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王维《杂诗》其二

 hjmhjmhjmm 2017-04-19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译文】   您是从咱们的故乡来的,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

 【出典】   王维 《杂诗》其二

  注:


   1、  《杂诗》 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2、注释:

     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

     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

     来日:来的那一天。

    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著花:著(zhu),开放;著花,开花。


   3、译文1:

   朋友你从家乡来,    应该熟知家乡事。

  来的那天花窗前,    那棵寒梅开花没?

   译文2: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译文3:

   你是从故乡来的客人,应该知道故乡的事。你来时经过花窗前,看见寒梅花开了没有呢?


   4、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在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据《蓝田县志》记载,王维墓位于辋川乡白家坪村东60米处,墓地前临飞云山下的辋川河岸,原墓地约13.3亩。现被压在向阳公司14号厂房下。《唐右丞王公维墓》碑石被向阳公司14号按石料使用,压在水洞里。墓前遗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的碑石两座,“文革”中被毁。王维的母亲也葬在此地,交通部六处修辋川公路时将王维母坟塔平毁。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5、《杂诗三首》,是王维拟江南乐府民歌风格所作的一组抒写男女别后相思之情的五言绝句 。第一首,描写闺人怀远以及盼望音书的心情。第二首,描写游子思念家人 ,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第三首,写思妇给丈夫回信中的话。三首诗写出一种缠绵深婉之情,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怀,都不事雕琢。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了。这句描写出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6、对于他,我的心中一直有着一种朴素的喜爱。幼时背诵唐诗,总觉得李白太浪漫、杜甫太沉郁。都不是当时的我所能理解的。唯有他,以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晓静如画,静静地吸引了我。他,就是被人誉为“诗佛”的全才――王维。

   多年过去,随着了解的深入,喜爱之情愈弥。读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觉得有种隐忍不发的无奈与离愁;读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觉得有种超然物外的胸怀与气魄;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觉得有种空明闲适的物趣与诗境。

   王维的才华历来被人称道,诗画双绝,精通音律,九岁能文,十九岁完成不朽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十一岁中进士,被内定为新科状元。仕途从此开始,虽有几度波折,却始终没有什么太大的动荡。

王维的诗,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为特色,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中树立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因为擅画,所以他写诗时,总是以画家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敏锐的捕捉到自然事物的光和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雨后的山水,清新宁静。林间明月,石上清泉,想想都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广漠、长河、寒日、孤烟,构成一幅壮阔雄浑的图画,很有些走马西来无尽头的气势。

   王维既出世又入世,在我看来,他活得淡定从容。他的诗,亦不同于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是在盛唐时代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相比起李杜二人的积极用世而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壮志难酬,反观王维,他虽几经宦海沉浮,且鲜少忿对之作,就是因为他明白什么是“大人”,什么是一个“自由的人”。

   “大人”就是一种与造物同体,与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绳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天地在不断变化,君子们究竟能守住些什么礼法呢﹖说穿了,不过是一群围着木框打转的蛀虫,他们既不敢,也不能摆脱,而为着所谓的“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而奋斗终身,以至于越陷越深。

    人生太短,为何要让自己并不太长的生命浪费在政治斗争,推杯换盏之上﹖一个精研佛理的画家、音乐家,深知这些东西对生命的销蚀。一个被人们称为“全才”的大官,在当时,凭借手里的任何一项才华都可以赢得前呼后拥,但他在那一张张浮华笑脸背后,看清了不稳定,看清了政途的险恶风云。买下终南山辋川别墅,过着“往来无白丁”的亦官亦隐的生活。他不会远离官场,但他做到了“大隐隐于朝”,比任何一个人都做得好。这是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想学到的,只可惜,他们不知道,这不是能学来的东西。

    王维是个淡漠世事的诗佛,却又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诗人。他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而对人间真情则倍加珍惜。他眷顾亲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思念故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他热爱家乡,“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他重情重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无法割舍的是真挚深沉的亲情、友情,魂牵梦萦的是千里之外的故乡,他与亲人、故友、家乡血肉相连,诗佛至情至性的一面感人肺腑。

   他曾于晚年作诗说“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学无生,及坐禅入定,用诗境来体悟禅意,以山水来表现禅趣,即将禅趣上升为人生感悟。于诗中将寂寞化为空灵,给人一种完全超出世俗羁绊的独特情怀,就像一位衣袂飘风,意态潇洒,乘风归去的谪仙之人。

   读王维之诗,感受到的空灵之气,将浮华一一洗尽,只剩下一颗纯净透亮的心与之一起升华。身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它就像一服劝世的良药,给心灵降温。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感情来净化自我、沉淀自我啊。

    王维一生清高宁静,如清水出芙蓉,高洁而超然。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7、“故”顾名思义就是古老的文化即传统文化,故乡不一样的风俗是一种文化,不一样的人情是一种文化,不一样的传统理念也是一种文化。在科技日益发展世界繁荣昌盛的今天,不管你的着装如何改变,你的语调言论怎样趋于大众化,你头脑融入了多少市场经济崭新的新理念。但当你为浮华尘世的千变万化而苦脑时,为人与人之间的高深莫测和世俗纠结时,听一首故乡的小曲也是一次灵魂的刷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记忆。谁说不是呢?最真最纯的情感那是来自故乡的起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着小曲,望着月华如水的夜空。朝着家乡方向远望的那一刹那间。就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没有背上行囊远离故土的豪情,没有走出家乡奔波天涯的经历。你就不会有游子对故乡思念的情愫。也不会有群朋满坐时谈论家乡风土人情的自豪。更不会有提及家乡美食时的念兹念兹。只有远离故土,才能感受故乡山的亲,故乡水的甜。家乡亲人朋友的厚和暖。也许,这也是一种距离产生的美。这样的情怀当然也是那些不离寸土老死田园的人终老不能体会的。

  

  为着满腹的理想,为了打小得夙愿,为了一个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游子们背上行囊远离农耕社会的图腾,远离休闲安逸的小家。在异地他乡洒一把汗水,挥一腔热情,忍一通怨气,受一顿屈辱。埋头的苦干,豪气冲天的拼搏,只为拼出自己的一片蓝天,转时能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节假日或携妻带儿驾车荣来,或手执可喜的银行数字满载而归。所有的成就和荣耀只有在故乡的土地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挥霍。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在人潮人涌的异地他乡,如果能偶然邂逅一家乡人,那个亲,那个热是不能言表的,是啊。别时容易见时难,逢人便觉乡音亲。世界多宽广,想见一家乡人有时真不容易。所以一拥一抱一握手,尽表的是故乡情。路旁的小酒楼小茶馆,抿一口小酒,品一口茶香。总把故乡话来聊,谁谁逝了亲人,谁又娶了媳妇,谁又升官发财,谁又运交华盖。都是家乡人,同是一样亲。所以每提及一人那眼神,那表情,那潮起潮落的情感变化,竟是那样的神似,一样的动容。

  

  在民族战争片中,常见那些战败的日本士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朝着故土的方向叩头长跪,叫一生“妈妈”。扣响最后一枪,届时我心会很疼很疼。尽管他们是以侵略者的姿势踏进我国的领土,干着烧杀抢掳的勾当。他们的死在我们眼里是轻于鸿毛的。但他们也到底是背负着民族的厚望远离故土的,就这样死在了异国他乡。连尸骨也不能回归故里。其实他们也曾是故国的子孙。同为血肉之躯,同是妈妈的儿子啊。故乡也是在他们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谁又能去指责一个热爱家乡,想念妈妈的孩子呢?

  

  落叶归根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些背井离乡的国民党老兵。几十年过去了,世界和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峡的那边,他们却因为林林总总的原因不能回到故土,于是,在生命的最后嘱托子女把骨灰撒在家乡的土地上。以求落叶归根。是啊,飘落的树叶也都能依附在树的周边,化着泥土再滋养根叶。自始至终都不曾离开。人何能没有这样的情愫。生命发肤受之于父母,成长滋养获之于故乡山水田园。这样的深情厚谊早已溶于心,浸于脑,流淌在血液里了。落叶归根那是灵魂最好的归属,让生者慰,死者安。

  

  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家乡是游子们在繁华浮躁都市回望的圣地,是远走他乡的行者们最坚实的后方。每一次回归都是一次侯鸟的迁徙,一次传统文化的回溯。一次对自己身份证明的追逐,也是一次对自己成绩的肯定和炫耀,故乡----情感的圣地,心灵的家园,灵魂的驻地。

 

  8、清晨,路过一个陌生的小院,远远的看见那白色的院墙上漂浮着一抹红云,这在一片灰蒙蒙的冬日里煞是神奇,让人不禁眼前一亮!我不由加快了脚步想就近看个究竟。

  原来那是一株红梅在盛开!

  青瓦粉墙的小院真是有幸啊,一树红花照亮了它苍白的容颜!

  那朱红的大门被轻轻打开了,一鹤发童颜的老人走了出来,和他一起出来的,还有一条欢蹦乱跳的小花狗。老人一边搓揉着手,一边向着澄澈的天空做着深呼吸。那小狗也是一边汪汪的叫着,一边像个撒娇孩子似的蹭着老人的裤腿。这真是一幅温馨祥和的人间写意图啊。

  想起远方故乡,老父亲也是这般的年龄了。不知此时他是否也打开了自家红漆的大门,向着霞光万道的晨空做着深深的呼吸。不知他此刻是否会又有了一丝的心动,感觉到了他远方女儿的思念。

  一直坚信亲人间有着强烈的心电感应。就像想念老父亲了,每次急切的打个电话过去时,他每次接电话的第一句话总是:我就感到你要打电话过来。

  母亲不在了,家中我就这样一个骨肉相连的老人了,却也已是到了风烛残年。这也是远在他乡的我每每想起时的心酸。“父母在不远游”啊,可我却是离母亲的坟茔很远,离父亲的渴盼很远。这是做儿女的一种不孝啊。

  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来到户外,向着故乡的方向深深的低下头去,一任泪水无声的流下。这样对故土对亲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不曾远离过故土亲人的人,是不能有切身体会的。所以一有机会,有时可能是为什么,有时可能是不为什么的就突然的想要回家。

  今天,那人门前的一树红梅,又一下勾起了我的乡思。

  老家的院中也是栽着一株梅树的,那年栽下时,它也只不过拇指般粗细,如今它已茁壮成长的有如手臂了。而更清楚记得的是,那年栽下它时,妈妈还在,她还能在一旁帮我扶着树苗。可没等到来年的花开,母亲就去世了。

  如果梅树有灵,不知如今已经很壮实的它是否还记得,当它幼小的时候,一位瘦弱的老人曾轻轻的扶过它。

  相信世上的万物皆是有情的。那梅树从栽下的第二年开始,就年年开花年年报春,它以自己的方式,报答我们对它的殷勤栽培。总是到了年年最冷的时候,如果看见它的枝头有点点的花蕾吐出,我们就知道我们讨厌的冬天就要过去了,我们盼望着的春天就要回来了,那时,一家人欢快的心会先于梅花怒放起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的五言绝句从记忆的深处幽幽而来,忽然地有点伤感。在这残雪消融的日子里,谁会从我的故乡来,告诉我家中窗前的那株寒梅“着花未”呢?!

   

   9、故乡是酒。一晃多年的北漂生活,让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和自信,多了一份坚强和自立。尽管忙碌、机械的日子使我一天天近乎麻木的老去,也尽管都市的天空充满了过多的无奈和艰辛,但我已忘记了疲惫和累,充实地在人生的激流中挺进。在漂泊的日子里学会了喝酒,虽喝的不多,却经常醉,醉在他乡,而心却总在故乡的梦里,醒来后泪水染湿了漫漫长夜,真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从此,我便拥有了很多醉人的日子,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每当清晨的朝阳喷薄于都市东方的时候,我都会登到最高处,远远眺望,想想故乡的早晨是否现在一样也阳光灿烂?故乡的集市是否也开始了一天的喧闹和繁华?望着远方,在惊喜和怅惘之中我满眼泪花。走在茫茫的人海,看着来来往往的匆匆脚步,我都会习惯地驻足寻望,看那过往的人群中是否有着乡人的影子,可否捎来家乡的消息?因为我深深的知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然而,我又是多么的踌躇,又怕"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尽管这般的迷惘,但我还是在热切的寻望。真是"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思乡之情怎么就一个劲地疯长?


  都市的繁华迷乱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乡依在。纵使你在某个城市开心快乐的生活着,但在心灵深处,总有一条无形的东西牵引着你,一头在故乡那边,一头结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特别是久别故乡的人,也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故乡这杯酒就愈香醇,故乡的影像就愈清晰,香醇的不想醒来,清晰的叫人心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就是因为这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开的乡情和乡愁,才让漂泊的我们得以慰藉,让流浪的心不再孤寂。


  思念啊,让所有的旅人和游子心殇!


  故乡啊,就让我一醉方休!陕西/席平均

 

  10、六月的故乡,像一幅古朴而又清丽的油画,映入眼帘的,那烟,那月,那丝雨,那青草,还有这农家小舍,这四四方方的田垅,无不清新自然,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


  隋朝有一首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借问行人归不归?行人归何处,故乡是归宿,诗中问的是游子,故乡花红柳绿,你是不是那一朵故乡的蒲公英?


  暂别喧嚣到处是钢筋水泥的闹市,暂别白炽灯下伏案到深夜的苦思冥想,暂别那令人窒息的高考最后冲刺,走在故乡的小路上,只与如缕的泥土馨香,近距离碰触心灵。任心事,与晴好或是微雨的满腔幽野,漾开一怀淡雅的缱绻。


  一垅禾,单纯而悠然地散在风中,如轻潮,呼唤着山峦的永远,成长着天长地久,清清的欲滴的绿,温柔地对着目光招袖。像是六月可睛可雨的天,时浮时沉的云,不时拨响我心弦上的音符,时而腼腆嫩稚,时而老到成熟。


  这呼唤心灵的如琴的温柔,随时充溢心间,不可臆解。人生的征途,一如这一方悠然的垅间,坎坎坷坷,高低不平。些许粘在衣履上的尘灰,万千来径,均在淡然的轻轻挥手之间,跌落苍茫。


  故乡的六月,美在其中!


  只取来村东老屋那一缕檐前的轻烟,涉笛成曲,抚过任意一个风孔,都是翠色横袭,落在溪谷,叮叮咚咚,恰如乡歌,在村姑浣衣桥下,荡起层层涟漪。


  老屋,浅桥,清池,溪水,村落,以一屏清雅的画,随手着色,从清风来处起笔,自浅雾弥漫时着墨,勾勒六月浅浅的绿,淡淡的香,接天而来,漫峦而去,温情且婉丽。

 

   最是可爱的荷,随路倚径的麦,篱上攀缘的牵牛,均是我儿时似曾的旧识,一见倾心,再见倾墨,恨不得紧紧拥着,融为一身不可分割的灵魂,懂它,就是懂得此时此刻不可言状的美好。  


   一旦与这漫村的景致零距离碰触,那心灵,便不忍有一刻的离开,深藏在身心的意念,随自景致的入怀,忘记了岁月的尘霜,更忘记了自己。


  王维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一问,乡音浓浓,乡愁难释。


  乡村的泥土,有一种催人向上的气息,乡村的空气,更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清新。


   “九龙吐水浴身胎,八部神光曜殿台,希奇瑞相头中现,菡菡莲花足下开。” 那池塘里的荷,是水灵灵的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每一分,每一秒,绿绿的荷都有奇幻的变化,断不能以视觉来探究她是怎样吸吮泥香而不染泥污,纯洁美丽,馨香素雅。堤边初露的莲花骨朵儿,紧束一身绿的外衣,却遮掩不住饱满的娇颜,一缕沁人心脾的暗香,独独翩跹在红晴蜓的俏立之下,舞魄弄影。


  麦子此时浅浅渐熟,萦黄在路旁,风来,便构筑了一方起伏的幕台,涌起滚滚麦浪。那一串串欲滴的穗,划破接天在峦的弦,成为生命展示的可以寻味的绝妙。那些穿梭在麦丛的虫蝶,在音符的顶端,聚聚散散,或直线,或描圆,或低行,或高舞,每一瓣迎风的舞蹈,都是慧心掠翅的风光,弘扬生命的绝唱!


  道旁信手斜插的青竹,随路绵延,那些无名的丝藤便随性地攀爬了上来,成了一道绿的屏风,极尽柔软的藤萝,嫩须握篱,一圈圈地缠绕篱的身体,每一根藤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藤环,都是一个生命的高度。


  故乡的六月,美在其中!


  自然的烟村,是一个蕴在身上的名字,是神游在心河的梦幻。


  随渐渐而来又绵绵而去的岁月,积累了行囊中珍贵的财富。难以忘却,这里的每一寸垒基的青石,更难忘怀,从童年一路行来的坎坷,如今,再次浸润在这无尘的清界,那些历经的风情物貌,一一如昨日远去的芬芳,在再一次的交会中深情珍握。


  沿自小径,极目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峦,那一坡绿,绿得诱人;那一束束白,白得纯净。这一方土地,任心念回忆曾经的童年往事,踅来踅去,那每一棵山草,都有一缕温暖明晰的色调,带着我,走进如歌的时光;那每一捧泥土,都有一份浓浓的乡情,引领我,投入母亲的怀抱。


  真的不愿离去,这六月的故乡,卧在青草深处,张怀远山近水,让每一个回首,厚重在心中,堆积在可以尽情与天地知会的感悟之中。我,融在自然,而自然,便融在我深深浅浅的心中。


  炊烟掠过屋顶片片筛风的叶子,一种诗意,便袅袅地随风升腾。


  牧童的横笛,浅音渡过柳枝,掠在入目透熟的桃林,给一个恒定的目光,便可将纵横的阡陌一一珍视,成为弦上滚动的字符,将丛荫的每一枚绿叶,摘在眉上,蕴在心尖,将曾经的疲惫挡在门楣之外。


  此时,宁静的心,设法拾缀尘事,在这一方精神的世界里,做自由地,爱做的一切事情。


  故乡的六月,美在其中。

   

 1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

  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回到家乡,大摆筵席,宴请故人父老兄弟,狂歌酣舞,足足闹了十几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刘邦当时的得意之作,载在诗史,流传至今。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刘邦同项羽交战败北,狼狈逃窜,为了顾自己轻车脱险,三次把未成年的亲生子女狠心从车上推下来。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当人质,威胁要烹了他,刘邦却说:咱哥儿们,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别忘记“分我杯羹”。为了争天下,竟可以丧心病狂到这种地步!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

  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不少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看作“头上一片云”,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柯灵


   12、故乡来人了,来人就坐在我客厅沙发上,我自然高兴。但我不敢亟亟探问:“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不敢!只是香茶美酒、盆碟碗盏小心招待,直到来人酒足饭饱满意而去我都没敢提故乡一个字。阿,不能提了,我的故乡已多年未归,我深知老屋的浮尘挂满了所有的空间,老院也荒败得毫无人气了,就连那几株亲手栽种的果树也因为久久不见游子的身影而了无生气了。


  故人来了又走了。送走他,我回到房间放下窗帘静坐。妻知道我的心性,也知道我又要度过一个不眠之夜,没说什么,只是为我送来一杯热咖啡安顿我不要熬夜太久就歇息去了。


  夜已深,万家灯火次第被摁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落地灯幽微的光在黑暗中静静地陪着我,陪着我不知安居何方的心灯忽远忽近地闪烁。是啊,心灯不灭,灯光却不知该照向何方。我是一条鱼,一条迷途海口的池鱼,无论怎样溯游,都回不到最初那条绿色的河流。我是一只鸟,一只迷失家园的孤鸟,无论怎样振翼,都寻不到最初那个温暖的巣窠。我是一管笛,一管被快乐遗忘了的残笛,我的笛孔里流淌的永远只是缠绵的思乡曲,音符颤抖而又伤感.......


  三十年异地求生,三十年离家漂居,三十年未饮乡井水。看看已年出五十,手指失去了激情的脉冲而逐渐萎缩,一天天干瘦枯黄。布满尘埃的银丝,浸透疲惫的汗渍,沉重得难以飘起。皱纹纵横,条条都是沧桑的印记,记载着那些早已消逝的不可重负的过往。记忆沉重,潇洒远离,沉默如影,影子里都是嘶哑的怀旧之歌。没有伴奏,更无节拍,只有不成调的断断续续的旋律在风中颤抖。


  怎样不经意地就到了这个令人无法选择的年纪,寄居于这个令人无所期冀、困惑不已的年代,只觉得天地是那样逼狭,心灵又是那样憋仄,让人无处可去,继而无处可逃。灵魂游走在瘴气弥漫的十字路口,分辨不出自己的方向。


  双手捧起心灯的余光,眺望远方,找寻记忆之初的温暖,觅取儿时的韶光,追赶故乡的落日,也许能给我心以稍稍慰藉。失落的我可否把旧时的记忆拾起,童稚的乐音可否把我未灭的希望承载?

 

  13、多年之后,借出差之便,重返故乡。

清晨,五点左右,车窗外是蒙蒙的曙色,酣睡的旅人,还在梦中,而我,却已坐在窗前,披着一身的清凉,浏览着飞驰而过的景色,因为陌生的熟悉,而感动着。

小叶杨亭亭地立在成熟的玉米田旁,忠诚得象个卫士。早起的胶轮马车。缓慢地行进着,仿佛还在回味着昨夜的梦。农家房顶,炊烟已经一点点地送出温暖,想象着金黄的小米稀饭、玉米面饼子、煎饼、大葱蘸酱,一桌子的热闹让我的眼角有些湿,嘴角有些潮。穿着破旧中山装的稻草人,戴着鱼网一样的草帽,在晨风中负责地摇晃着僵直的手臂,提醒那些早起的麻雀不要贪嘴。在路轨旁的山坡上,墙角旮旯里,一簇簇的黄色、粉色、白色、红色的鲜花,热闹地竟妍着,点燃了我思乡的情怀。

正好车到沈阳,因为独行而谨小慎微的我,禁不住跳下车箱,感受窗外的真实的空气,浓重的乡音袭来热情的招呼,五条秋黄瓜和一小包黄豆酱放在一份快餐盒中,干豆腐卷着大葱整齐地排列着,天气有些冷,一个小伙子禁不得,已经跑回车箱去了,我转悠着,用神经末梢触摸着,然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站台。

对于长春,我有太多的温暖记忆。车才过沈阳,好友就打电话来问行踪,坚持要来车站接我,那份热辣辣的牵挂伴着短信拉长着已经不太长的旅程。

终于抽出两个晚上,住在朋友家里,朋友在电话里对自己的爱人描述分别十一年之后再聚的感受:我们就象昨天刚分别今天就相聚一样,没变化。我听了大笑,说她唯心,忽视了两人脸上的皱纹,眼角的沧桑,她不讲理地辩驳,这些年,你一直在我心里啊,一句话肉麻得眼角湿湿的。

回来的头一天,有半天可以支配,就和朋友到沃尔玛采购,多年的江南生活,每每病中或者是思乡的时候,最难忘的是北方的酱菜与大豆酱,手推车一路直推过去,每一样都拿了两三包,已经堆得有些不象话,于是就又顺便着买了一个大包,十几斤的份量,肯定不能度量乡情的重量。

回来时,办事处的车经过我曾经实习的吉林省实验中学,依然故我的校门,还记得那个稚嫩的女孩,是如何在这里书写青春的认真与天真吗?又过南湖大桥,目光搜索着那片白桦林,只是不得见,那旷远静谧的白桦树,还记得浓郁的恋爱和痴情的誓言吗?

这次故乡之行,是写意式的潦草,只能怡情,不能尽性,想起一首诗:“君自故乡来,当知故乡事,冬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那种意境,于我心有戚戚焉。

 

 14、“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首小诗,细细品位,每次读总是会想起故乡、想起家来。

我的故乡是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省仙桃市的一个小镇,那里的冬天,会下很大的雪。整个村庄变得白茫茫一大片,地里还没收走的棉梗星星点点地露出一小块黑色。一排排屋顶覆盖着积雪,屋檐挂着一溜冰凌,在暖洋洋的阳光下开始滴滴答答地往下滴水,门前的禾场上,家家户户在铲雪。搬来一个凳子,坐在门口,翻翻书,仰头看会太阳,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男人们挥动着铁锹铲雪,妇人纳着鞋底,说着家常,孩子们嬉戏奔跑着。忽而,竟有友人远来,于是兴奋地站起,热情相迎。搬来凳子,同坐于屋檐之下,倒二杯热气腾腾的茶,开始聊起别后各自的生活。

然而现在,每次回去,均是来去匆匆,当年的好友,也已经音讯全无。那一份心境,只能永远留在记忆中。

但夜阑人静之时,家仍是时时闯入我的梦乡。

一直以来,家在我的思想里占据很大很大的地位。

还小的时候,家就是我的全部,在外面不管玩到什么时候都要想着回家,想着回家吃饭回家睡觉,想着家里的爸爸妈妈弟弟。在外读书的日子,离开家的时间越来越长,从儿时每天都要回家,变成每周回家一次,变成每月回家一次,变成半年回家一次。虽然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毕竟心底还是依赖家的。

曾以为,不管自己走多远,不管自己离开多长时间,都会回家。

可是现在,现在,却只能来去匆匆,一次比一次匆忙,好像家在我这里变成了一个暂时落脚的地方。看着父母在家里为我回家而忙碌,高兴又伤感,因为马上我又将离开他们。

于是,回家变得越来越感伤。也越来越不舍得离开。然而终究要离开。因为以后我会有另一个家,一个需要我全心投入的地方。

以后我会重复父母现在做的事,也许那时,我会更懂他们。

也许,世界就是这样交替传递着的。


   15、经不住梅的诱惑,不由得轻移脚步,到古城的梅林,去领略品味梅花飘渺浮动的幽香,凌霜傲雪的品格,高标远致的轻盈。漫步在梅林中,缕缕清香若有若无地浮散在风中,沁人心脾。那些曾经冰冻逼人,岁月的寒风掠过,梅花却依然满树花蕾如珠,红萼含馨。那些孕育得最早的花蕾,在疏影横斜的枝条里次第绽放,开出让人们久久期盼的梅花。红色的花朵上朦朦胧胧,盖着一层薄薄的霜雪,变成了淡淡的粉色,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褐色的枝干清峻古健,坚韧不拔。枝头上满是开放的梅花,冷峻清高,恬静安然地绽放自己的美丽与风韵。梅花迎来春的消息,也增添了早春的风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记得,我第一次探梅,是在回家乡过春节的时候,吃完团圆饭,大年初一早上,与家人散步到一个大水库旁边,还记得水库旁有一棵苍老的梅树,树上的枝条结满了花蕾,我立即拿出照机,摆着各种姿势在梅树旁边照相。

   “一树梅花一放翁。”因为这是一棵野外生的梅树,无人管理,每年春节回家过年,我一定要去探赏那梅花开得怎样?今年春来早,我走近一看,梅树依然独立在寒风中,虬枝横斜的枝条像金蛇般狂舞,铁青一般的深褐色骨骼上,一枚枚尚未绽开的粉红色花骨朵儿,点缀在虬龙盘踞般苍老的枝干上。花蕾小巧玲珑,或含苞欲放,或默然地绽开吐露芬芳,展现着“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的美丽景致,惹人如醉如痴。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梅常被人们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她的傲雪精神,她孤独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之美。

   曾听一位画梅大师说过,赏梅最佳状态为:“贵稀不贵繁,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这也许是画家们笔下画梅的最佳表现手法吧。今天看到这一树梅花,独立在秀美的青山绿水之中,一幅天然的山水寒梅图映入我的眼帘,让我感到不枉此行。


   16、冬天是寒冷寂寞的时节。长夜漫漫,无边的风雪声声入耳,尤其令独在异乡的人们思念故乡的温暖,怀念红泥小火炉边上的鲈鱼烩、莼菜羹,眷恋幼年生长的那一方热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窗台下,摇曳着昏黄的烛焰,影子被拖得好长好长。对着风刀雪剑低吟远方飞来的亲切诗句,一声问候就是一派暖流。漫天风雪似乎完全被挡在薄薄的墙外,只剩下融融温馨洋溢在屋内。

   折梅花一枝,奉清水一瓮,供在书桌案头。飘来的一脉清香默默载荷着家气息和呼唤,千百种感受一起涌上心头,剪不断,理还乱,正是乡愁的滋味。人好比是飘摇在半空中的一只小小风筝,只靠那细细的一线与故土相连。恍恍惚惚任由清香暗流般倾泻过来,一点一点在小房间里积淀起来。

   到清香最盛的时候,最怕的莫过于看到小花的凋零。

   看腊梅无声落下来的一瞬间,已经不是看一朵小花落地那么简单,是一个维系着故乡的梦被蓦然惊醒。凝神回首,身在千里之外。今夕何夕,痴痴地回望乡关何处,只有雪夜一片遥远的茫茫静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