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读丨美洲人“老家河南”?

 天和图书馆21tc 2017-04-19

“河南人”最先登陆美洲?殷人东渡开创美洲文明?

为您溯源古中国与美洲文明的关系


奥尔梅克跽坐人石像翻拍图

一周前,巴西人为全世界奉献了一场炫丽而宏大的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土著居民身着草裙“织锦造屋”的场景透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也是整个美洲文明开启初端的缩影。哥伦布的发现只代表了500多年前欧洲人视之所及,那么更早呢?迥异于其他四大洲的美洲文明究竟是如何开始的?

很多人并不知道,远在3万里之外大洋彼岸的中国人,于此话题还真不是看客。

里约奥运会开幕前约两周,一篇标题叫做《中国商朝人最早发现了新大陆,比哥伦布早两千多年?》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章称,1995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一处太阳神庙遗迹下发掘出22件供奉中国殷商王族祖先牌位的雕像与玉圭,所刻甲骨文被成功释考,“考古证据表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商朝将领攸侯喜带着他的部队漂洋过海抵达这里,开创出了有‘印第安文明之母’之称的奥尔梅克文化”。

换句话说,3万里路,中国人才是最早的新大陆拓荒者;殷商族人漂洋过海,缔造了美洲最早的文明。再换言之,“老家河南”这个标语可以打到美洲去了。

文章极大地勾起了很多人的好奇,让人无限遐想。然而,一些细节旋即引发质疑。比如,文章说有学者认为“印第安人”的叫法与“殷地安阳”相关,质疑者却认为,“印第安人”的命名来自于哥伦布,他以为自己到了“India(印度)”;还有质疑者认为,美洲发现的刻画符号并非甲骨文,攸侯喜的数万部队大规模从海上迁移美洲更是根本不可能。

然而,更多的人,包括记者在内却由此题开始上溯古代中国与美洲究竟有何交集。

拉文塔出土的19号石碑表现龙和人的结合体。翻拍图

《中国商朝人最早发现了新大陆,比哥伦布早两千多年?》虽然超乎常人想象,亦有妄下结论之嫌,但此论却非完全捕风捉影。有关殷人与美洲渊源的假说早已有之,叫做“殷人东渡说”,诞生于19世纪,最早提出者是位英国翻译家,而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等人也关注过此话题,他们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在文字符号、青铜器造型、对玉石的偏爱等方面的确与殷商文明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若非同源很难解释。2011年底,大河报厚重河南曾以《“奥尔梅克——大洋彼岸的殷商遗绪?》为题的系列报道详细介绍过这种假说。但我们也注意到,近200年,这一假说虽然影响深远,却也始终充满巨大争议。

殷人说之外,还有东晋法显与南朝慧深两位僧人东渡美洲的传说,因为时间更为靠后,人类掌握了更多航海技能,这两个几乎不为人知的假说的真实性,在一些学者看来反而比殷人东渡说还要大。

商代跽坐玉人翻拍图

再往前推,美洲大陆最早的人类遗迹距今约2万年,他们正是从东亚特别是中国华北等地出发,经白令陆桥徒步进入北美的一批猎人,这批已经能够熟练使用石器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细石器工具的人,被视为现代美洲人的祖先。这一学说已被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所公认,也解释了今天美洲人为何是黄皮肤,与中国人同属蒙古人种。

本期文化周刊,为您揭秘中国与美洲不得不说的秘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回溯两者渊源的初衷诚如一位考古学者所言,并非为证明某一文明是另一文明之母而满足某种虚荣心,而是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文明的相似性及其发展轨迹和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开拓研究的智慧深度。

谁给美洲古文明刻上“殷人印记”

每隔若干年,殷人东渡创造美洲文明的假说都会因为新的﹃例证﹄而在国内外掀起波澜,并引发支持者与质疑者新一轮的观点交锋。殷商与美洲古文明之间究竟存在哪些不可思议的共同之处,给了我们持续近200年的想象空间?

美洲“甲骨文”的未解谜团

2011年12月大河报曾报道过“殷人东渡”假说

从奥尔梅克出土的文物上看到了殷商文化的影子:他们制作的玉器、玉人、玉面具十分精美;他们有龙的传说,与商人一样有跽坐习俗;他们相信月亮上有一只兔子……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不久,美洲原住民族印第安人的来源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毓周很早就关注“殷人东渡说”并就此发表多篇论文。他告诉记者,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假说的是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W.H.Medhurst),1846年,他在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尚书》时,提出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可能发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的说法,随后开启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东方学者随后也参与到求证当中。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都曾探讨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并曾委托清政府派往墨西哥处理索赔专案的特使欧阳庚调查有无殷人东渡美洲的痕迹。郭沫若、卫聚贤也相信殷人东渡美洲,而海洋史学家房仲甫在研究了有关考古新发现和部分文献资料之后,认为殷人确曾航渡美洲,到了墨西哥。

这一考古新发现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墨西哥东南海湾的拉文塔发现的大型土墩(也称金字塔)、宗教庙宇以及大量的石雕、玉雕和玉圭。当地印第安人相传,古代这里曾生活着奥尔梅克人(意为“橡胶林区人”)。后经考古专家技术测定,奥尔梅克文化活跃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400年间,比玛雅文化早了1000年,因而成为美洲文明的“老祖母”。但奥尔梅克文明存在一个巨大的谜团,这是一种骤然而起的文明,没有发现从起源到形成的过程,仿佛瞬间便一应俱全了。奥尔梅克文化是怎么产生的?

包括美国迈克·周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奥尔梅克可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他们从出土的文物上看到了中国殷商文化的影子:奥尔梅克人尚玉,他们制作的玉器、玉人、玉面具十分精美;他们崇拜美洲虎,其美洲虎形象与中国商周青铜器和良渚玉器上的饕餮形象颇为相似;他们崇拜羽蛇神——能飞的大蛇,是雨神、水神;他们也有龙的传说,也有天圆地方和四色方位的观念,与商人一样有跽坐习俗;他们相信月亮上有一个兔子,这种观念在中美洲延续到今天……

拉文塔的发现成为殷人东渡说最主要的证据来源,也进一步促动中外更多学者投入这一假说的求证当中。“不过毋庸讳言,很多探讨被认为只是有益的看法,但论据仍然不够充分,尤其是缺乏文字方面的确切依据。”范毓周说。

范毓周大胆推测,奥尔梅克文化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极可能就是传入墨西哥的商代后期殷墟普遍使用的甲骨文。

1999年9月,在安阳召开的“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当时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的许辉博士的到来,再次掀起波澜。

“许辉带来了从美洲大陆发现的各种文字摹本,包括墨西哥东海岸奥尔梅克文化遗址玉器上刻写的文字,他曾专门跟我讨论这些文字摹本的价值和意义。我仔细看了之后曾谨慎地告诉他,那些玉器上刻写的文字,如果来源没有疑问的话,应当和中国商代后期的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范毓周回忆说。

范毓周的导师是与“甲骨四堂”齐名的胡厚宣,学养深厚,他释读了这些文字,认为它们是商代末年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等王室成员在周初和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失败后,逃亡美洲繁衍生息留下的文化遗存。但他强调,这种解释的前提是,“如果这些文字确实和甲骨文同属一个体系,并且我的释读不误的话”。

许辉的摹本引发广泛关注,国内外重量级媒体纷纷予以报道,许辉早前出版的比较奥尔梅克与商代文明的著作也引起学界注意。时隔多年,许辉有无更多新的发现?令人遗憾的是,许辉于2001年前后失去音讯至今,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

但许辉留下的线索被继续深究。范毓周为了进一步考证这些“甲骨文”的真实性,于2001年3月和美国学者ElizabethChilds-Johnson、中国学者王振中赴墨西哥进行调查。“我实地观察拉文塔4号遗址中发现的一组由16个小玉人和6根玉圭组成的奥尔梅克文化祭祀中心的文物原件后,发现在玉人身后左边的两根玉圭上刻有明晰的文字。5号玉圭写着七个以直线和稍弯的斜线构成的文字,对照甲骨文可以清楚地释读为‘十示二,入三,一报’,6号玉圭上刻2字,可以释读为‘小示’。”

范毓周非常兴奋,这些字都是与祭祀先祖密切相关的,他认为,这些玉人代表奥尔梅克人的祖先,其中的12个绿色玉人极有可能是庚迁殷后至纣王的12代商王,红色玉人则是最早来美洲的始祖,3个白色玉人可能是属于旁系的或后来美洲的三代祖先。“这些玉人的面貌特征一望而知,都是中国人的面目。这与奥尔梅克的其他石雕神人形象都是中国人面貌特征的情况也是一致的。”他说。

随后,范毓周在调查藏有大量奥尔梅克文物的毕尔霍摩萨市立博物馆的库藏文物时,又发现了一件刻有“甲骨文”的乐器石磬。他大胆推测,奥尔梅克文化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极可能就是传入墨西哥的商代后期殷墟普遍使用的甲骨文。

唐际根认为,奥尔梅克文明与殷商文明之间的确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应该理解为不同地域人类文明进程中解读自然的相似性或行为相似性,这是正常的,不应被放大和过度解读。

许辉和范毓周的推测有不少支持者,至今在国内外影响深远。从许辉的安阳之行开始,美国几大新闻媒体便接连报道,颇具影响力的《大西洋月刊》甚至做出结论:文化传播论至此终于着陆。也就是说,终于有证据来证明美洲文化由中国文化传播而至。

至于是哪股殷人用什么办法到达美洲的,中国古文献成为各种猜想的源头,有人认为是武王伐纣之时神秘消失的攸侯喜大军,也有人认为是周初“三监之乱”后逃亡的殷商王族。由于当时连接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白令陆桥已经因为冰期的结束而被海水隔断,殷人赴美洲注定要靠航海,有学者推测他们顺着洋流东渡美洲,甚至有人去论证这种漂流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针对整个殷人东渡说的质疑从未消失。

美国多个州的岩壁上发现了84处“殷商甲骨文或中国象形文字遗迹”,不过一些学者对这些字的性质有不同看法。

多位学者向记者表示,在殷商与古代美洲文明起源问题上,现有考证资料尚无法证明两者间存在直接联系,应谨慎看待奥尔梅克受殷商文化影响的假说。

同为甲骨文研究者,河南大学教授王蕴智这些年间曾经数度接触有关美洲“甲骨文”的咨询,他没有给出明确判断,“只是有个别字符有些相像,距离下结论还有缺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认为殷人渡海很不靠谱,他表示,奥尔梅克文明与殷商文明之间的确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应该理解为不同地域人类文明进程中解读自然的相似性或行为相似性,这是正常的,不应被放大和过度解读。

对于核心物证“甲骨文”,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研究者张禾访问拉文塔遗址考古发掘负责人等后著文称,几枚关键性的玉圭原本应为一整块玉石板,刻有人物形象和一些象征图符,但非文字;玉石板第二次使用时被切割成四块长条并打磨,构成了其中4枚玉圭,其上文字实为残留的图像。张禾同时认为,甲骨文与美洲字符之间的相似并不独特,同样的现象在地中海文字和美洲符号间也存在。

但尖锐质疑者如张禾也并不否认,两文明之间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多得达到不可以简单化地忽视它们的程度”,他也认为,这两种文化之间很早以来就有过某种接触,不过这种接触直接到什么程度,其对两地文化的发展影响到什么程度,答案还有待于更多考古材料的发现。

有关美洲甲骨文的真伪,拉锯至今仍在进行。就在今年2月,《光明日报》刊载《美国学者发现:印第安人或是殷商后裔》一文,报道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化学家、业余的铭文研究者鲁斯坎普在美国多个州的岩壁上发现了84处“殷商甲骨文或中国象形文字遗迹”。巧的是,鲁斯坎普把资料发给过范毓周,范先生认为只有个别文字符号与中国早期古文字有相似之处,但很难和拉文塔遗址玉圭刻字和石磬铭文相比,应当说还需要进一步发现和研究。

猛犸象把“中国人”带到美洲

无论殷人是否到达美洲不,可否认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是蒙古人种也,就是黄种人他,们的祖先必然曾在中国驻足这,里是蒙古人种的起源地。那么最,早的一批猎人是如何前往美洲的古,代美洲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跟他们有关吗?

纳尔逊指出,亚美两洲楔状石核或许可以证明人类曾经从蒙古戈壁经过西伯利亚迁往美洲。

基于近年来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加深,2013年3月,首都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古代文明比较研究所,负责人袁广阔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联络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考古人小聚,分享交流最新的发现,其中也包括近年远赴美洲进行发掘的中国考古人。殷人东渡说、法显慧深说这些假说也为诸多考古人所注意,不过,多位曾在美洲考察古人类活动遗址的考古人表示,在他们的工作中,截至目前并没有发现殷商文明与古代美洲有直接关系的确切证据,但在更早的时期,却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两地关系密切。

袁广阔说,从人类学上说,南北美洲都没有发现从类人猿到上腭骨突出、眉弓大、头颅小的“半人类”的长期发展迹象,也没有发现人类在灵长目中的近亲巨猿化石。由此可以断定,印第安人的祖先一定是外来移民。根据人种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印第安人属于蒙古人种(黄种人),它来自亚洲确定无疑。

2014年,美国《科学》杂志公布了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报告,他们确认2007年在墨西哥东尤卡坦半岛一个被水淹没的洞穴内找到一具近乎完整的人类骨骼,是生活在1.2万年至1.3万年前的一名女孩,也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6名美洲人之一,她保存几乎完好的遗骸以及DNA帮助科学家解答了“谁是第一批美洲人”的难题,结果表明,最早的美洲人起源于亚洲东北部。

那么,蒙古人种是以何种方式到达美洲的?目前有陆桥迁移说和漂流说两种说法。陆桥迁移说认为在第四纪冰盛期时,由于海平面急剧下降,使得白令海峡耸出海面形成大片陆地,连接起了东亚东北部和北美西北部,生活在中国一带的猎人在距今2万年以内追逐猛犸象、野牛等猎物时,从这一通道进入了美洲大陆。1925年,美国考古学家纳尔逊在蒙古戈壁发现了一种楔状石核,后来又在阿拉斯加发现了相同的石器。他当时就指出,亚美两洲楔状石核不可能是两洲人各自独创,它或许可以证明人类曾经从蒙古戈壁经过西伯利亚迁往美洲。

北上白令陆桥进入美洲被认为是人类迁移的主要通道,此外,南下通过漂流的方式经东南亚、太平洋诸岛进入中南美洲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邓聪先生通过对岭南树皮布文化发现与传播的研究,认为发源于中国的楮树皮无纺布技术向南经中南半岛,席卷东南亚岛屿后,从海路上跨过太平洋岛屿进入中美洲,这是史前蒙古人种海洋扩散最生动的反映。

袁广阔推测,这些人塑雕像严寒地区的装束打扮应当是对人类走进美洲时途遇寒冷地区的一种回忆与纪念。

袁广阔忆起2014年赴美洲考察,在厄瓜多尔的一些博物馆内看到成组的有上千年历史的古代雕像,人物全都戴着厚厚的帽子,将头部、颈部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显然是严寒地区的装束打扮,但厄瓜多尔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地区,一年四季也不用穿棉衣,为何?袁广阔推测,这些人塑雕像应

当是对人类走进美洲时途遇寒冷地区的一种回忆与纪念。

既然远古记忆至今都能以某种形式保存,那么,在距今约2万年至1万年间出发的东方猎人,是否已经带有某些独有的习俗特征和文化符号,有没有可能把它们一路保存,带到美洲?

古人类学家、“许昌人”头骨化石发现者李占扬认为,从理论上说这是有可能的。“1万年前,在中国生活的都是猎人,穿兽皮,用弓箭打猎,已经会钻孔、打制细小的石器,甚至会制作一些‘艺术品’。”李占扬说,在许昌灵井人遗址当中,就发现了距今1万多年的雕刻的鸟,这已经带有比较浓厚的文化意味。

对于当时过着集体生活的猎人来说,或许已经形成了对大自然的敬畏、鬼神崇拜的观念以及生活、祭祀方面的一些习俗,不过,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今天无从确知,经历漫长岁月遗留下来的只有一些细小的石器。

考古学者仍然从这些石器里看出了端倪。首都师大历史学院考古系讲师陈宥成告诉记者,细石器有种加工技术叫做两面器技术,产生于旧大陆,是旧石器晚期登峰造极的一种技术,没有经过训练和传承是不可能复制出来的,但在美洲距今1万多年的一些遗址当中,比如北美的克洛维斯文化就有运用,产生了大名鼎鼎的“克洛维斯石矛”。

这些石器既可以看作人类从亚洲迁徙到美洲的证据,也可以看作是技艺和文明在迁徙中保存传承的体现。而细石器本身就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高新技术”,是为适应于采集和渔猎经济的需要而存在的,它们距离农业社会的出现已经无限接近。如果再考虑到距今两万年中国江西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器,中原一带距今八九千年就有了最早的乐器七孔古笛,可以大胆想象,1万多年前那些出走之际的猎人族群已经有着复杂的小社会,在生产、生活甚至娱乐方面也拥有某些带有东方色彩的东西。

至于这些习俗有没有在经过白令陆桥的漫长迁徙之路上丢掉,遗存下来的文化基因又会在美洲发酵出什么,我们无法想象,也有待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继续探索。

延伸丨法显与慧深发现美洲?

美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出现于中国文献是明清以后,但人们逐渐意识到,古代美洲与中国早有联系,郭沫若、董作宾、邓拓、贾兰坡、凌纯声、徐松石等都曾经常提起古代中美洲与亚洲的渊源。除了殷人东渡说,中国僧人法显或慧深五世纪前后发现美洲的说法也曾被西方学者提出。

法显(334年-420年)是东晋人,曾游历天竺等20多个国家收集梵文经典,归国后著有《晋法显自记游历天竺事》,后人简化为《法显传》或《佛国记》。其文记载,从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返回广州的海路上船遇大风,迷失航向。漂流了105天后到了南海的“耶提婆国”。居住5个月后启程西归,经过两个多月的漂流,船上粮食、淡水耗尽,船又向西北航行12天,于公元413年5月13日到达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省即墨县)南岸。19世纪,随着《佛国记》被翻译为法文和英文,陆续有西方学者提出法显到达的“耶提婆国”为美洲某地,后有中国人认为其为墨西哥。

慧深则为南朝人,其游历扶桑国的记录保留在《梁书》中,而此扶桑国曾被西方人认为在美洲。慧深与扶桑的研究也在国内持续了很长时间的热潮,不过此扶桑在哪里尚无定论,有说在美洲,有说在亚洲,还有说是游僧编造的海外奇谈,世上并无此国。

法显或慧深说仅有文献支撑,在普通人看来远不及殷人说可信,但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袁广阔教授看来,二者的可信度比殷人说还略高,“公元500年前后,人类的航海技术已经有很大进步,并且他们东渡的线路是经南洋的群岛向东,蛙跳式地一点点过去,难度小”。袁广阔曾去过几乎与印尼同纬度的秘鲁做过科考,在那里他还意外地从当地研究者处获知,当地旧时传说千年之前秘鲁国王也曾派人乘船向东探险,走到了南洋一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