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灵去感受

 玉敏的图书馆 2017-04-19

73岁的周克希是半路出家的著名翻译家,50岁之前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从《基督山伯爵》、《包法利夫人》、《小王子》到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周克希精于法语名著的翻译。 

--------

用心灵去感受

选自《译边草》


《小王子》在西方国家事本家喻户晓的书,有人说它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很多年以前,在法国进修数学的时候,买了这本漂亮的小书,书里彩色插图是作者自己画的。后来还买了钱拉·菲利浦(我最喜欢的法国男演员)和一个声音银铃般清脆的孩子朗读的录音带。

能像《小王子》这么打动人心的童话,并不是很多的。印象很深的,还有一本《夏洛的网》,其中的主人公是蜘蛛和猪。看了书,我非常感动,从此以后觉得这两种动物挺可爱了。

《小王子》更让人终身难忘:这真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虽然我们把它叫做童话,其实它也是给大人看的。这部小说充满诗意的忧郁、淡淡的哀愁,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引人深思的哲理和令人感动的韵味。这种韵味,具体说来,就是简单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的相契合。整部小说,文字很赶紧甚至纯净,形式很简洁,甚至简单——用圣埃克絮佩里自己的话来说,它是写给大人“曾经是过的那个孩子”看的。


翻译《小王子》,我给自己设定的标准时明白如话,尽可能纯净简单。但真的坐起来,远比想象的要难。举个例子来说,第二十一章里狐狸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后来反复出现的)概念,法文中用的是apprivoiser(相当于英文中的tame,这个词的释义士“驯养”或“驯服”。但是我起初并没有这样译文自始至终明白如话,我反复琢磨,选用了“跟……..处熟”的译法,但又总觉得这样译了,感受跟看原文时不一样。我心里明白,这个译法没有到位。后来又改成“跟…….要好”,但也还是不满意。

最后还是译作了“驯养”。这样改,我有一个很认真的理由:apprivoiser这个词“确实不是孩子的常用词”——我的一个朋友这样告诉我,他的母语是法语。我还有另外一个理由:“跟……..要好”(它比“跟……..处熟”自然)虽然明白易懂,但缺乏哲理性,没有力度。而apprivoiser在原书中是表现出哲理性和力度的。我的第三个理由是:到底要不要恪守明白如话的原则,一旦这个原则跟传神的原则有了矛盾,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我和许多朋友讨论过,甚至争论过。这些朋友中间,有个大人叫王安忆,她劝我“两害相权取其轻”。还有个小男孩叫徐振,年纪大概和小王子差不多,他告诉我“驯养”他能懂。我听了他们的话,又想了半天,才终于用了“驯养”。


这是一本可以在孩提时代听妈妈朗诵的书,也是一本可以在青春期和恋人一起含情脉脉默念的三个月,更是一本可以在任何年龄让自己再感受一次纯真的美、再为纯真的美而感动一次的书。

本质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感受——翻译何尝不是如此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