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象视界】嘉德春拍: 聚齐“唐宋元明清”,细说“千年琴文化”

 alayavijnana 2017-04-20

 

大象探访中国嘉德拍卖库房


嘉德春拍的库房自然是满屋的琳琅珍宝了,而其中,最吸引大象的一个看点,便是内陆首次推出的聚齐了“唐、宋、元、明、清”五把精品古琴的【丝桐金声——名家藏珍古琴萃选】专场,这每个朝代精选一把古琴构成的专场,不仅仅是选中之选,甄选出了每个时期罕见的优秀之作,更为难得的是,每一把琴背后都有着极具感染力的传承故事,也勾勒出了一千多年来我们民族悠远留长的琴文化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中,由溥雪斋、张伯驹、査阜西、管平湖、汪孟舒、李浴星、杨大钧、王世襄、郑珉中等诸位文化界名流组成的雅集活动,相互交流,操缦,把琴论艺。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经历了之后的“激情岁月”,这些流传有序而又能幸存下来的古琴几近寥寥。

 

从右至左,“唐、宋、元、明、清”五把古琴


嘉德春拍“丝桐金声”专场上,“唐、宋、元、明、清”五把古琴每一把都出身名门,唐、宋、清三张古琴为当时文化界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杨大钧(1913-1987)先生的珍藏,明代蕉叶式古琴是古琴演奏家李浴星(1909-1976)先生的旧物,而元代“松雪道人识”仲尼式古琴则是文物鉴赏大家王世襄(1914-2009)先生送给外甥女崔君芝的心头所好。

 

这五把古琴背后的传承故事,或许可以讲上三天三夜,而我们还是以朝代时间为序,跟随嘉德春拍走近我们民族千年的古琴文化吧。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四大雅事,“琴”,大约有着近三千年的悠远历史了。《诗经》或许是有关古琴的最早文字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战国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自然是千年美谈,而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一曲《广陵散》成为了千古绝唱。到了唐代,刘禹锡在脍炙人口的《陋室铭》留下了“可以弹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唯美生活境界。

 

那么在魏晋两汉就留下无数经典的古琴,在唐代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呢?我们不妨先来欣赏一首以“琴”为主题的唐诗。

 

废琴

  白居易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音。

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

 

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的东西文化融合交流的时代,因此,唐代的“乐坛”吸收了不少的西域民族的音乐元素。白居易的这首《废琴》借当时古琴而寄寓感慨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当然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多元文化冲击之下,传统古琴在唐朝显得并不算太流行的地位。

 

白居易这首诗开始四句说到,以丝弦与桐木制成的琴,保存着古代的音声,淡而无味,不为今人所所赏,并谓世人爱好筝笛,致使古琴被厌弃。

 

唐 周昉 调琴啜茗图  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尽管在唐代,或许喜爱古琴的人并不多,研究古琴的更少,但古琴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仍然十分风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白居易诗句,唐代诗人经常藉由古琴来象征淳朴之古风,并抒发自己的高洁志向,所以,古琴尽管在唐代显得有一点点曲高和寡,但仍然称得上是文化圈中的“雅音”。

 

在唐代,七弦古琴已经发展定型,传世琴器以唐物为最早也最为珍贵。如今的主流学术界考证,公认的唐代古琴存世数量不足二十张,如诗梦齐旧藏的“九霄环佩”、汪孟舒旧藏的“春雷”、“枯木龙吟”、上海吴金祥旧藏的“九霄环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春雷”(原张大千藏)、管平湖旧藏的“冥王”等等,而嘉德春拍的“丝桐金声”专场上便有这么一张唐琴——“金声”!

 

2017中国嘉德春拍“丝桐金声”专场

金声 仲尼式古琴

通长:120.6cm/肩宽:20.5cm/尾宽:14.2cm


嘉德春拍上的这张“金声”为杨大钧先生(1913-1987)旧藏。杨大钧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琵琶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画家、乐器鉴赏与收藏家,他师从平湖派大师李芳园多年,又得教于汪煜庭和徐立荪,承前启后,成为琵琶演奏的一代宗师。“金声”琴被近现代古琴大师管平湖修复并鉴定为唐琴。

 

杨大钧和齐白石


据杨大鈞先生后人介绍,这把“金声”琴是在解放前1948年做的修复。琴面徽外的栗壳色漆虽然漆的色相与明度较朱漆更接近于原有漆面,但略显偏暖,这些应是当年管平湖先生修复过的部位。

 

唐  大圣遗音琴  王世襄旧藏 

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  1.15亿元人民币成交


在管平湖先生修复“金声”琴的同一年,王世襄先生购得了另一把著名的唐琴——“大圣遗音”,也是请管平湖先生做的修复,王先生在《自珍集》中记述:“幸平胡先生有安装铜足套之法……又蒙平湖先生调漆灰,稳卧足套于孔内,不仅天衣无缝,且琴音丝毫未损。先生笑曰‘有至少可放心弹五百年了!’。”

 

琴面断纹种类较多,蛇腹断、冰片断、流水断、牛毛断并存,琴名“金声”字体内填以朱砂,侧观二字在流水断断纹中如同在一片如碧波般。

 

“金声”琴目前的保存状况良好。嘉德拍卖特别邀请了两位古琴演奏大师演绎这把唐琴的乐色。


吴钊先生认为,“金声”琴音色的最大特点是九德之中的古,这种古不是简单、粗糙,而是琴体经过时间砥砺以后的特殊质感,宽大淳朴,由内而外生发而出,一曲下来,宽裕温庞之声古雅自现,如在深山幽谷之中,枯木疏石,寒泉潺潺,风声簌簌,不禁心生悠悠怀古之思。

  




虽然在唐代,琴一度在宫廷中失宠,但到了宋朝,几位皇帝都是琴乐的爱好者,宋太宗赵光义别出心裁的“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宋仁宗赵祯制有《明堂新曲谱》;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更是千古名作。

 

宋徽宗  听琴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由于琴本身的特殊音色及特点不适合参与合奏,所以“调子”(琴歌的一种体裁)也就成为宋词音乐中的一个单独的门类,并在北宋盛行一时。

 

北宋 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

2010年北京保利秋拍  1.3664亿元人民币成交


宋代的文人雅士也留下了诸多有关古琴的诗词,有学者从《全宋词》中统计,宋词中与琴有关的词多达596首,而有关琵琶的约有160首,提到古筝的约150首。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姜夔、张炎等名人都是当时有名的琴师的学生,而且他们本身在琴上也颇有造诣。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的这首《行香子·述怀》抒写了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自然,“一张琴”成为了其中的经典道具了。

 

2017中国嘉德春拍“丝桐金声”专场

宋 仲尼式古琴

通长:122cm/肩宽:19.8cm/尾宽:13.5cm


杨大钧先生收藏的另一张仲尼式古琴也是在同一时期同样的地方请管先生做的修复,管先生鉴定其为宋琴。


这张仲尼式琴琴长121.8厘米,肩宽19.8厘米,尾宽13.3厘米,紫檀岳山,花梨焦尾,螺钿徽,玉轸,白玉葵花形雁足,池内贴硬木片,琴体面板为褐黄色的桐木,所用材料考究。

 

左:唐琴;右:宋琴


如果将这把仲尼式宋琴和之前的唐琴“金声”比较,宋琴更加纤秀,棱角硬朗,琴面弧度较为扁平,有唐圆宋扁之感。

 

漆面的髹饰工艺依循古法,用天然大漆与鹿角霜混合,质地坚实,从琴面和局部的破损处能看到灰胎中混有黄色、红色和蓝色等颗粒物,说明灰胎是按八宝灰配制,蓝色为青金石,绿色为绿松石,黄色为金粉末,其它可能还有珍珠、玛瑙、象牙等材料的颗粒含于灰层中。

 

大象在嘉德库房现场弹奏的效果





 

2017中国嘉德春拍“丝桐金声”专场

元 松雪道人识 仲尼式古琴

通长:121.5cm/肩宽:18cm/尾宽:13.3cm


异族入主的元代时间较短,元代传世的古琴也堪称寥寥无几,而说到元代的古琴,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元代文人的代表——赵孟頫。嘉德春拍上的这把元琴便出自于赵孟頫之手了。

 

琴上所见“松雪道人”即赵孟頫。赵孟頫有着宋代皇族血统,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他是一位全才型的人物,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被称为“元人冠冕”,他的绘画曾追求复古,希望恢复唐代以及北宋的风格,《浴马图》、《调良图》等完全承袭了唐代的画法;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扭转了北宋以来画坛古风渐失的颓势,使绘画转向质朴自然;他的书法遒劲秀逸,笔法圆熟,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元  赵孟頫  松荫会琴图    美国私人藏

 

值得一提的是,赵孟頫通律吕,尤善古琴,并且著有《琴原》、《乐原》,在《琴原》中他也提及复古的重要:“琴也者,上古之器也,所谓上古之器者。非谓其存上古之制也,存上古之声也。世道衰微,礼崩乐坏,人而不知之而。”

明《尧山堂外纪》载赵孟頫“有古琴二,一曰大雅,一曰松雪,因以大雅名堂而号松雪焉。”

 

张仲尼式琴保存状态良好,虽经历过修复却未经破腹,琴体侧面断纹完整、上下连贯统一,由此可以确信其腹款内容当与琴面为同一时期,从漆面的蛇腹断看来,断纹有凸起的剑锋,是因胎体胀缩所致,而蛇腹断之间的流水断与牛毛断则必须由时光去塑造。

 

琴头、琴肩至琴尾的比例关系匀称秀美,有宋元气息,

 

赵孟頫在龙池内落下自己的名号,说明他曾参与了这张琴的斫制。

 

左图:王世襄、袁荃猷夫妇

右图:王世襄外甥女崔君芝


值得一提的是,这把元琴为著名鉴赏家王世襄先生的旧藏,王世襄先生的夫人袁荃猷14岁开始跟随汪孟舒学习古琴,后师从国手管平湖,袁先生弹琴时常有“琴奴”王世襄伴其左右,王先生也由此开始收藏古琴,购得这张松雪道人之琴后便由袁先生使用,常携此琴参与北京的琴会雅集。1978年王世襄将这张古琴赠送给他的外甥女,世界首席箜篌演奏家崔君芝。


我们同样在嘉德库房试验了一下它的琴声


 



 

在明朝时期,随着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以及皇室对古琴的热爱,使在官宦以及民间弹琴之风颇为盛行。

 

明 张路 听琴图  德国柏林东亚美术馆藏


出版于明朝明洪熙年间的《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重要琴曲谱集,作者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由明嘉靖年间著名琴家汪芝所辑的《西麓堂琴统》,同样也是一部珍贵的琴谱,此谱共分25卷,它对于研究汉魏六朝以来的琴曲艺术成就,具有重要价值。由明万历年间知名琴家蒋克谦所编的《琴书大全》堪称是琴学中的百科全书。

 

明代皇室造琴之多盛况空前,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其中以崇祯年间的潞王造琴最多,可惜潞王朱常淓(16071646)不幸死于清军入关之祸。

 

2017中国嘉德春拍“丝桐金声”专场

明 蕉林玉声 蕉叶琴

通长:123.7cm/肩宽:18.2cm/尾宽:13.5cm


《永乐大典》中记载唐代就已经有蕉叶样式的古琴,但是没有唐代的传世品,蕉叶式琴相传是明代祝公望所创制,目前所见到的实物也都是明代的,其造型仿生芭蕉叶,琴头护珍为叶柄,向下弯曲在琴底延伸至琴尾,琴体两侧作卷边如芭蕉叶片之翻卷,焦叶琴外部线条的变化要求其内部的槽腹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器物表面的鹿角霜灰胎在每一遍髹涂和打磨时也都要顾及线条的流畅与饱满,所以蕉叶式古琴要比其它样式的古琴更费精力。

 

李浴星(1909-1976)


这把明代的蕉叶琴为李浴星先生(1909-1976)所旧藏,李浴星先生(1909-1976),原名李连魁,斋号昆山玉韵琴斋,魁儒轩,伴梅阁等。李浴星先生是一位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也是一位收藏家,国学功底深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读于天津法商学院和北京中国大学,1924年李浴星师从近代古琴重要流派九嶷派创始人杨宗稷,并向老师承诺琴学不辍以弘扬琴艺,李先生勤学苦练,得到了九嶷派的真髓。

 

李浴星弟子  郑珉中 先生为蕉叶琴 题字


1949年李浴星先生回唐山定居,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李浴星先生不幸罹难,琴书并毁,而如今这张蕉叶琴在长女李天如家才得以保存完好。

 




 

明初 乾隆御赏“头等十六号”月露知音琴

2014年北京保利秋拍  3312万元人民币成交


《雍正帝行乐图》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满清皇家也喜好收藏把玩古琴,在如今故宫所藏的一些清代宫廷书画中,我们还能够看到诸如雍正、乾隆两代帝王亲自抚琴的有趣画面。作为最为源远流长的汉族乐器,清代帝王的玩古或许多少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继承了华夏文化正统吧。故宫那本著名的“雍正皇帝Cosplay”图册,就有两张四爷弹古琴的画面,可见清代皇帝对于抚琴那是相当重视哒。

 

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

201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  5564万港元成交


去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一把乾隆御制“湘江秋碧”琴拍出5564万港元的高价,而嘉德春拍上的这把师旷式“中和”琴同样出自于满族贵族之手,大象这里弱弱的说一句,嘉德春拍这把琴的艺术含量比起乾隆爷御制的,那可要高不少,嘿嘿。

 

2017中国嘉德春拍“丝桐金声”专场

清  中和 师旷式古琴

通长:122.5cm/肩宽:22.5cm/尾宽:14.2cm


该这张琴是满清贵族完颜衡桂仿宋代大雅琴。底髹黑漆,中涂枣红色漆,面髹朱红漆,然后经打磨显现深浅不一的晚霞效果,琴徽则选择冷色系的瓷片,漆面虽未经五百年,却也出现了蛇腹断纹,在局部还有冰片断,或许是刻意为之。

 

这张琴从选材到斫制工艺都用心别致,从其铭文看出这张琴是完颜衡桂用以和其兄弟闲暇时弹奏,从“中和”琴音色来看,这位满清贵族算得上是真正的爱琴懂琴的雅士了。

 

最后大象为朋友们做一个预告,朋友们如果想听一下这五把琴所弹奏的乐曲,我们特地为此请两位超级琴师录制了视频,会在近期推送,敬请期待!当然,在上海的朋友们本周末有机会和这五把“唐宋元明清”珍贵古琴来一个零距离接触了。


中国嘉德2017春季拍卖会上海精品展

时间:

4月22日 10:00-18:00

4月23日 10:00-16:00

地点:

上海半岛酒店 外滩中山东一路32号


嘉德春拍上海巡展将隆重推出“丝桐金声——略谈古琴的鉴赏与收藏”专题讲座 

时间   2017年4月22日 16:00-16:30

主讲人: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

【大象视界】大象带您看库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