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hjmhjmhjmm 2017-04-19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译文】  江水好像流出天地之外,两岸青山迷蒙,若隐若现。

  【出典】  

  注:

  1、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2、注释:

    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十堰、襄阳、荆门、天门、潜江、仙桃、孝感,到汉口流入长江。诗题在元代方回的《瀛奎律髓》中题名为“汉江临眺”,临眺,登高远望。汉江从襄阳城中流过,把襄阳与樊城一分为二(合称“襄樊”),以及襄樊周围大大小小的无数城郭(包括襄阳城门外的许多“瓮城”),一个个都像在眼前的水道两旁漂浮。临泛江上,随着小舟在波澜中摇晃,感觉远处的天空都在摇动,非常恰当地扣题,写出“临泛”的独特观感。假如是“汉江临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此诗还是应题为《汉江临泛》为是。

    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

    三湘: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总称三湘;一说是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

    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这里指江西九江。

    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

    浦:水边。

   动:震动。

   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

   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一说是作者以山简自喻。


   3、译文1: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译文2:

    楚国边塞连接着三湘之水,荆门山下茫茫九派相汇合。

    江水滚滚似奔流天地之外,青山延绵水雾中时时隐现。

    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

    襄阳的风光真是无限美好,愿与山翁留此地长醉不归。

    译文3:

    浩浩荡荡的汉江源远流长,流域宽阔。南与古代楚国境内的三湘相连接,东与荆门以下的茫茫九派相汇合。江水汹涌澎湃,无边无沿,仿佛流向了天地之外;江边的重重青山若有若无,影影绰绰。江面荡漾,船身轻荡,前面的城邑宛如在水面上漂浮;波涛汹涌,白浪滔滔,远处的天空好像晃动。襄阳真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去处,在这晴好的日子里,我要留下来,陪着贤良的太守饮上美酒千盅。

    译文4:

    楚国到三湘的疆境与汉水相通。江水浩渺好像流出了天地之外,群山缥缈好似若有若无。远远望去城郭像浮在江面上,波浪滔天,天空也好像随着波浪动荡。襄阳景致无限美好,愿留下来共与山翁酣饮。

    译文5:

   雄浑壮阔的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它连接着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又与长江九派支流汇合于荆门一带。远望江水滔天,浩瀚的波涛仿佛一直涌流到了天地之外,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苍茫淡远,若有若无,时隐时现。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隐隐约约,仿佛在前方的江面上漂浮,汹涌澎湃的波涛又好像震荡着遥远的天空。襄阳城风和日丽,景色优美,我多么想停留一下,像晋代曾镇守襄阳的山简那样,在此痛饮一醉。


   4、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家于蒲(今山西永济),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从15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并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他也向宰相张九龄献诗以求汲引,官右拾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还曾以侍御史知南选。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乱起,至德元年(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右丞。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761)卒于辋川别业,年六十一。

  在当时许多想建功立业以扬名不朽的才士一样,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他在《少年行》中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其《送张判官赴河西》诗则云:“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声调高朗,气魄宏大。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从军行》、《观猎》、《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据《蓝田县志》记载,王维墓位于辋川乡白家坪村东60米处,墓地前临飞云山下的辋川河岸,原墓地约13.3亩。现被压在向阳公司14号厂房下。《唐右丞王公维墓》碑石被向阳公司14号按石料使用,压在水洞里。墓前遗物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督邮程兆声和陕西巡抚毕沅竖立的碑石两座,“文革”中被毁。王维的母亲也葬在此地,交通部六处修辋川公路时将王维母坟塔平毁。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5、《汉江临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任殿中侍御史的王维,因公务去南方,途经襄阳。此诗是诗人在襄阳城欣赏汉江景色时所作。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势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这首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茧斋诗谈》:“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学其气象之大。

 

    6、一直以来,豪放豁达,雄浑刚劲,壮志难酬,悲愤满怀的诗词得到我的近乎偏执的喜爱。因为我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是一个性情中人,无法超脱大大智慧,只有怅然唏嘘。我极其喜爱诗人词人满腔满谷的激越,狂放,抑郁,惆怅,愤慨和凄凉。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李清照,他们的诗词在我心中深深的共鸣。


   我承认自己是生活的不快乐。虽然没有经历更多的人生的风波,但是我这20多年来的每一天,都是沉重的前进。我常常觉得深深的凄凉孤独。在茫茫宇宙的水蓝色星球上,我虽然生活有一寸土地,可是我好寂寞。没有关怀没有亲情,我独立,近乎冷漠。我有满腔的热血,只能枯干的淡淡稀释。我压抑着自己,背负着万千重担在沙漠里潜行。我是个失败的跋涉者,近乎扭曲偏激执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我是无意间看到了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新淡雅,融于自然。这种恬淡闲适,蕴涵着无穷尽的豁达。难道只有他的双眼才看的到如此的美好吗?难道只有他的双眼才能够感受这样的静谧?我焦躁的心情总是可以在这样的询问和探究中得以转移得以抒发,而不再是借他人之悲抒一己之愤。那些随意写照的风景,万籁俱静的氛围,豁然开朗的哲学玄理,让我渐渐被吸引。

    没有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比山水诗更成熟平淡,淡抹泼墨白描,恰到好处的勾勒让平凡的深林、幽篁、春草、红豆、终南山、古木、江流,都是静态极研,空谷绝尘。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归嵩山作》)有消极避世之意,所以情景中清冷萧疏跃然纸上;“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如此,更是决绝避世,安禅修心归隐惆怅。“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江流浩淼,山野阔远,雄奇壮美,自然开阔,这样的奇景之下,怎么还有优柔?“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更是农家生活,鲜明生动,闲适自得,平淡中寓真谛,自然中有豪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情真意切的别友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含蓄深沉的思佳人;“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勿需言语的真挚感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缠绵悠远的相思柔情。

    王维少有才名,可是以罪谪济州司仓。后来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车辋川隐居,安史乱起,他被叛军俘获,送至洛阳,他虽饮药称瘖,又写《凝碧池》诗以悲时事,但终被迫接受伪职。三十岁丧妻后,过着独身生活,政治上灰心,生活上失意,故寄情山水田园和佛教禅理,在自然中超脱人性,淡泊明智宁静至远。他得意也失意,高也低,但是在他的诗中,最大的激情也不过是“平生一片心”。原来人的感情是可以这样深沉明朗清幽恬静的,原来激情也是可以这样超然物外的,淳朴自然。在自然里人生就是这样简单,越简单反而越快乐;越纯朴越自然;越淡泊,越幸福。

    那样的淡然无为,清幽透彻,生趣盎然。我还有什么值得耿耿于怀?我还有什么留恋不舍得?我还有什么痛苦不堪?还该如何痛苦不平?一切豁然开朗:世间与我,皆如浮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至淡至乐。

 

    7、这个秋天的夜晚,在灯火外的空山,我看到你清晰的轮廓,独自坐在竹林里,弹琴复长啸,风卷起你的衣袍。王维,我的诗人,你的面容依旧清瘦。

   十九岁的你,风华正茂,“当时只记入山深,不辨仙源何处寻。坐看红树不知远,山开旷望旋平陆。”一曲《桃源行》步步武陵,字字珠玑。心有渊明,寻处归隐。年华正青红的你,初中进士,心有抱负而性情淡然。闲暇之余,你定居蓝田山中,过得一派山水田园。诗人,叫我如何忘记你?

   汉水之上,扁舟一叶,你于船上吟诗作画。他人只道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我明白,你是用心灵与自然交流,每一首诗都吟咏着自然的吟咏,“松含风声里,花对池中影。”每一幅画都呼吸着自然地呼吸,“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你于船头御风而立,融身于景,回眸于江上,顿时便是山青卷白云。你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落满纸页的是俊逸的字体,而落于我脑海的,却是一幅淡雅的写意水墨丹青。诗人,叫我如何忘记你?

   暮色四合,松柏的清香伴着晚风徐徐而来,在一碗悠远的醇香里,我听见一阵鸟鸣,细碎的鸣声惊破了雨后的深山。温柔的月光,自你的眼中,化作渭河岸边缠绵的翠柳。我想问,无数个静夜在你的春山,是否总有迷途的鸟儿鸣在你的春涧?你低头抚琴,瑟瑟的乐音流淌成那林间的清泉。我效仿摩诘你,种下一颗红豆,奢望来年能够收获半亩相思。而你随手挥出的墨迹,便耕耘出我一季的春风。诗人,叫我如何忘记你?

   山岚像茶杯上的云烟,颜色越来越浅。天宝年,长安乱,轰动朝野的安史之乱。尽管你已年值不惑,半官半隐,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你被迫做了伪官,看清了这黑暗的政界,放弃了心中最后一点理想,不带半丝怨恨,收起行装。你选择“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从此,你的人生闪出不一样的光芒。我想问,草儿枯了,可是明年还会绿的,你走了,有一天还会回到家乡吗?桂生广寒,秋露乍上,你是否依旧夜夜抚银筝?你转身不语,掸落衣衫上的桂花,掩住寂寞的柴扉,只留给我一片苍茫的落晖。诗人,叫我如何忘记你?

    终南山翠华池旁的那棵苍松,用回忆一般延伸的树根,向我轻轻诉说你的智慧。你说,生活中的诱惑太多,物质的欲望更是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两手空空。你教导苍松“息限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这是你的情怀,你的高洁。“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我想问,泉咽危石,日冷青松,寒著梅花的枝头,你能否见到那素淡背后的春色满园?你向我灿然微笑,向天边舒卷的白云挥手告别,循着古刹的钟声踏上无人的山径。诗人,叫我如何忘记你?

   我生性愚钝,参不到佛祖拈花而笑的智慧。我只见,我的摩诘,你倚风而笑,笑得满城牡丹盛放。你俯首一拈,拈出世间半点尘埃。在这尘埃遮天蔽日的世界,我寻遍万里唐疆,只为寻你那清瘦的身影。在轮回的梵音里,我用佛的大藏经念你的名。我诵尽千首唐诗,醉倒在一座空寂的古寺,洒在寺内的月光,载着你的禅意,飞向比阳关更西的地方。摩诘,摩诘,我要用菩萨说法图为你演出,直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叫我如何忘记你?

    我知道,如果当生命被岁月覆盖,我还是无法忘记你。若有来生,只盼望“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数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到那时,我会抱着你的诗篇,行走在长安街头,寻找你那比天空更空的踪迹。


   8、山是故乡的守望,山是旅人的依恋。


   夕阳西下,暮色沉沉,于独树一帜美丽的晚霞下,看远方重山,心旷神怡,思绪万千……


   夕阳的余辉染红了半边天,而美丽停留在山的边缘,这种美丽是在不经意间才能发现她的独特之处。山淡然的面对了世间的一切,“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因为她的刚毅之浩气,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无论风吹雨打,她依然矗立于春夏秋冬……


    山有雄壮的风采,山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隽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平淡无奇。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具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城市才缘依环绕,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山是纯朴的象征,不管思归的游子,不管劳作的农民,对山的执着之情寄托了永远的钟情。


    山,回忆她的纯洁,回忆着她的执着;我,回忆着自己曾经的足迹,回忆着少时岁月的可惜。当我们满怀梦想走出大山之后,再次去看暮色下的群山,她于世无争,无欲则刚,独领风骚。在晚霞的余晖中,感受着天人合一,是自然赐予了和谐之美,此时我在想,谁能否认这满山遍野的绿色,装饰了黄土高原的执着?


   看山,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她薄,年长时读她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看了千万年永远看之不完。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山总是乐于把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搜索世界上所有的形容词不足以涵括山的睿智。


    看山是一种心情,看山是一种体会,人生何尝不是像群山一样有高峰亦有低谷,然而无限风光在险峰,人们只有不断的攀登,才能领略迷人的景色。然而诗人汪国真却向登高的人说出了经典名言: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高的路。

   

  9、山水是城市味道中极具华彩的元素,这种元素给城市的是一种天然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味道。


   无论哪一座城市,山水都是上天的馈赠,都市中那一抹令人心动的自然色彩永远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财富。每座城市对山水都怀有一份厚爱,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对诗意般生活的向往,而山水家园正好为这一梦想写实。一座山环水绕的城市一定会平添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韵味。


   热爱山水本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补课,须得从尊重山水起步。


   一座拥有山水的城市大都不会甘于平庸,城市的主人惯于依照自己的意愿对山水即兴剪裁,很多时候会煞费苦心自作多情为一片山水作一些画蛇添足的雕饰。


    城市人总是有太多的欲望,对山水也寄托了太多的期许。借得一片春色,想建公园、建别墅、建度假村、建高尔夫球场......这种无休无止的欲望最终把一幅充满灵气的山水逼迫到一个令人窒息的角落。


    我经常想,山水与城市好比一段姻缘,娶了漂亮媳妇并非意味着一定会拥有一个上天注定的美满家庭。许多时候,一念之间的差池,就可能导致人们辜负上苍的眷顾,留下追悔莫及的遗憾。


   对任何事物的雕琢都是有边界的,即使从爱出发,一旦超越边界,就可能变成贪婪的掠夺或粗暴的糟蹋。


   我感受最深的是两个例子:一个是越南的下龙湾,一个是北海。下龙湾号称“海上桂林”,奇山异石,美不胜收,而海滩景色则平淡无奇。在这一片平淡的海滩上,错落有致的竹寮茅棚,简单而富有生趣,透出一股自然、轻松、温馨、惬意。据说是法国人做的规划设计,看上去很有品位。反过来看北海,十里银滩,碧水蓝天,阔大的海面,优美的海岸线,细腻均匀泻银一般的沙滩,是我所见过的最漂亮的海滩。但是一幢幢钢筋水泥大厦突兀地立在海滨之边,似乎在海滩上蛮横地堆砌起一种压抑。


   庞大且呆板的建筑传递出一股功利主义气息。欲望总会使人变得愚蠢。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了不假思索的行动,习惯了随心所欲的勾画,也习惯了那些对自然山水滥情的雕饰。


   我们热爱山水,却没有学会对山水的尊重。


   没有尊重,上苍再好的恩赐也会白白糟蹋。愚蠢的欲望不仅会毁掉山水的绰约风姿,还会彻底夺走自然世界曾经的灵气,把它变成俗不可耐的弃妇。


   尊重山水最要紧的是尊重山水的天然本真,珍惜山水的自然主义色彩,让山水在与城市相融相通中仍不失自然灵气,成为城市充满温情灵感的源泉和永远的精神依托。


   因为爱,才要给山水留下足够的空间。


   我的家乡是一座兼有历史文化与山水之美的城市。“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迢迢汉江在这里划出一道优美的S型曲线,左牵右挽地把城市两岸揽在怀里。北部地势开阔,南部群山环列,古人曾叹:“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河”。秀美大气的山与水衬托出城市的超凡脱俗。汉江两岸一边是古老的城墙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一边是林立的高楼寄托着百年未来的梦想,仿佛历史与未来隔江守望,持续着昨天、今天、明天不间断的对话。夏日黄昏,立于江畔,望着不舍昼夜的一川逝水,总能引起一串人生的浩叹。如果从一桥出发,顺着古城墙的墙根,溯江而上,就象走在一条从昨天通往明天的路上。古老的城墙会唤起对历史的追忆,都市江畔到处展示着现代的律动。二桥西望,青山隐隐,水波渺渺,你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王维《汉江远眺》的诗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远处更远处,一座还有一座大桥横跨江面如长龙卧波,“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水波光粼粼,河洲芳草萋萋,自然山水与城市的融合呈现出一种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完美,如果你有兴趣和体力,此时也可以南山登临,立于高岗之上,看汉水苍茫,城市恢宏,水天一色,山藏着城,城抱着山,一派山水连城的大气象。与这等景象面对,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山与水,总是给人生命的感动。


    我感恩我的祖辈,一代又一代人小心翼翼地呵护,给这片青山绿水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仅此,已是功德无量。如果心有忐忑,那便是藏在心底的担心,只怕我们这一辈人抵不住繁华的诱惑,亲手毁掉家园的自然纯真。


    山水对于城市,不仅仅是一道景观、一种点缀,更重要的是一笔市民可以共享的资产。


   共享是城市味道的精华。


    瑞士是一个湖光山色的国家,象苏黎世、日内瓦、洛桑、卢塞恩都是依湖而建。山色与湖光构成了人间天堂。日内瓦、洛桑人口都只有10多万,却是全世界响当当的国际城市。尤其是日内瓦,联合国欧洲总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红十字会都在这座城市,各类国际机构达200多个,与纽约、维也纳并称为三大联合国城。国际组织为什么会看中这些地方?无非是两条:和平与宁静。和平是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宁静是自然环境或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的选择实际上是城市理念的认同。瑞士人要的就是这份怡然宁静,而正是这份怡然宁静打动了全世界人的心。


   我到洛桑有一次在雷蒙湖游泳的经历,头顶有天鹅飞翔,身边有天鹅相伴,我与天鹅零距离。我欣赏着天鹅,天鹅注视着我,这种感觉真的不一样。我真正感觉到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脱掉万物主宰的外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精神和魂灵,真是进入了一种纯净的境界。那一刹那我觉得自己变得高尚、优雅,心里生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愉悦。


   我第一次被苏黎世感动的就是苏黎世河和苏黎世湖。苏黎世河又称黎马特河,源自阿尔卑斯山的雪水,河流穿城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以至于能够数清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一只盘旋空中的鱼鹰突然俯冲而下,抓起一条鱼疾飞而去。我们惊喜地目睹了这样一幅精彩,而这样的画面在古老的街区时时发生。别有风味的老城街区,露天酒吧沿河摆开,人们临水而憩,一边欣赏着这条与城市相伴的河流,一边尽情地享受着夏日阳光。河流的终点是苏黎世湖,环湖青山连绵,绿树掩映,各式建筑栉次鳞比,城市似乎溶进了湖里。湖面千帆竞发,湖岸草坪挤满了享受日光浴的男女老少,整座苏黎世湖就象是这些男女老少的快乐家园。


   我想起了国内城市有些著名的湖泊,条件与苏黎世湖十分相近。可是在我们的城市理念中,习惯把山水仅仅作为一幅供人观赏的图画,总要想尽办法把它圈起来,人为地与城市隔离开来。好山好水市民只能远远望上一眼,成了一种特殊的地界。对于许多具有美学价值的东西,我们还不习惯共享。所谓城市味道,乃是所有进入这座城市的人都能够品尝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如若难以共享,城市山水便成了一朵纸花,哪里谈得上“味道”二字?

   

  10、汉江,又称汉水,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曾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汉江,作为长江的第一大支流和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壮观和美丽。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汉江又一次在人们的视野中凸显出来。


   汉江,穿过巴山夜雨的阻隔,宛如一条斑斓的玉带镶嵌于秦巴荆楚之间,而雄踞汉江中游的襄阳市不仅是军事重镇,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而获得中国十大魅力城市。襄阳的城、城外的山、汉江的水,被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描述赞美,尤其是唐代诗人直接描写汉江的诗歌就达20多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行,如同跳跃在汉江之上的一朵朵洁白的千年浪花。


   现随手采撷数首,与大家分享。


   初唐诗人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诗中表现了秋天登襄阳城所见的整体观感,写出了楚山、汉水的磅礴气势和习池的奇异风光。


    唐代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王维游历于襄阳便痴迷上汉江,写下了《汉江临眺》,描写了汉江惊天动地的波涛(而今到处是高峡出平湖)映影的郡邑、似有似无的山色,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写意山水画,那“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名诗流芳百世。


   丘为在《渡汉江 》中写到:漾舟汉江上,挂席候风生。临泛何容与,爱此江水清。芦洲隐遥嶂,露日映孤城。自顾疏野性,难忘鸥鸟情。聊复与时顾,暂欲解尘缨。跋涉非吾愿,虚怀浩已盈。不仅赞叹“爱此江水清”,更是“难忘鸥鸟情”。可见汉江的万种风情多么迷人多么让人陶醉多么让人流连忘返啊。


   更有“诗仙”李白所作的《襄阳曲》: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此诗是写襄阳美、写汉江美的。“行乐处”,抽象概括襄阳美。人文美则有歌舞,在汉江边的引吭高歌白铜鞮。自然美,则清水绕城,花月迷人。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诗人忘情于岘山汉水,其中“莫看”,“且醉”二句,借助襄阳汉江表达了诗人痛苦的潇洒、洒脱不羁的气质和傲视独立的人格。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意思是说: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绵延1577公里的汉江,满载着秦巴人文风情,侵染了荆楚古风古韵,其山幽寺多,水清景秀,民俗丰富,历史悠久,因此,孕育出一篇篇千古绝唱。


    汉江是一条流淌着诗意的大河,如练的汉江牵动了古人诗的雁行。细细品读关于汉江的唐诗,有壮美的一面,如“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杜审言《登襄阳城》),“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王维《汉江临眺》),然而更多的描写是突出汉江的秀美,是以汉江风光以秀美为主要特色。唐诗写汉江往往写到沙洲,如“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孟浩然《秋登万山奇张五》),“汉之广矣中有洲,洲如雪兮水环流”(皇甫冉《杂言月洲歌送赵冽还襄阳》),还写到禽鸟,如“枯木猿啼爽,寒汀鹤步闲”(李频《和范秘书襄阳旧游》),还写渡口,如“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沙洲、禽鸟、渡口和清澈宽广的汉江融为一体,体现出一派秀美的风光。宋之问《汉水宴别》云:“汉广不分天,舟移杳若仙。秋虹映晚日,江鹤弄晴烟。积水浮冠盖,遥风逐管弦。嬉游不可极,留恨此山川。”彩虹、落日、江鹤、烟云、村舍、歌声交汇一起构成一副和谐秀美的画面。


   “碑沉楚山石,珠彻汉江秋。处处风情好,卢家更上楼”(杨巨源《襄阳乐》)。我相信,再过若干年,经过科学有效的保护和系统全面的治理开发,当我们回眸汉江,江宽如阔镜、水清可直饮、堤固若金汤、岸绿似墨翠、景美胜诗画……,一定会激发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盎然诗兴,以秦楚大地为纸、以滔滔汉江为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万里风帆水着天”(黄庭坚《戏赠米元章》),“清诗名句尽堪传”(杜甫《解闷》)!


   11、 岁月匆匆,红尘漫漫,人生如戏,粉墨登场,生活意如行云流水,人生可渭诗意千寻。或许,我们这邦尘世过客,沧海横流,高山仰止,彰显的成熟与厚重,兴衰与落寞,都是一种进化的园满。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岁月如此静好,在浓郁的世俗中,唯念一份平淡,独守一份简朴。红尘漫步,雁过留声,时光零落,似水无痕,晨曦的清远,朝霞的灿烂,夕阳的眩丽,暮色的朦胧,清风朗月,菊香枫红,慨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值得珍惜与眷恋,把握现在,轻拥未来,开拓明天,用积极、向上、阳光的心态,创新,享誉美好的新生活。

 

  12、有那么几段兴盛安定的时期,襄阳总能以其惊人的修复力和特殊的吸引力,为天下有识之士所倚重,所偏爱,甚至屡屡成为全国性移民的重要通道和承载区。

   从东晋至宋,历次战乱都有西北难民南迁。如唐末安史之乱,导致大量难民从西、中、东三路南迁。襄阳是最好的中路通道,此路北连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关涉人口多,南下道路畅。一时间,“荆南井邑,十倍于初”(《旧唐书?地理志》),史载这次南迁中路难民达250万之众,留居襄阳者十之二三。历史上,由于南迁人数常常多过土著,朝庭不得不在襄阳采取侨置州、郡、县的管理措施。如南宋永初年间,祖籍西域(西晋时迁入西北)的康穆,率乡族三千余家迁至襄阳岘山以南,朝廷为之专设华山郡。靖康元年,金兵攻陷开封,官吏弃城而逃,百姓弃家避乱。襄阳进士王之望返乡时,发出了“岂无新人民,往往皆旅寓”的感慨。

   伴随着被迫的“旅寓”,或在一些相对安定的历史阶段,襄阳往往是一代俊杰或文人墨客的首选之地。比如,刘表治荆州的19年间,诸葛亮、王粲、徐庶、司马徽、王叔和(晋太医)、杜夔(音乐家)、宋忠(古文经学家)、梁鹄(书法家)等一大批社会精英从外地寓居襄阳。《后汉书?刘表传》载:“关西、兖、豫学士归者千数聚集荆州。”这表明,当时的荆州首府襄阳堪为全国人才洼地。杜甫的祖先即在这一时期迁居襄阳(从襄阳东进灭吴的杜预系杜甫13代祖先,后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自襄阳迁至河南巩县)。东晋时期的佛教学者释道安,南下襄阳建寺弘法15年,成为中国最旱的佛教领袖。唐、宋安定时期,杜甫、李白、王维、白居易、杜审言、皮日休、王昌龄、岑参、李贺、张继、温庭筠、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文坛巨擘都纷纷游历襄阳。还有唐朝吏部尚书刘晏(《三字经》里“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说的就是他)随难民流落襄阳;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自称“米襄阳”)迁居襄阳;元朝淄州人杨宏道(其诗与元好问齐名)、平州人王元粹(著名诗人)、韩若拙(著名画师)为避乱而来襄阳……

   这些大师级的文人画家游历或定居襄阳,留下了众多赞美襄阳的名篇佳作。如李白的《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还有白居易感佩这里“南船北马”的地理之优:“下马襄阳郭,移舟汉阴泽”(《襄阳舟夜》);王维醉中咏叹:“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李贺美中不足:“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大堤曲》);岑参恋恋不忘:“不厌楚山路,只怜襄水情。津头习氏宅,江上夫人城”;杜甫归来兴叹:“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更有襄阳本土诗人孟浩然感触至深:“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据当代学者研究搜罗,自先秦至民国,描写襄阳的诗歌辞赋达4000多首(篇)。其中唐、宋名家吟咏襄阳并留传至今的诗词达120多首,加上襄阳本土作家群的作品,这两个时期讴歌襄阳的诗词超过500首。可见,历史上游历襄阳的文人何其多矣,对襄阳本土文化产生的影响又何其深矣。比如与王维齐名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孟浩然,同王维、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等都是好友,在他们游历襄阳和孟浩然去长安求士时有很深的交往。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赞“吾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王维曾在郢州亭子里为他画像,题曰“浩然亭”。《全唐诗》收集了孟浩然200多首诗,其中有30余首是他歌颂家乡襄阳的。可以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走向顶峰的唐宋时期,也是襄阳历史文化积淀的一个高潮期。

   如果说襄阳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军事要津与文化高地,是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富庶的自然条件和包容的社会环境所铸就;那么,其商贸的发达则与汉江“来如行云,去若流水”的集散与流通功能分不开。所谓“南船北马”,说的是南方的物资从汉江运至襄阳后起岸,再由马车从陆路运抵长安等北方地区;而“七省通衢”的美誉,则缘于便利的水上交通使襄阳成为周边7省人口、物资、信息乃至风俗的集散地。早在春秋战国,襄阳便有商贸交易场所,楚国设“市令”官职,专门管理市场。随着商业文明的延绵,到了明清时期,各路商人纷至沓来,襄阳江边会馆林立,码头多达20多个,江、浙、闽、徽、山、陕、豫等省在襄设立会馆20余家。南(瓷器、丝绸等)北(皮货、木材等)物资在此汇集交易之后,一些有头脑的商人就地兴办布匹、印染、铁器、木业等加工企业,吸引了大批工匠云集襄阳。他们带来的先进工艺和商业理念,不仅夯实了襄阳近代工商业基础,也加速了襄阳南、北文化交融地和经济桥头堡的形成。

   因得汉江之便,天南海北,人来客往,互为浸润,孕育了襄阳开放豪爽、兼容并包、多元复合的地域文化特质,铸就了襄阳人重情讲义、贵和尚美、崇文善谋的精神气质。今天,我们从襄阳的饮食、着装等生活习俗,说话、口音的言腔语调,性格、行为表现特征等方面,都可感受到“不南不北,不东不西,不排不斥”的魅力。

   如今,南下北上的火车、西进东出的高速,早已替代了汉水繁忙的帆影;沃尔玛、佳乐福、电子商务,则已完全取代了旧时会馆商业洽淡;城市的有序膨胀、工业的转型崛起,更是荡尽了传统农耕社会拙朴的图景……可我一直觉得,那悠悠岁月的巨磐打磨的一个个人物依然灵动鲜活,那渺渺历史的长河淘漉的一滩滩故事依然斑驳陆离……生活在这样一个随地都可拾捡到历史的碎片、随处都可钩沉一段封尘的故事的城市,那种时刻沐浴着古风古韵的陶醉感,那种驰骋古今之辉煌的豪迈感,那种乐天享地般的幸福感,实谓享之不尽的精神大餐!

   每天,我都照例或去十里江堤游走,或去护城河畔徜徉,或去古城墙上漫步。驰目临眺,汉江碧波似镜,岘山苍翠如濯,逶迤绵延的古城墙静默地透着悠久的历史气息,城垛上的仲宣楼、临汉阁、夫人亭以及古城中心的昭明台,不论日月星辰映照,还是风霜雨雪浸蚀,都一直保持着古雅的遗韵,那层叠的楼阁、欲飞的翘檐、镂空的花窗,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古城兴衰更替的过往。

 

   13、山如眉黛,水似秀目。眉眼盈盈处,在江南尚湖……

   如果有个地方能给您飘逸的、浪漫的、灵动的、诗意的感觉,您会心动吗?

   在虞山尚湖,有您浪漫过的山水,和寻找中的诱惑。在充满浪漫的春三月,我独行江南尚湖,收获的是心灵陶醉于山光水色的那份悸动,虞山背景下的尚湖,满目是灵动的山水诗画,满眼是灵气的山水散文。

   春三月的尚湖,举目望去,触处皆春,到处是一幅幅极目的唯美主义山水画廊。宋代词人王观写到“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若你来到尚湖,我建议你,最好留下,稍住十天半月,在与灵性的吴地山水“零距离”的亲密接触中颐养身心,把都市里的一切烦扰洗尽,我们的灵魂会在这里得到彻底的荡涤和净化。

   中国文学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江开发带,东倚上海,南邻苏州,西接无锡,北与南通隔江相望,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远有孔子唯一南方弟子、兴东吴文教的先驱言偃,近有清代“两朝帝师”、史称“状元宰相”的翁同和。

   “来到一座山水城市,最期待的是登上高处。纵览整座山与城镇的关系。”这是一位地理学老教授的话。总是说常熟的虞山因为仲雍与言偃的故事而古老玲珑。老教授的这句话却让我对“十里青山半入城”有了新的憧憬。站在城市的最高处,面对眼前的城市化风景,呼吸、微风、剪影,粉墙黛瓦的水墨意外“出格”,色彩斑斓的街区意味深长,品位这座城的时候,您就是一位东方贤哲。

   虞山锦峰西之拂水岩,是虞山最西的蜂峦。“头发散了,用七弦弹出清越之音”由严天池大师得名的松风亭,居于峰颠岩顶,“巨阕奔云东走,晴岩拂水西回”一走一回,拂水晴岩奇景一览无余。“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荡荡长江横亘天际,泱泱尚湖依偎山脚,北望狼山,南望苏州。极目三吴,朗润淡泊。

   虞山的上山公路很是特别,无论从城市的哪一个角落远眺,都无法观见这条盘绕山峦的长蛇。而美丽的十里青山,才能在其不事张扬的气度中威耸千百年。唯有在靠近山体的时候才发现有这样一条整齐宽敞的公路可以带您到达山顶。无须担心老人困于拾阶而上的烦恼,无须担心孩童疏于山体陡峭的防范。无论您是行走,还是自驾,这样一条公路的延伸,总能为您在穿梭江南意味浓郁的山林时,带来安心与快乐。无论在山间哪个角落停下,一个呼吸,一个伸展,都能感受一份阳光普照的私有时光。

 

   14、愿,心若漓江。虽经受千番辗转、万般诱惑,虽时而清隽、时而纠结,但依旧如初那般,平静地,不喜不怨,不急不缓,不清不浊,笑看余霞散成绮,一江漓水向东流。

   初到漓江,特别是阳朔兴坪段的漓江,我的心中便迸发出如上般的愿望。

   我看过很多水,长江也好,黄河也罢,还有家乡村庄边养育我的滔滔淮水,甚至还有洱海、洞庭。这些水面的水,或盛大奔腾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清澈静美如“素湍绿潭,归清倒影”,这都是默默的漓江无与争锋、不及项背的。可唯独漓江,让我不忍离去的漓江,却在我心中印下了深深的、铭刻着思索的烙印。

   从桂林阳朔兴坪古镇的码头,我踏上了青罗带般的漓江。

   水,还是那般,但漓江的水,我把她比作自己期望中的心境。船儿在水面上行走,水儿在青山间飘过,就如心情在层层叠叠中流淌。水面的起伏,就是心情的起落。

   两侧变幻莫测的山峰,时而清秀,时而嶙峋,时而盘旋,时而突兀,时而如碧玉簪般袅娜迎人,时而却又直上直下让人无所适从。这不正如我们心情常常在经受的诱惑和折磨么?就是这般,时而喜悦,时而忧伤,时而得意,时而失落,时而喜不自胜、心潮澎湃,时而又心猿意马、惊喜交集。如心般的漓江水啊,在这诸多的落差与起伏中穿山破壁,不停向前。

   前进,是一种状态。克服了艰难险阻的前进,可以欢欣鼓舞地汹涌奔泻,如“风从两崖下,江水急生波。”经历了低潮失落的前进,也可以忧心忡忡地徘徊不去,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可是漓江呢?你看看漓江的水吧!她始终是那样不急不缓,不慌不乱,既没有忘我的奔腾,也没有沉寂的回旋。世间事如江边青山,可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己心若漓江绿水,愿不争,不畏,不怒,不忧,不求,不执,不贪。

   漓江的水,就是这样淡然地前进,这岂不是一种如佛般的境界么?“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既不求清澈见底,也不怕污浊不清,既不期一泻千里,也不惧排闼阻隔,只要有那苍江几曲,那几簇凤尾、几弯村落,那微风的轻拂下水面泛起的鱼鳞似的波纹,还有那江面上漂浮着的一叶叶挂满鱼鹰的小舟,这些点缀着江水,也点缀着我的心境。只要元气不伤、百神和畅,只要慧灼闪光、心底清凉,她就这样,享受着看不厌的座座青山,管你是矗是缓;畅想着流不尽的湍湍江水,哪怕是清是浊。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她似乎在讲述着:微笑也好,难过也罢,总要面对;高潮也好,低谷也罢,终会过去。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心在漓江,砰动万里。


  15、一路的流连望返,眼福大饱,水陆两行,这美好的行程终将结束,洞庭山影终将落渔,站在这龙尾回头细看,一路曲折,尽是不同风景,不由呢喃起,“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大自然所付与的奥妙,总是神奇,一段独特的旅行,一阶美妙的旋律,总是清心于这繁华都市,给生活带来一丝简单与细致,生活总归如此,到大自然中走走,到大自然中去,去体会,去体验,去了解,清心净欲,栖于心底。

 

   16、午后,天空飘过一阵小雨,一个人背着手,信步在海边;海、天在雨后连成一片,微风起处,海面串起道道涟漪,远处的山,出没于烟雾之中,若隐若现;近处几艘渔船停泊在那里,偶尔一两只水面上穿行,海鸥在海天间翩跹起舞。我忽然想起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两句唐诗。只可惜现在不是黄昏,虽是秋季却没有落霞,否者便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而共长天一色了!”


   什么都可以想,也什么都可以不想,静静地坐在海边,望着阵阵涌来的潮水,心仿佛在水中洗涮过一般!


   喜欢海,打小就喜欢。隐约中小的时候,时常随外公、舅舅们出海,打鱼。后来去了北方,离海远了,也渐渐地把海的样子给忘了,但是每当从电视电影里看到出海的渔船和打捞上来的鱼,便会兴奋异常。


   有次去武汉,摆渡在长江上,浩瀚的江水,滚滚而去,连绵不绝。我问父亲:“是海吗?”“不是的,这是长江,海是蓝色的”父亲望着江水说。于是我记住了,海是蓝色的。孩童时的梦,再一次重现:几只渔船串成一线,一条粗大的绳索,粗壮的手臂拽着渔网……


   又一次,坐船去珠江口游玩。在不远的水面,水色分成黄蓝两片,蓝色的连着天,像一条淡蓝色的丝巾飘在天边。父亲说:“看,那蓝色的,望不到边的就是大海”。于是我又记住了:大海是无边的!


   后来,长大了,工作了,我来到蛇口这个小镇,离海近了,时常走到她的身边,触摸她的脉搏,感受她的气息;我又时常凭窗远眺大海。落日下,海天相拥相溶,一同沐浴在晚霞之中,小船荡漾其间,宛然仙境般。


   傍晚,人们来到海边,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又或是独自一人,坐在石阶上,或说、或笑、或默默不语望着海,月光洒在海面上,随风荡漾,翻动万卷银光。微风拂在脸上,那么的亲切、慈祥!听着潮水轻轻的拍岸声,有人想起了家、有人想起了亲人;而我又在想什么呢?深深沉沉的夜海,三两点渔火在闪烁,是否煽动着我心中的那盏标灯呢?


   喜欢看海,春日里,春意盎然,水面似镜;秋光中,海天争辉,风帆点点;晴天的明媚,雨雾的茫茫;微风起处,凉风席面,锦缎绵绵;狂风暴雨,波涛汹涌,惊涛拍岸!心情好的时候,押一口茶,叹风味水;心情不佳时,举一壶酒,和风叙述,同月对饮,与影共醉。


   喜欢品味海,品味海之浩瀚,纳百川而不盈,容万舸而不争。品味海之深沉,品味海之静,平和安详,似慈母育儿!


  曾几何时,我时常临立海岸,观沧海之吞吐日月,品天地之悠然。风踏着浪涛而来,涟汐着蔚蓝的往日情怀胸怀。


   又几何时,坐崖而远眺,蜃外寒星点点,渔歌互答。篝火旁,佳人同僚传金盏。意气奋发之际,唱一曲《望春风》,然后枕着海的浪声沉沉睡去!

 

   17、谈到水,可以说它是古今中外很多哲学智者的好朋友。西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见到水,悟到了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道理,说道:“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老子见到水,悟到了水的歉下宁静,说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悟到了什么?前两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对孔子的这句话进行了想象式的解读:


   那天,也许是夕阳西下,也许是暮秋时节,孔子缓缓登上河岸附近的高地,望见一弯江河滚滚东流,奔流不息,河水波光粼粼,对岸百草萧瑟,夕阳的辉光照在他发白的髯须上,听着河水的汩汩声,孔子不禁感慨沉吟,弟子们在远处望见孔子的身影,不忍打扰,也无从知晓孔子到底想了些什么,能听到的只有孔子转过身来说出来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水总是这样富有哲学的兴味。然而,水的魅力还在于非哲学的生活领域。起床洗脸刷牙,离不开水;做饭烧汤,离不开水;伤心了,流泪水;朋友相聚捧杯,饮一杯酒水……


   我们说,女人如水。又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说水的温柔、淡然。水又是有力量的,滴水穿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许正是这种亦柔亦刚、刚柔相济的特性给予水以自然界最神奇的力量——孕育生命!哲人总是关心人类最基本的永恒问题:人从哪里来,人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说哲人解读生命的“密码”就是在解读水。


   水,是众生的,也是哲人的。水是平凡的,也是神奇的。写水,很难写出新意来,古今的诗人们早把各式各样的水写得极美,深有意境。《诗经》开篇即是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秋水共长天一色”,无数与水有关的诗句几乎把水写尽了。且这水,还可以变化——散可以为烟雨、聚可以为江河,汇可以成海洋,或为泉,或为井,或为池,或为瀑布,或为霜,或为雪,或为坚冰,似她这般百变模样,描述她惟令我文拙词尽而已。

   水的流动,给人一种连绵之感,就像时间的流逝,连绵不绝,不知终始……“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谁更流”写出了水的连绵,更映照出生命的流逝和人的感情的纠缠。


   水能“以无有入无间”,又能环抱群山,“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这种“物来顺应”,随势变化的本领也引起人们对空间的一种遐思。“一水护田将绿绕”、“蜀江春水拍山流”,便是此意。


   水连绵古今,纳容万物,或升腾为云气,或凝结为雨露,或弥漫为烟霞,或汇聚为川流,或润下为山泉。水能乘风御雷,能藏污含垢,能摧枯拉朽,善利万物而不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自然繁荣一体,生命生生不息,难道不是水之功劳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