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表现皆相同,伤寒温病亦可通

 我们是最好的人 2017-04-20

写在前面:从条文入手,对比《伤寒论》和温病学著作时,会发现许多相同的地方。

本文,时教授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伤寒与温病的重要条文,看看伤寒和温病是怎样完美地碰撞在一起的!相信你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欢迎交流讨论~



临床表现上的统一



伤寒学和温病学在脏腑经络上有一定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们在症状上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对比着条文,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



1. 太阳病——上焦肺——卫分



《伤寒论》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温病条辨》


上焦篇4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发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上焦篇5条:“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余证悉减者,减其制。”


时按:以上几条说明太阳属寒水而主表,肺合皮毛亦主表;太阳主皮肤营卫,肺亦主卫。故初期不论风寒、风温,皆在太阳、上焦肺、卫分。



2. 太阳病——上焦肺——气分



《伤寒论》


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温病条辨》


上焦篇7条:“上焦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时按:以上几条,可以看作是在肺的气分,吴鞠通认为太阴温病,如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浮洪,是邪在肺经气分。


因此凡邪在太阳或上焦肺,又有汗出、口渴者,则属邪入气分,需用石膏以清气分之热,但仍有肺的症状(如喘),仍在太阳;如无肺的症状则属里,在气分,即传入阳明矣。



3. 阳明病——中焦胃——气分



《伤寒论》


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汤主之。”


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温病条辨》


中焦篇1条:“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


时按:以上几条可以看出阳明病与中焦胃的气分证是一致的。



4. 少阳病——胆及三焦——气分



《伤寒论》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症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外感温热篇》


“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亡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时按:少阳病服柴胡汤后,可以战汗而解,三焦湿热,气机通达,亦可战汗而解。所谓转疟者,指其蒸蒸而振,发热汗出似疟而言。



5. 太阴病——中焦脾——气分



《伤寒论》


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温病条辨》


中焦篇44条:“足太阴寒湿,痞结胸满,不饥不食。”


中焦篇51条:“湿伤脾胃两阳,既吐且利,寒热身痛,或不寒热,但腹中痛,名曰霍乱。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汤主之。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


时按:以上几条,可以看出太阴病与中焦脾的气分病是一致的。



6. 少阴病——下焦肾——气分



《伤寒论》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


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温病条辨》


下焦篇43条:“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下焦篇44条:“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时按:以上几条可以看出少阴病阳虚证,与下焦肾的气分证是一致的。



7. 少阴病——下焦肾——营分



《伤寒论》


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主之。”


《温病条辨》


下焦篇11条:“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上焦篇15条:“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时按:以上几条可以看出少阴病阴虚证,因内热亢盛,与下焦肾的营分证是一致的。


又因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少阴属肾也属心,可与上焦心的营分证相类。



8. 少阴病——下焦肾——血分



《伤寒论》


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温病条辨》


下焦篇20条:“时欲漱水不欲咽,大便黑而易者,有瘀血也,犀角地黄汤主之。”


时按:以上几条说明少阴病阴虚证,如热甚则可迫血妄行,可用犀角地黄汤以清下焦血分之热。少阴病阴虚迫血妄行与下焦肾的血分证是一致的。


294条是少阴转属厥阴,热甚迫血妄行,可看作属厥阴、下焦肝的血分证。



9. 厥阴病——上焦心包——营血分



《伤寒论》


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温病条辨》


中焦篇6条:“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则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大承气汤主之。”


中焦篇17条:“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下焦篇2条:“温病误表,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强神昏,宜复脉法复其津液,舌上津回则生,汗自出,中无所主者,救逆汤主之。”


下焦篇14条:“下焦温病,热深厥深,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上焦篇16条:“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神昏谵语者,清宫汤主之,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亦主之。”


时按:以上几条可以看出,《伤寒论》中热厥因症状记录甚简,宜与温病合参,热厥多伴有神昏,可以认为是热入心包。


《温病条辨》中热入心包而神昏者,一般治疗宜清心开窍。


伴有中焦腑实者可用下法,或清心开窍与通腑泄热合法;伴下焦肝肾阴亏者,兼以滋养肝肾,或先清心开窍,后滋养肝肾。


如《温病条辨》下焦篇13条:“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


下焦篇18条:“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先与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三甲潜阳,临证细参,勿致倒乱。


由于热入厥阴心包,还可出现斑疹。因此厥阴病热厥可与上焦心包和营血分证相一致。



10. 厥阴病——下焦肝——营血分



《伤寒论》


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温病条辨》


下焦篇16条:“热邪久羁,吸烁真阴,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时按:以上两条说明热入厥阴,可以迫血妄行,或肝风内动。因此厥阴病与下焦肝的营血分证也是相一致的。



下节预告:


三种辨证方法在热病传变上的统一



注:本文选自《时振声伤寒发挥》,本书由肖相如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本公众号仅用之于学术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