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阙森森的宫殿是我国古代规制最高、规模最高、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形象壮丽,格局严谨,给人强烈的精神感染,以建筑艺术手段烘托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威势。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大多在王朝杀戮的战争中灰飞烟灭,成为了断壁残垣。 我国历代宫殿或有文献记载,或有遗址,或有实物留存,其形制和沿革关系大致可考。本文大致罗列了历代宫殿的名称(不完全统计),其中重点介绍了故宫紫禁城,来重温曾经的辉煌盛世!
北京故宫 是明、清两代京城皇城内的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城外有一条52米宽的护城河,深达6米。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 午门 紫禁城正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顺治四年重修,也称五凤楼。 神武门 紫禁城北门,建于明代,原名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修后改名神武门。 东、西华门 紫禁城东、西门,始建于明代。东华门东向,西华门西向,遥相对应,乃连接皇城与宫城的重要枢纽。 紫禁城总体上分为外朝与内廷两个部分。 三大殿(外朝)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太和殿 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年间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今名。明、清两代皇帝举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动中心。 中和殿 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亲临太和殿大典前暂坐之处。始建于明代,明初称华盖殿,嘉靖年间称中极殿,清初称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保和殿 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代,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清代常在保和殿举行宴会。也是乾隆五十四年后举行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内廷 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养心殿和东西六宫等。另外,还有外东路太上皇宫殿及皇子居住的南三所,外西路太后宫院等。 乾清宫 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所建。清代皇帝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就会在这里举行内朝礼和赐宴。乾清宫建筑规模为内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交泰殿 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乾隆及以后,这里一直是存放二十五宝的地方。二十五宝,是乾隆皇帝规定的皇帝行使各方面权力的宝玺。 坤宁宫 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屡次毁于火后重修。明朝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朝,按规定也是皇后的正宫,但是皇后其实并不住在这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其中宫的地位并未改变。 养心殿 位于内廷后三宫的西侧,西六宫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间,一直做为皇帝的便殿。自从清雍正朝开始,这里做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处,遂成清代皇帝实际上的正寝。“养心”意为涵养心性。养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亲贤”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东暖阁的晚清垂帘听政处。 御花园 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座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的松、柏、竹与山石,形成四季长青的园林景观。 东、西六宫相对应。西六宫是清代后宫妃嫔的住处,包括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咸福宫、长春宫和启祥宫(太极殿)。晚清时期西六宫的格局改动较大,不再与东六宫对应 这些内廷宫室名称前后也有变更,列表如下:
1264年八月,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决定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将上都作为陪都。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新宫殿和都城的兴建工作。至元二十二年时,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 元大都平面呈东西短、南北长的矩形,城墙全长60里又240步,辟十一门,南、东、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被附会为哪吒“三头六臂两足”。
南宋建都于临安,即今杭州。临安的宫城,早在北宋时就开始经营了,当时以临安为南京。南宋的宫室最初较为简易,认为汴京之制侈而不可为训。
帝王居处的奢华不表现在宫殿上,而多表现在苑囿上。南宋朝廷借助于临安的山灵水秀,建造了大量的供帝、后闲适生活的场所。南宋的御园较北宋晚期数量更多、更加兴盛。南宋偏安的一百多年中,各朝帝后游玩、享乐,极尽荣华富贵,过着人间仙境的生活。有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的都城是汴梁,即今开封,当时称为东京。把汴梁作为帝王皇宫所在地,是从五代的后梁开始的,后唐、后晋继之。北宋的皇宫是仿照洛阳宫殿的模式,在五代旧宫的基础上建造的。
隋朝 大兴宫属于隋朝皇宫。隋朝及唐朝初年称为大兴宫,唐睿宗以后称为太极宫,为隋高祖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兴建,开皇三年建成,由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为隋朝皇宫。唐睿宗景元元年,改称太极宫。
唐朝 唐长安宫殿是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长安城内的三个皇宫(也称三大内)同时供皇族使用分别是大明宫(东内)、太极宫(西内)、兴庆宫(南内),此外还有许多行宫比较著名的有华清宫和洛阳九成宫。 ——拍摄于湖北襄阳·中国唐城影视基地 (三大内 ——大明宫、太极宫、兴庆宫) 大明宫是大唐帝国的大朝正殿,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宫,是唐长安城三座主要宫殿“三大内”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称为“东内”。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处理朝政,历时达200余年。
太极宫 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隋称大兴宫,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太极宫。因其为唐帝国的正宫,故又称“京大内”,唐高宗时期修大明宫后改称太极宫为“西内”。
兴庆宫是唐玄宗做藩王时期的府邸,唐玄宗登基后大规模扩建,成为长安城三大内之一,也成“南内”。是唐玄宗开元、天宝时代的中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他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
秦代 秦代都城咸阳位于渭水之滨,因此秦代主要宫殿也分布于关中平原的渭水两岸。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后,就在渭水北岸陆续构建了很多宫室,称咸阳宫。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五载:“长安,盖古乡聚名,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对秦咸阳宫,汉于其地筑未央宫”。咸阳宫在渭水之北,与汉未央宫南北相对。 秦代最著名的宫殿当数阿房宫,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规模之大由此可见。相传当年项羽入关时,纵火将阿房宫焚毁。但据最新考古成果,阿房宫遗址并未发现大规模焚烧的痕迹。 相反,却有很多证据表明,秦朝灭亡时,阿房宫前殿可能还没有建成。 西汉 西汉初期曾利用秦朝残留宫室修筑长乐宫,随后又在其西面建未央宫,作为正式宫殿。文景时期(前179—前141)增辟北宫供太子居住。武帝时(前141—前87),又在城内北部兴建桂宫、明光宫,并在城西上林苑内营造建章宫。 ——拍摄于湖北枣庄·中国汉城影视基地 (汉代三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 长乐宫周回二十余里,前身是秦兴乐宫,汉高祖刘邦在位时居于此宫,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惠帝以后的汉帝居未央宫。
未央宫 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建章宫 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建造的宫苑,规模宏大,有“千门万户”之称。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
东汉 建都洛阳,先营南宫,后增建北宫,两宫分依都城南北墙,中隔里坊,以三条阁道相连,宫中各有前殿。东汉后期桓帝和灵帝时期(147—189)又增筑东、西两宫。 崇德殿(南宫) 德阳殿(北宫)是北宫最大的宫殿,高大雄伟,据称离洛阳四十三里的偃师城,可望见德阳殿及朱雀阙郁郁与天相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