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顺董氏宗谱

 荷香月暖 2017-04-19

2017/04/10 23:48:10
转载: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2017/04/19 22:09:06
一个族谱记载:泰顺董氏迁徙分布概况

泰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县。据考古发现,境内在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类居住。唐末时,县内有十八姓徙入,董姓属之。至1990年底,境内董氏约1万人,按全县人口数量排序,董姓居第十一位。泰顺董氏出自陇西郡,系豢龙衍派。据谱牒记载,第一世先祖董轩,字志昂,官太保,于周威烈王时(公元前425—402年)肇基陇西。大致经历陇、晋、苏、粤、赣、豫、鄂、浙等省的辗转后,其中一支于唐代迁入泰顺。关于董氏进泰前的世系和迁徙情况,因年代久远,加上“文革”期间大部分旧谱被毁,而无法详考。1990年,值浙南、闽东董氏联合修谱之际,集浙闽两地40多村房谱,综合整理成手抄32开本《董氏宗谱》,简略记载了从第一世祖董轩公至八十一世的世系及迁徙概况,洲岭乡瑞岭村修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的《董氏谱谍》也在“源流序”中作了相应记载。尽管两谱有些内容前后存在矛盾,但对后人寻根问祖和联宗起到了重要作用。据载,自董轩公迁基陇西后,至西汉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其第十三世孙董可,迁到山西太原府文水县西境村;十七世董昌登(行和十五,字景心,讳德席),于东汉和帝三年(即永元三年,公元91年)携子董会(字克仁)迁广东信州府青远县崇村;传到二十四世董掌敬(行四八),于东汉建康元年(144年)同子董通景(行富四),徙广东惠州府龙川县河京村;三十一世董则梁(字均见)同子董国(字广成,官兵部侍郎)于魏甘露三年(258年)十月,迁居江西广信府贵溪县流平村;三十八世董政豪(讳五,官布政使司),于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冬,迁浙江嘉兴府海盐县部境村。其子董坚显(行原一,又名宁,讳晃),时任金华同知,因爱兰溪(属浙江省)山水明秀,遂徙兰溪定居。董坚显的长子董均普(字文祥),迁河南彰德府(现河南信阳),他的长子董信光,又从彰德迁河中虞乡(现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万岁里,唐至德间任宰相的董晋就是董信光的儿子,其后裔的一支现居住在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董坚显的次子董均远(字文宝,为校书郎,系第四十世)有五个儿子,其五子董尧机(行俊十一)官授礼部尚书,居黄州府黄坡县(现湖北省黄坡县)。尧机公也有子五,他的次子董舜抱(讳荣,字德显),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在温州(时称永嘉郡)任太守,二年(743年)十月,他的三子董景(又名瑛广,为四十三世)开基温州新河巷。传至四十六世,董宣和兄董安迁平阳麻园径口董家墺。约在唐末,五十二世董良委(讳得成)与兄董良英(讳得委),从平阳麻园径口迁泰顺宋溪(现泰顺东溪乡秀溪村)。到了梁开平四年(910年),五十八世(宋溪第七世)董则元同胞弟则利(董小舜长子、三子),嫡堂弟董则恭、则敏(董小光长子、三子)及父董小舜、叔董小光迁居吴屿(今泰顺县洲岭乡前埕村)。在吴屿时,则敏公第五世孙董禄,共有三个儿子,长子董隆、次子董全、三子董旺。其中,三子董旺(六十三世),又于宋真宗至仁宗年间(998—1063年)迁罗阳交垟口墺底。其余子孙当时仍居吴屿和洲岭的苏垟(两村相距近一公里)。到了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吴屿的董氏已发展至“玺、仁亮、绮、宏、余、琚、宁、瑢”八房,成为境内董姓主要的聚居地。董氏定居吴屿期间,不仅人口数量有了较快增长,而且在宋代还出了多位科宦畅达,功成名就之人。因此可以说,吴屿是董氏入泰后古代最为兴盛的一个时期。族人曾用“峥嵘豪屋出群英,董姓原来在此兴”的诗句赞誉吴屿先祖。后来,董氏相继离开吴屿分迁各地。当今,生活在泰顺境内的所有董氏以及播居于浙南、闽东南部的多数董姓和丽水遂昌县部分董氏均为吴屿第五世董禄公后裔。
关于董姓迁泰始祖还有一种不同的记载。1998年版的《泰顺县志》称,“境内董氏远祖系出河南。传至董成钦(约在唐末)从平阳麻园径口迁今泰顺东溪”。但仔细查阅《董氏宗谱》,获悉董成钦系董良委(得成)之孙,为五十四世,即有讲是爷爷辈进泰,有说是孙子辈进泰。对进泰始祖出现的两种不同记载,究竟谁是谁非晚辈暂且无法定论。不过,还有几件支持良委公为进泰始祖的实物,即罗阳南外董氏宗祠内供奉于中龛正中(始祖位置)的董良委神牌和标以二世祖董善辉、三世祖董成钦的神牌。以上相关资料仅作为后人研究氏族历史的参考。
综上所述,董氏自唐末入境至2004年,在泰顺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已长达1100年以上。目前,全县董姓主要分布在:罗阳、仕阳、洲岭、三魁、雅阳、彭溪、龟湖、筱村、岭北等乡镇。聚居人口较多的有罗阳坪溪(南外);仕阳严山、董源、垟望、龟垟;洲岭瑞岭;三魁彭家堡等地。
       董槐南宋修谱记载:晃生子五:羽、翦、翼、翚、羿。与该宗谱:于晋成帝咸康三年(337年)冬,迁浙江嘉兴府海盐县部境村。其子董坚显(行原一,又名宁,讳晃)有相似的地方,有:晃;但该谱载:其子董坚显(行原一,又名宁,讳晃),时任金华同知,因爱兰溪(属浙江省)山水明秀,遂徙兰溪定居。董坚显的长子董均普(字文祥),迁河南彰德府(现河南信阳),他的长子董信光,又从彰德迁河中虞乡(现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万岁里,唐至德间任宰相的董晋就是董信光的儿子。这样记载于历史不符;以:其后裔的一支现居住在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被誉为“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该解释属于后人添加。
   我认为:从此记载:约在唐末,五十二世董良委(讳得成)与兄董良英(讳得委),从平阳麻园径口迁泰顺宋溪(现泰顺东溪乡秀溪村)。也许暂且可信。
       另外,有以:李、董、彭三姓宗亲都源于陇西郡。陇西郡位于今甘肃省陇山之西。在过去,在有些地 方某些彭、董、李三姓人士的大门上,挂着“陇西”的牌匾,或在厅堂上挂“陇西堂” 。相传彭、董、李三姓人士,同祖同宗,有血统关系,互称宗亲,不得通婚。
陇西堂源自陇西郡。何谓“郡”?“郡”者,古代行政区建置名称,出现于秦朝之前而盛于秦。
中国古代以郡中豪门著姓,作选官用人标准,传袭日久,族大势盛,故以各该姓氏发祥地——郡名为郡号。
       以:相传彭、董、李三姓人士,同祖同宗,有血统关系,互称宗亲,不得通婚。
    本人粗浅认为:彭、董皆源于祝融部落,我以董部落称呼;李源于黎,重黎即祝融部落的分部落。故彭、董、李三姓源于祝融部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