死亡。 后该庙拆毁。
     如今,图中所注的钟楼北,已经并入东营街,街名不复存在。 
东营街:明代军事机构汾州营位于此地。 
牛角巷:形如牛角,故名

侯户祠:见下图

43—2. 钟楼北---侯户祠
门额上方依然清晰可见“侯户祠”三字
此处系清光绪年间举人 侯肇庆 的先祖祠堂。
两侧刻有联语,“户传帽市冠冕盛 第接钟楼闻望宏”    现不知去处。两种可能,一种被盗,一种是迁移到了汾阳市博物馆

44—1. 汾阳牛家大院!
作为三晋大地上之名城,又是秦晋通衢,怎能没有晋商大院?
位于南水井的牛家大院并不逊色于那些著名的晋商大院。
       牛映星,字允宽,清同治年间开始外出经商,二十年后成为了“璧光发”洋行的董事长。商业足迹从张家口一直延伸到恰克图、库伦、莫斯科、东京,柏林,成为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晋商巨子。
       民国初年,牛允宽从俄罗斯带回设计图纸,从京津等地购进了新型建材,连续十几年大兴土木,建起这座宏伟的大宅院。

44—2. 牛家大院内景。   图片和文字来自尔学礼博客
     牛家大院坐西朝东,南北跨度50余米,磨砖青墙,十分壮观。整座大院分前后院、南北院、花园五部分。 前院为四合大院,共有15孔窑洞,有拱券形走廊,由16根罗马柱支撑,呈现出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
     牛家大院始建于牛氏家族生意兴旺时期。因汾阳城建筑众多,无法在此建立更大宅院,于是后来牛家又在城内的指巷、黑楼底、府学街、面巷街建起了分宅。总面积十分巨大
     1936年春,牛映星在外经商途中突患脑溢血病故,国内外唁电接踪而至,省城权贵、地方绅士纷纷致祭。
     后来牛家大院被当作过 日军司令部、粮食局仓库,如今为多户人家居住的大杂院。

45—1. 冯育楠故居

既说到住房,顺便说一说冯育楠故居。
此处房屋估计知道的人甚少。位于四牌楼东一处民房院子中。

     冯育楠,山西汾阳人。1961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历任西北182队技术员,静海县文化局创作员,天津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天津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市文联第三、四届委员。代表作品有《津门大侠霍元甲》等

45—2. 冯育楠故居
最为显眼的是二层的一个阁楼,曾是冯育楠的书房
汾州古城内居住者,大多或声名显赫,或生意达人,皆有权势、财富之人。精美之民居更不可胜数。

46—1. 汾阳城内西方传教主要建筑设置图示
     终于轮到说这些西洋建筑了。鸦片战争前后,作为山西中部一个极重要的城市,西方(主要使美国)传教士带来了天主教和基督教,从此在汾州大地上生根发芽。
     尽管这是中国清末以来积贫积弱,遭受列强欺辱乃至文化侵略的表现。但客观上,西方传教士给汾州古城带来了先进思想、西式教育、西医、更好的交通,促使汾阳成为一个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地方。
     由于传入汾阳的西方教义,基督教的发展更为盛大,其后来的建设也颇具规模。因此主要篇幅将放在基督教上面。图中所示建筑将一一做介绍。

46—2. 汾阳基督教会方位图示。
     光绪15年[1889],基督教中国总会派遣牧师文阿德来汾阳传教,利用西医为人治病、戒毒之方式,正式开始把基督教传入汾阳。
     随后他在汾州府城内南水井建立基督教堂和书院。

46—3. 正在建设中的汾阳基督教堂钟楼。
(感谢韩若冰提供图!此图极为珍贵,年代十分久远,距今已100年)
     宣统二年[1910],教徒增多,于是文阿德牧师建立了新的教堂。次年竣工,高20米的钟楼拔地而起,极为壮观,为当时城内最高建筑,可俯瞰汾州全城。

46—4. 汾阳基督教堂钟楼旧影
     基督教钟楼一直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建筑。其设计主题部分为西式风格,而顶则为中国传统的四面歇山式。别具一格。
基督教在汾阳的建筑大多采用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方法

46—5. 汾阳基督教堂钟楼今影
此楼建成后,汾阳各界人士参加了当年的庆典,教会设宴款待,规模空前。同时教士楼等其他七座建筑相继开工。

46--6. 汾阳基督教堂早期的礼拜堂

46—6.1. 汾阳基督教堂

46—7. 基督教 广智院
宣统元年[1909],汾阳基督教会在鼓楼东街买下一块地,建立了基督教广智院。是基督教综合事务的场所。
广智院后来内设基督教青年会。 建国后改为汾阳文化馆。

46—8. 汾阳基督教会传教士的部分书信
选了一些基督教传教士的书信,可以联想一下当年美国传教士执着的传教生涯。
     第一封:年代最早,邮票显示“大清国邮政”。由此想到“大美国”也并不过分,更何况那三个字应该是美籍人所写。
     第二封:左上方可以看到,写信地址为“中国,山西,汾州”,书信人为“Walter Judd和 Miriam Judd夫妇”从记载来看,应该是传教士“艾沃德”夫妇。有票已经是1937年民国邮票。 
寄往地址从后面两行可以看出是“耶鲁大学,新纽黑文市,康乃狄格州,美国”
    第三封:邮票依然是中华民国,寄往地址为“西雅图,华盛顿州,美国”


46—9. 崇德女校
宣统元年[1909]美国传教士钱归德创办崇德女校,民国二年[1913]美籍传教士黄增辉前来协办。民国17年并入铭义中学,成为铭义中学女部。

46—10.铭义中学女部之南大楼
被俗称为“南大楼”建筑,十分宏伟巨大。是崇德女校、铭义中学女部所用之建筑。 如今在汾阳中学宿舍区内。曾经作为年轻教室的宿舍。 
现在已经无人使用    如图。
传教士办的学校所收学生不做任何限制。 学生除了学习正常学校的课,增设圣经课程

46—11.求问。
       这两处建筑都是西门内坡北巷内的建筑。    第一栋众所周知是现在的少艺校。第二栋尚未考察询问到。个人推理此应该是当年的崇道妇女学校,用来培养没有文化的妇女做基督教的工作人员。
另有说法此处才是崇德女学的旧址。   时间仓促 笔者尚未考察得出。

46—12. 铭义中学---汾阳中学之前身
民国4年[1915]基督教华北公理会创办铭义中学(Ming I Middle School)首任校长为衡慕义。
2009年汾阳中学百年校庆所依据的创办年代,应该是铭义中学的前身铭义小学初中部。建立于1909年
图中标明了铭义中学的方位和占地。同时标明了开在二府街方向的旧正门(下图介绍)。
另外顺便说一句,抗日战争时牺牲的72名烈士正是从图中所示方位的洞口试图进入城内,刚出洞发现是空旷的铭义中学操场,敌军火力猛而无处躲避,只能躲在洞内。而入口处又遭到火力封锁,最后72名战士牺牲在日军的浓烟下。

46—13. 铭义中学大门
感觉当年校门很大气,比现在汾阳中学的大门感觉还要好。
上书“铭义中学校” 
两侧联语“救国良法惟振起教育是X,富民要术以提倡土货为先”上联第一个字无法识别,推测不出。 下联“土货”应该就是指国货,国产产品。
鸦片战争后,坚持教育,为的是救国。国家积贫积弱,需要人民支持国产企业。联语应当是为此而书。

46—14. 铭义中学某教师
教师看起来着装很传统。但能透出书生雅气。
后面可以依稀看到半个基督教会的钟楼。
铭义中学开办当年[1915],招收四年制初中班1个,学生30余。开设课程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图画等。

46—15. 铭义中学正在敲钟---上下课铃       还有鲜花
该图来自美籍旅汾人,图片用色彩还原技术重现了彩色。
铭义中学的经费一方面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募集的资金利息支付,另有部分由基督教华北董事部和基督教上海协会拨款补助。也向学生收取少量学杂费。

46—16. 铭义中学与城墙      感谢韩若冰提供第三幅图
从图46—12.可以看到铭义中学紧贴汾阳城墙西北角,因此从汾阳中学的很多图片中可以看到城墙之旧影。
第二幅图中可以看到民国之青天白日旗。 
第三幅图中是站在北城墙上看到的西城墙。如果你是汾阳中学学生,可以辨认一下图中的楼。


46—17. 铭义中学---后来被用作校长办公室的楼。
此楼甚为别致,下副图可以看到它今天的样子。


46—18. 今汾阳中学之校长办公楼

46—19. 铭义中学师生员工集体迁移。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前夕,铭义中学集体转移,向西后撤,最终流亡至四川省金堂县。直到民国34年[1945]铭义中学才恢复原址。
铭义中学从民国4年[1915]到民国26年[1945],共毕业学生1400多名,高中生400名。其中不乏优秀人才。如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丹麦大使王森;北京市西城区区长、市统战部长杜若;北京航空航天学院院长王大昌;外贸部部长雷任民;哈尔滨工业学院院长李承文;全国妇联常委武舜鸾;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叶石等等等等。
1949年,铭义中学与介休中学、文水中学、孝义中学等学校合并,于铭义中学旧址建立山西省立汾阳中学。

46—20. 1900年,汾阳“教案”被杀的传教士所居住过的房间和照片。

     1900年正是全国义和团风起云涌的时候。义和团以杀掉外国传教士为目标。其中,山西是全国传教士被杀人数最多的地方,共有5700名天主教人士被杀害,基督教也有上千人被杀。
     这栋房屋是传教士Price一家的居所,位于铭义中学内。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 EVA PRICE, CHARLES PRICE 和FLORENCE PRICE一家三口在此被控制十天,然后由官府的士兵“护送”出此地。但是在离此处七英里的地方,汾阳南开社村,官府士兵以义和团的身份将他们杀害。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汾阳教案”

     图片原配图文字:Home of Dr. Price at Fenzhou Fu, Shanxi.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of 1900, the missionaries were kept here for ten days, then taken out with a guard of soldiers and murdered by the guard seven miles from here

46—21. 汾阳医院
“汾阳教案”后,教学和宗教活动暂停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政府毕恭毕敬地迎接文阿德等传教士回到汾阳督办此事。
     1901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最为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付各国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史称庚子赔款。汾阳医院正是利用这比赔款建立起来的。光绪28年[1902]创立宏济施医院,为基督教公理会的教会医院。

46—22. 正在建设中的汾阳医院
1916年,基督教公理会筹建新院址,更名为汾阳医院。1922年建成开诊。 
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使用面积6700平方米的U型四层大楼,同样是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

46—23. 建成后的汾阳医院U型大楼
开始有医生13人,其中外籍医生3人。护士13人,每日可接收患者5、60名,从医疗器材到医疗水平,都是当时省内一流的医院

46—24. 汾阳医院首任院长 万德生(Percy T. Watson)
万德生的介绍见图。 图片来自汾阳医院院史博物馆

46—25. 万德生亲笔书信
       当年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们,不仅仅是神职人员,医疗人员,且个个都是汉学家。且看如图万德生的汉语、汉字水平,令我等自愧不如。
       民国20年[1931],万德生受邀前往大同、临县、兴县等地参与策划实施扑灭鼠疫。不月消除鼠疫,汾阳医院名声大震,外省病人慕名而来。病床增加到200张,是当时华北第二大医院,有“小协和”之称。

46—26. 汾阳医院早期护士长,瑞典人罗瑞英
       罗瑞英,瑞典人。民国14年[1925]接替孔美玉任护士总长,民国19年[1930]任高级护理学校校长。
       上图中的亭子至今仍存,被称作“美瑞亭”,用以纪念为护理事业作出贡献的“梅美瑞、甘美瑞”二人。(皆为美籍女性)

46—27. 汾阳医院早期照片

46—28. 现在的汾阳医院U型楼
       建国后汾阳医院逐渐移交给政府。美籍人员相继回国。 
       如今汾阳医院已经发展为最高级别的三级甲等医院,是规模少有的花园式医院。环境优美,气质雅静。

46—29. 天主教汾阳教区
说完了基督教。 这里简要说一下天主教在汾阳。天主教传入汾阳很早,大约300年前就有村名信教。
       天主教汾阳教区是当时的全国六个国籍教区(主教为中国人)之一,神甫曾亲自去梵蒂冈接受神职授予。 汾阳教区管辖山西十几个县,如今在三皇庙巷保留有一处礼拜堂,宏伟大气。教民活动依然。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地处三皇庙巷,很多人误把天主教堂当作所谓的“三皇庙”。 实际上,三皇庙是指三皇庙巷南端的庙宇(方位大致在今**局宿舍)。今已不存。


总结主城之街巷和部分重要地点

汾阳城素来有“九街十八巷”的说法,其实数量过之。“九街十八巷”只是主要的一些街道和巷子

47—1. 汾州古城主城 西北城区

47—2. 汾州古城主城 东北城区

47—3. 汾州古城主城 西南城区

47—4. 汾州古城主城 东南城区

48—1. 北关城图示,以及康熙60年[1721]《汾阳县志》中对北关城墙的描述
终于轮到说四关城了。先从北关说起。
     北关城筑于名隆庆三年[1569],周长二里五分,高三丈二尺,根基宽三丈,有四门

48—2. 北关城墙旧影 以及北关正门
     北关城墙如图所示。为土城墙。北关正门方向为向西开,并非向南开。但是图中似乎已经不通。

48—3. 北关城墙遗址1
如图48—1所示,北关城墙至今仍有两处遗址存在。这里是第一处,可从幸福街通往。
由于市政规划将开辟汾阳医院正对处的一条大街通往汾平公路,减轻北关正街的交通压力,这段城墙也即将拆除。
       下图是北关城墙残存处全景

48—4. 北关城墙遗址2
如图48—1所示,北关城墙至今仍有两处遗址存在。这里是第二处,位于北关杏林小区外墙旁
除北关城墙外,其余三个关城城墙荡无遗迹。


48—5. 五佛楼
     五佛楼是北关的标志性建筑,据清代《重修五佛楼碑记》残碑,五佛楼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 清朝有修复。彻底毁弃年代不详。 2001年在原址重建,结构依然是纯木构,十分大气恢弘。
     需要提一下的是,五佛楼两侧的巷子,现名分别为“西头巷”“东头巷”。而之前的名字实际为“楼东街”和“楼西街”,正是因五佛楼命名。

49--1. 康熙60年[1721]《汾阳县志》所示 西关三皇楼、东关新巷楼(辛巷楼)
     说起北关的五佛楼,自然而然想起了南关之南熏楼。实际上,东西南北四关中都各有一个楼。这个有图为证。
西关三皇楼毁弃年间不详
东关新巷楼(或称真武楼)位于今东关辛巷路口,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拆毁。

50—1. 南关城图示,以及康熙60年[1721]《汾阳县志》中对南关城墙的描述
     南关城筑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PS:这一年嘉靖皇帝差点死在两个宫女手中) 知州张琯曹龙相继建筑,周五里十三步,高三丈,门四。
     注意一下井巷,因有水井而得名。汾阳方言读音与“指巷”相同。一般人并不知道“井”字在汾阳话中如何念,因为一般说井都要带一个“儿”字。而去掉儿字后“井”的读音为“zi”上声

50—2. 南熏楼
    南关标志性建筑。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是汾阳唯一保留下来的纯木质结构建筑。高17.26米,1990年修缮。

50—3. 黑龙庙遗址
黑龙庙位于西坛巷中。此处是原先的一处遗址,今为民宅。

51. 西关城图示+四门名称,以及康熙60年[1721]《汾阳县志》中对西关城墙的描述
     西关城相比其他三个关城来说最晚筑造,明万历十二年[1584]筑造。周三里许,城墙厚二丈八尺,高二丈五尺。
有门四,同时四门各有城楼和城楼匾额 
东曰联盛门,匾额 纲维巨郡 
西曰威远门,匾额 保障西陲 
北曰安固门,匾额 重关锁钥 
南曰明秀门,匾额 天险藩篱

52—1. 东关城图示,以及咸丰元年[1851]《汾阳县志》中对东关城墙的描述
     东关城与其他关城不同,规模极为宏大,周九里,高三丈,有六门。嘉靖十九年[1540]分手冀南道于敖、知州张琯因为东门外居民越来越多,盗匪也滋生,于是筑东关城。万历六年[1578]包砖。
     面积几乎与主城一样大的东关城,被学者们认为是汾州从前的主城,而后来的主城是在东关之西新筑的。


52—2. 甘露泉 以及顺治14年[1657]《汾阳县志》对甘露泉—甘泉井的描述
东关城与主城相连处有一处叫做“甘露泉”的地方,因有一眼泉井,周边诸井水皆苦涩,唯有这一眼井水清冽。故名。

52—3. 楼西街

如图52—1所示,楼西街是东关城和主城相通的必经之路。
     1952年由政府率领省第二监狱犯人开拓修建新开路,贯通东门和东关正街。结束了数百年来从东门出东门瓮城,绕甘露泉,经楼西街,拐小南关街才进入东关正街的历史。但也破坏了相当多的古建筑。

52—4. 东关 关帝庙
位于东关正街。今存如图。

53—1. 汾州古城大面积拆除图示


53—2. 现代化要夺取地盘

53—3. 新的拆迁改造告示

 


点击下方“写留言”参与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