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 《送邢桂州》

 hjmhjmhjmm 2017-04-19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译文】  夕阳落下,江湖(洞庭湖)水面上只有白茫茫的一片;晚潮涌来,青山碧水连成一体。

  【出典】   王维   《送邢桂州》

  注:

  1、      《送邢桂州》 王维


      铙吹喧京口,    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    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    应逐使臣星。


  2、注释:

     邢桂州:指邢济,作者友人。

     桂州:唐州名,属岭南道,治所在今广西桂林。

     铙吹:即铙歌。军中乐歌。为鼓吹乐的一部。所用乐器有笛、觱篥、箫、笳、铙、鼓等。南朝梁简文帝《旦出兴业寺讲诗》:“羽旗承去影,铙吹杂还风。”

    京口:唐润州治所,即今江苏镇江市,位于长江边。公元209年,孙权把首府自吴(苏州)迁此,称为京城。公元211年迁治建业后,改称京口镇。东晋、南朝时称京口城。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宋书·武帝纪上》:“公大喜,径至京口,众乃大安。”

     风波:风浪。《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洞庭:即洞庭湖,位于今湖南省,古由京口沿江而上,过洞庭,经湘水,可抵桂州。《韩非子·初见秦》:“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

     赭圻:山岭名。在今安徽繁昌县西北。晋桓温曾于其麓筑赭圻城。《晋书·桓温传》:“隆和初,诏徵温,温至赭圻,诏又使尚书车灌止之,温遂城赭圻居之。”赤岸:山名。在江苏六合东南。《南齐书·高帝纪上》:“治新亭城垒未毕,贼前军已至……自新林至赤岸,大破之。”

    击汰:拍击水波。亦指以桨击水,划船。《楚辞·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

    扬舲:犹扬帆。舲是有窗的船,扬舲谓划船快速前进。南朝梁刘孝威《蜀道难》诗:“戏马登珠界,扬舲濯锦流。”

    合浦:古郡名。汉置,郡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东北,县东南有珍珠城,又名白龙城,以产珍珠著名。晋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采美玉,不于荆山之岫,不得连城之尺璧也。”《后汉书》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

    使臣星:即使星。典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都。投李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视,问曰:‘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合浦(今属广西)盛产珍珠,而不产米谷,人民采珠易粮食而生。使臣星:古人以为皇帝的使臣与天上的某星对应。意思是:离去的合浦明珠将会回归,就像追随邢桂州这颗使臣星似的。


   3、译文:

     铙歌鼓吹喧响于京口,乘风破浪扬帆向洞庭。经过赭圻城和赤岸山,击水向沅湘驾着轻舲。

     夕阳西沉后江湖浪白,潮水涌来时天地映青。明珠又回到合浦海域,定是追随着使臣之星。


  4、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在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5、《送邢桂州》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送友人邢济就任的诗。全诗借助想象友人此行一路击水扬帆所见风光,描写从镇江经洞庭到桂州沿途所见的景物。颈联两句犹为精彩。诗人通过变幻的色彩表现湖海的浩渺和潮水的涌猛,衬托出一幅宏阔壮美的天地背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结尾连用两典,饱含对朋友的殷切期望和清明政治的执着追求。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以颂为劝,诗意十分委婉。

    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以前。邢桂州指邢济。按唐人惯例,邢济赴桂州(今广西桂林市)上任,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取水路前往,王维去送别,目送孤帆碧天,想象风波洞庭的气势,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烈壮观。“风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势。首联不落渲染离情别绪的窠臼,反而写得意气昂扬,而惜别感情则隐含于中,“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沉着。

    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是信手拈来的当句对。这两句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颇具匠心。“赭”、“赤”都是暗色调,与诗歌昂扬奋发的风格和谐统一。“击汰”意谓击水,“扬舲”即开船,语出《楚辞》:“乘舲船兮余上沅,齐吴榜以击汰”,这一句化用成句,如盐入水,非常巧妙。两句语势流畅,一望无前,这是作者情绪颇好的标志。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颈联笔势陡转,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耀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灿烂,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气魄雄伟,造句奇警,色彩对比鲜明,那涵天盖地的景象,令人一读难忘。有了这一联,全诗就像有根顶天立地的主心骨似的挺立得更高了。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企盼祝愿之情。“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故事。“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这二句也显示了王维的政治思想。诗人表示相信,其实是鼓励,是要求朋友当个为民作主、保民爱民的清官。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诚恳切,十分“得体”。

    《唐诗别裁》:三四当句对,复用活对。“潮来”句奇聱。末讽以不贪也。古人用意,曲折微婉。


   6、“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出处:唐朝 王维《送邢桂州》。这两句大意是:日落时,斜阳洒在水面,江湖反光强烈,呈现出一片耀眼的白色;潮水涨起来了,日没水底,光照度明显下降,天地呈现出一片青灰的颜色。

    诗人以画家对色彩的高度感受力,敏锐地抓住物象在不同光照下的明度变化,把亮白、暗青的色彩状态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来。正因为作者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高度的绘画修养和纯熟的文字工夫,才能一语道出人们经常看到却说不来的色彩变化特点。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送行诗中比较出名的一首。朋友邢济在京口(今镇江)取水路前往桂州,王维去送别,目送孤帆碧天,想象风波洞庭的气势,有感而发。


  本两句为该诗的颈联,更是发挥了作者想象丰富及善于摹写自然景色的特长:太阳将落,水光与日光融合成一片,发出耀眼的白色;蓝天和绿地浑然青色,又仿佛是被滚滚而来的碧波染成的。


   两句十字,日、江、湖、潮、天、地六字为名词。落与来是动词,白与青是形容词而用作动词。用最简约的字,工稳地组词与对仗,使之蕴含了灿烂,并具有非凡的气势,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力。

  笔触灵动,感情沉着,使这两句摆脱了通常送别诗句常有的酸楚气,而简洁的刻画,明丽的色彩,更使它成了人们最喜吟咏的佳句。


   7、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诗人王维又是一个造诣深厚的画家,“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这联诗句不仅充盈着画意,而且透露着画法、画理。

   “日落”意味着黑夜的到来,也可以说是晕染着色。天光越来越黯淡,远近的农田、阡陌、屋舍、树木渐渐沦陷于越来越深重的暮色之中,由于水面能够反射光线,黑色大地上的湖泊、江河却如镜面般光亮、耀眼。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捕捉到了人们习焉不察的自然现象。“白”替代“明”“亮”之类词语强调了色彩,使得此句的景物描写如同水墨画一样黑白对比分明;由于“日落”所能暗示的黑相当于画面的底色,这里的“白”恰如水墨画中的“留白”一样,有“计白当墨”的效果,巧妙而简洁地表现了“江湖”的形态。——这正是王维首创的水墨的常见技法。

   “潮来天地青”的“青”字,与“日落江湖白”的“白”对仗,相得益彰地突出了色彩,增添了所写景色的画意。

   “潮来天地青”是夸张,因为它所写的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故而又让人感到合情合理。潮水的涌现总会在人们面前显现波诡云谲壮观景象,它所显露出的大自然雄奇、狞厉、狂野的面目,让人感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史前时代,所以说“天地青”中的“天地”二字间接地表现出潮水的汹涌气势和波浪滔天的景象。“青”在古汉语中,既可表示绿色,如“两岸青山相对出”;也可表示蓝色,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释名·释采帛》云:“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由此可见,“青”表示蓝色似乎有比喻、引申的意思,“青”能够表现蓝色清新、鲜活、淡雅的特征。“天地青”恰好利用汉字“青”语义的这种含混性、笼统性,描绘出了“天水一色”的景象,而这与“墨分五彩”的画技又是何其神似啊!

 

   8、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山》)


   日落昏暗,愈显江湖之白色;潮来铺天,仿佛天地也弥漫潮水之青色。一是色彩的相衬,一是色彩的相生。日色本为暖色调,因松林青浓绿重的冷色调而产生寒冷的感觉,这是条件色的作用。红叶凋零,常绿的林木更显得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蒙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这也是条件色的作用。至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淡远迷离,烟云变灭,如水墨晕染的画面。王维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物态天趣,宁静优美而神韵缥缈。


   9、在中国传统的美学里,色彩浓烈到了极致,最终又化作了简练、明净。就像王维早年写《洛阳女儿行》,“良人玉勒乘骢【cōng】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绚烂、对撞的色彩体现出一掷千金的奢华。可是当人生的种种他已经悉数经历,桃红柳绿的色彩也纷纷褪去,这个时候他的世界里只剩下一点点色彩——“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而在《终南山》里,“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就连这一点点色彩,也终于淡去了。 但这已是另一个境界。在此之前,我们唯有尽情感受这个世界丰富的色彩,除了用眼睛,还需要打开其他的器官。色彩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触摸。


   10、《红楼梦》红楼梦:香菱学诗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事情不在这里解释,今天主要是说一说香菱说的: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日落江湖白”:“明”是由“日”和“月”组成,“日”为“阳”, “月”为“阴”。“日”为“主”,“月”为“仆”。“日”为“君”,“月”为“民”。 “大明”的“日”落下了,江湖一片“白”茫茫,“白”字既有在“日”上面代表“江湖”中兴起一片波涛的表象,用白上的一“丿”表示,又有形容在“大明”的“日”上插了一把“刀”,还有就是“江湖”代表大明陪都南京周围一片鱼米之乡,这里由生机勃勃的“绿”,变成为死气沉沉的“白”,“百姓”的“百”字的“头” 被去掉了,一方面代表清政府对广大汉民施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换头”政策,另一方面对清朝在征服江南的广大地区实行野蛮的“屠杀政策”。“白”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清楚、明了”,这个“清楚”就是“清初”或者“清出”,“明了”当然就是“明(完)了”。

   “日落江湖白”也就是: “满满”的“(江)湖(胡)”泊压在了“明”“日”之上。“大漠””的“漠”和“日落”的“落”两个字要看清楚,仔细的看清,往骨子里面看,像香菱那样的看!“大”和“日”是怎么看?

  “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如果是闲来自己的一句话也罢了,如果你还要“广为传播”说自己的这一句是 “神来之笔”,大清的统治者当然“不干了”!况且有“清疯不识自,何必乱藩属”之意!

潮来天地青:“潮”也就是汹涌的“大清水”,另有“朝”这个“大明”的“日”生机勃勃的时节,也就是大明的“日”夹在天地之间,这个万物开始生机勃勃的时节,大明的“日”的前面被水挡住了,天地为之转变。也就是“潮”来之后,天地万物“青”,这个“青”字就是说:原来“明”的“日”被遮掩住了,“明”的“阳(主)”“日”被换掉了,在原来的“明”的“阴”“月(百姓)”之上来了一个新“主”;还有就是“明”原来的主“日”是伴随在“月(百姓)”左右的,可是新来的这个“主”是骑在老百姓的头顶上的,“青”还有“黑色”的意思,另一个意思就是“潮(滔滔汹涌的大清之水)”来了之后“天地(原来大明统治的明亮的天地)”变得一片“黑”。

   这时“天”和“ 地”“青”了,“青”音“倾”,也就是:“倾倒、倾斜了”,原来的“主”变成了“臣”,原来的“臣”变成了“主”。

   当然“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你完全按字面上的理解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就像香菱理解:‘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样,你按字面上理解:太阳晚间落下去后,江面上一片白色,大潮来了之后天水一色,一片青青,也完全可以讲得通。可是黛玉说了绝对不能按字面上的意思理解,因此黛玉告诉我们要这样理解此书。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香菱”说“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曹雪芹”用“血”写成的书,您能不“仔仔细细”的读吗?各位“大家们”,各位“龙耳子们”!那个“炮仗”已经“炸”了!


   11、颜色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华裳,是这个世界精致绝伦恰到好处的装点。在颜色的世界里,人类的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一种颜色轻轻地在风中摇曳,我们却觉得无法把握和形容。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颜色的描写颇为耐人探寻,往往并不需要浓艳红妆,仅用简简单单的青与白,就足以造就绝色,倾国倾城。

   《诗经》说:“终朝采绿,不盈一掬。”那绿采到手里还不够一小捧,可以想见那是多么灵动轻柔的绿啊!蔡邕写过一首《翠鸟诗》:“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那“回顾生碧色”的绿,仿佛可以嫣然一笑。

   南朝江淹的《别赋》里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那绿色中竟然有了离别之痛;唐代牛希济的《生查子》里说:“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绿色在这里被染上不尽的相思。

   王维的《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在绿色里充满了离别的遗憾,又充满了对朋友归来的期盼。王维写绿色的时候,虽是安静的,但是多了一些人间的暖意,他写《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那绿萍随着轻舟行过,荡开又缓缓合上,虽恬淡也是热闹成画的。更热闹的是他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这红尘俗世的美,又是欢喜,又是温暖。在《辋川别业》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则是写出了春天热闹的极致了!

    一个无名氏写过:“柳色青山映,梨花雪鸟藏。绿窗桃李下,闲坐叹春芳。”对着茵茵的绿色,叹息似水流年,定是一种半是淡淡的欢欣半是淡淡的哀愁的感受。施肩吾有一句诗:“花眼绽红斟酒看,药心抽绿带烟锄。”那锄绿的气势几乎有几分妖娆了。而王胄只留下“庭草无人随意绿”这一句诗,就让人记下了。看来以诗名世,贵精而不贵多,一句“庭草无人随意绿”便好似耳得为声、目遇成色一般自然清新。

   在人间,因为有了这可亲可爱的绿,而充满了温柔的爱。而青相对于绿的柔美,则多了一层幽绝冷寂。同样是王维,“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等在青与白的对称之中,人生自然的冷净清幽跃然纸上。这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还喜欢阴湿寂寞的青苔,“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森林青苔上的那一缕霞光,写尽了人生空寂的清淡。

   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过“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样热闹的色彩,可是他一旦在秋天惆怅的思绪里静静地发呆,便写道:“寂寞馀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白色的月光,洒在长满青苔的地上,那种寂寞与荒芜又何止是因为年华的流逝,实在是源于一颗清冷死寂的心。

    杜牧在扬州的禅智寺,轻踏着软软的青苔拾级而上,便写下了“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这样的佳句,雨后清新的气流,青苔白鸟的闲淡无人可触可感,也不枉他杜郎俊赏、豆蔻词工的美誉了。而杜甫在《上白帝城》中则写了骑马入青苔的气势:“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一年一年岁月的轮回里,青春老去,多病之年骑马入青苔,即便是豪迈,也是一种苍凉的豪迈了。

   吴子说自己:“此生此物当生涯,白石青松便是家。对月卧云如野鹿,时时买酒醉烟霞。”白石青松,对月卧云,恬然自得也是寂静无声。刘长卿夜宿兰若寺,遇见一僧人,僧人返寺,虎心信服,便有了“上方鸣夕磬,林下一僧还。密行传人少,禅心对虎闲。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旧识窗前桂,经霜更待攀。”“青松临古路,白月满寒山”,竟如是禅心所对的猛虎一样,俱是清闲,全是超脱。

   而白色就与青色不可避免又极为和谐地对应在一起,比如,《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乎那白色的秋霜配上苍苍的青碧,才能表现出那不可遇合的惆怅;刘眘虚有:“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道路的尽头是白云,白云落处是清溪,清溪夹着落花而来,青与白,多么和谐的组合!孟郊则说:“白日照清水,浅深无隐姿。”清溪映白日,多么坦荡荡的情景啊!马戴春日去见朋友,“碧草径微断,白云扉晚开。”丛草断路,却见白云,真是无尘的高雅。许宏说:“踏破苔痕一径斑,白云飞处见青山。不知浮世尘中客,几个能知物外闲。”青山白云则是不尽的清闲。来鹄有一句“回眸绿水波初起,合掌白莲花未开。”那未开的白莲,荡漾的绿波,无不聚集在刹那的风光;白居易想念老友,竟将“青石一两片,白莲三四枝”当作礼物送给自己千里之外的朋友,表示心的贞洁。便是诗人杜甫,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青与白如同他的志气一样高远;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竟好像天地广阔,只剩下这两种颜色。

   深浓浅淡的青绿,朴素雅淡的洁白,装载了太多的情绪,凝结了太多的直觉。这两种颜色确实是中华民族甚为钟爱的颜色,甚至直接勾勒了我们民族青山绿水的风华,成为我们洁白无瑕人格的象征。

   青和白终成绝色,倾国倾城。

   

   1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年少之时,不顾旁人劝说,硬找来一本《红楼梦》枕于床头,初初读后,不复几日便将内情忘得一干二净。大抵是太过于驽钝,竟左右不明白那些书中女子为何要时时哭泣。惟独,这句写水之诗至此仍藏于心中。


   有时真想,自己是否真有些连本身都不知道的情结,要不怎会对许多莫明的,与己毫无关联的词语别生情愫?例如,江湖。


   一旦这个模糊的词出现在书中,我的心总忍不住为之一动,好象那些在梦中才有的故事,将要在这些连串的文字中出现了。于是,花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将它粗粗翻阅。惊奇,竟会没有半点重合。


   失落之余,又觉心中欢喜。原来,江湖之事,是可以如此层出不穷的。久而久之,胸中的江湖事,江湖情,越发地繁多,冗长了。


   江湖是水。只有静水没过的地方才足以保存所有的神秘。那些个动人心弦的故事,漫漫人生的回忆,不大多是从水开始的吗?


   年幼之时,先生曾说,这尘世之中,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必有阳光。这句话在我心中驻留了几十年,至今仍不曾忘却。


   当时妄想,若我能逃离这幽幽之光,不是就成了无命之物了吗?而无命,自就没了生死,没了苦痛与纠缠,纷扰与悲凄。


   后来再读些许杂书,方才知晓,尘世之物,并不如先生所说的那般。例如两千米以下的海水中,仍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生物在代代繁衍。而它们,从一出生就是与光隔绝。因为,那个漫长的距离之后,阳光是无法穿透并到达它们生活中去的。


   这些在海中悠然来去之物,不正是先生所说的生命吗?那它们所在之地,又为何无光可觅?


   没有了阳光,仍是有着无边苦痛。它们躲避了先生所说的阳光,却照旧躲避不了生与死的返转轮回。只是,我们再看不到罢了。


   无从听闻,自就成了玄而玄之的秘密。这秘密,看似只在水中,实质,却早已密布了朗朗乾坤。

 

   13、少年子弟江湖老。那是传奇的宿命,选择了传奇,就注定了的命运。

诗酒当歌,风月不老,秦淮楼头,五陵年少。滩头白鸥青雉,鲜草如花,鱼跃莺啼,楼槛流丹滴翠。

风一样的岁月,歌似的年华。

金樽酒满映白月,玉漏更深伴紫眠。蜀道上铃声随风月一起把江山染的氤氲湿润,袅袅寒烟里红拂夜奔,非烟立墙,小玉碰见李生凝目轻回,皓齿明眸。,记忆中间,大都狂生尔,偶然间,淄衣门第,或是流落烟花,缠头争掷,笑语悄闻,把这一生的青春,与桃花流水相赌。只淡淡苏合香还依旧幽幽。

真的值得么?

自古红颜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在商人的后院里,笙歌不闻的日子里,大概还会回忆起门外搂头,秋千飘荡白衣绕墙的岁月吧?只是墙外行人无踪,枝上柳棉又少了,墙里佳人如何再笑的出来。



或许,陌上花开缓缓歌的情怀就象数点碎红,随水流出东门了罢,虽然不曾零落成泥。

纵使红颜又如何,豆蔻花开谁堪折,枝头折去知谁幸,忽如秋风卷碧蛾。

哪年哪月哪一日,三杯两盏淡酒,一片数片花红,白头宫女今犹在,闲说当日玄宗时。李太白说的,鹧鸪如花满春殿了。

当日红颜不再,今时依旧繁华。只是朝云小蛮都作了土,弄玉薛涛湮没不闻,当垆沽酒的卓文君又哪里能知道相如的旦旦信誓言犹在耳,新人却已眈眈在望了呢?



或者,一切就是如此,假使将军不饭,红颜发白,荒草野陌,长亭古道,谁人又来劝君更进一杯酒呢?

山一程,水一程,桥边折柳如是闻。

某个岁末的午后,红颜已老,江湖不再,烟波浩淼的江面上,一叶扁舟顺流漂移,舟中吟哦嗟呀,折扇轻挥,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几卷古画,燃尽了青灰,风轻起,已飘落不见。

   

  14、午后的天空中,淡淡然的飘着几抹如烟的云絮,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不灼,不燥,这是秋季的天空,秋季的天空是应该有着这样的淡雅与清素的。卸去了脂粉钗环,万紫千红的夏装,秋是白色的,白的透明,白的纯净,清水芙蓉般的掠过你身边的空气,留下的是不染凡尘的清香,不醉人,却让你飘飘欲仙。

 

   所谓“闲云野鹤”,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几缕悠悠然的白云当的起这一“闲”字,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秋季的云是最潇洒的凡尘过客,若隐于城镇间,飘浮于旷野上,或歌或行,“挂云和八尺琴,卧苔石将云根枕,折梅蕊把云梢沁”,不禁羡慕这一份透着沉静与幽香的清闲,对于这样的清闲,云是最好的伙伴。野鹤的美,潺如秋水,远如秋山,是无法捉摸的那一份飘逸,鹤是仙家的坐骑,是当的起这一个“逸”字的。而闲与逸,则是秋的本色。


   常常喜欢一个人躺在半枯的草坪上,秋日的太阳大多是白色的,不刺眼,只是遥远的与你相对着,没有风,使得不知谁家的炊烟可以扶摇直上。不禁想起那句著名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来,袅袅的烟雾,越加现衬出秋的高远。闭上眼睛,肉体便随灵魂飞上了九霄,常常,我都觉得自己的灵魂向往飘逸,而肉体却留恋凡庸,只有这个时候,才有灵与肉的统一,脑海里翻出的最多的意象便是秋天的海。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是秋的壮阔,白的庄严。


  “点秋江,白鹭沙鸥”,这是秋水的明澈,秋光的潺潺,白的简单。又一次描画出天地的广阔。一掠而过的浮光夺影点缀着原本素净的海面长空。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 看孤鸿明灭”,“天与一轮钓线,领烟波千亿”,皓月当空,倚舟垂钓,沙鸥点点,荻花瑟瑟,这是秋的孤独的画卷,是略带着惨淡的白色,因为落寞。


秋的白色,有慵懒,有闲淡,有飘逸,有凄凉。秋的白色,包含了生命中无数色彩,却将成熟用最简单的颜色描画,也许这才是生命真正的颜色,经历过春的蓬勃,夏的繁盛,秋的美便显得朴素,显得纯净。秋的美是因为它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这样的美来自于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澈与洒脱。


午后的秋,淡淡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及。

 

  15、我们该如何对待那远逝的经典,倾听那古老的声音?这一直是个大问题。



有些人对古代的文学经典嗤之以鼻,懒得翻阅,却一个劲地嚷嚷,古代的东西都是封建的、迷信的,甚至吃人的。实际上,你不去评诂,怎么能区分精华与糟粕;你不去考证,怎么能辨别真伪与正误呢?我国历代的文学经典,触目皆琳琅珠玉,美不胜收。他们之所以能够传唱千古,必定有他们动人的事实。囫囵吞枣,难道可以体验到其中蕴涵着的“味”吗?难道不会失去他们本身的精髓吗?



还有一些人,以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古典文学,结果就会像苏轼《日喻》中的盲人,分不清太阳的模样一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体验不了古典文学的精辟之处。例如有些研究古典的人就会说:“楚辞无梅,杜诗无海棠。”然后又根据王安石的赋《梅花》中“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就断定《古今诗话》里:“杜甫的母亲乳名海棠。”这句话的正确性,就说杜甫的母亲乳名叫海棠,他为了避讳就不写海棠了。实际上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杜甫的母亲,一个北方老太太,她的故乡河南巩县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繁茂的海棠,她不可能以海棠为乳名。其实,历史上不只杜甫不写海棠,还有很多文人不写。



当然,古典文学也有其不足,就是有一部分宣扬了封建礼教、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但其总体上还属于优秀的文学。中国就有一句老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

也就是说,文学,无论其形式是什么,无论其内容是共同性的还是个体性的,其中都对应着人类集体的情感,对应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建构。比如文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所出现的共同主题:伤春、悲秋、思乡、怀古等。钟荣在《诗品?序》中阐明了这一点:“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说明了不同物候对诗歌创作的具体影响。这就表明,古与今,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共通之处。因此,“借古而喻今”便会是最佳的选择了。



但是为什么还有一些人惧怕、排斥古代的文学经典呢?事实上,朱自清在这一点上看得最透彻,他在《经典常谈?序》中谈到:“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陡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他还说到,“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其实,真正学习经典,“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

历史证明,文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学,具有永久的魅力。像我国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国风”和“楚辞”中,自由欢乐的背影和瑰丽奇特的幻想不是至今还在诱惑、抚慰和融化着我们的灵魂吗?在后来的漫长而浓重的悲愤、哀怨、愁思、呻吟的文学梦魇中,不是更可以显出这些经典的珍贵价值和无可抵挡的艺术魅力吗?



先人对这点早就有了见解。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是谓文章创作之重要性。可见,文学经典中的的确确储存着人生的经验,体现着对丑的扬弃和对美的追求,具体而生动地反映着人类的无穷智慧。



上面的文字中,絮絮叨叨,其实都是在不断地求证着追寻经典的重要性。那么,面对浩瀚无边际的文学经典的海洋,面对缥缈不定的文学经典的梦境,我们该如何去追寻,甚至如何去玩味?



大家都知道,“《诗经》的四平八稳,五言诗的抑扬顿挫,七言诗的雍容壮阔,词的精致玲珑,曲的纤弱摇曳”,皆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貌,如此博大精深,的确有点令人茫茫然而不知其所措。



文章题目中提到的“玩味”,不是浮花浪蝶,也不是玩世不恭,而是包融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是一种“举重若轻”的表现,也就是古人常说的“把玩”、“赏玩”、“玩咏”、“玩绎”,说通俗一点就是一种乐观的鉴赏态度。就像今人冯友兰所说的一样:“艺术家对于事物,以超然底态度赏玩。艺术家作艺术作品,乃欲将其自己所赏玩者,使他人亦可赏之玩之。”



有了这样一种游戏般的态度,你便可以吟诵唐人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中“千里”的虚虚实实;你便可以触摸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板桥”的形象美感。难怪杜工部有诗云:“陶冶性情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意谓此也。



除此之外,你还要学会颖悟。先秦时就有人提出了“言不尽意”的观点。深此道的文人便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当作自己最高的审美标准,以求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柳宗元《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是简单勾勒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垂钓江舟的渔翁,还有一片苍茫的雪景。然而,用心细细体味,不难悟出一种悠然恬适的生活情趣、遗世独立的精神操守。再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可言不可言之间,可解不可解之会”的寄托。



此外,还要有象形思维。倘若我们不懂得绘画,就不可能体会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等诗句中构图的巧妙,色彩的鲜丽。就如读一首诗、一阕词,往往都要把它安置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读,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至此,我们便可以在古代文学经典之林中,信马由缰地观赏美景无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