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顾珏 宗玉款竹雕笔筒法国小拍126万欧元落槌成交

 和谐d4srmb779c 2017-04-20

顾珏,字宗玉,活跃于康、雍年间,上海嘉定人。工刻竹。继承嘉定竹派朱三松、沈兼神髓,又不落前人窠臼而独立门庭。以巧穷毫发为经营方略,另辟蹊径,自成一格,引领玲珑巧致一派,精刻而成的笔筒,其老树危桥、悬崖绝涧,遮掩压叠可数十层次,端奉辗转欣赏,有幽远无际之致。每制一器,少则数月,巨构者必经二载始成。《竹人录》对顾珏评价甚高,认为“朱沈相承,平淡天真,纯以韵胜,珏则刻露精深,细入毫发。”

以竹子制成的工艺品最晚到汉代已经出现,竹子历来受文人关注,历代文人留下的咏竹、画竹的诗文名篇、名画众多,但有学者认为,竹刻作为一种专门的文人雕刻艺术正式形成较晚,大约在明代中期,嘉定地区的朱鹤以及其子小松、孙三松,被誉为文人竹刻艺术的源头,“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作品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

明末清初、特别是清代康雍乾时期,是竹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曾有竹刻艺术家受邀进入内廷献艺。竹刻艺术品清雅质朴,文人气味浓郁,名家制品备受追捧,当时已经价值不菲。竹子的有机材质属性,使保存极为不易,容易干裂、受虫害,明代中晚期的制品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年代确凿的作品价格都较高。博物馆收藏中,数量较多、风格明显的多为嘉定派、金陵派、浙派作品。民间收藏、拍卖市场上,明清竹刻艺术品以嘉定派作品数量最多,大约占到半数以上。竹刻艺术品通常被雕制成笔筒、香筒(香熏)、臂搁、插屏、人物、动物以及小型文房把玩品。雕刻技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留青等等,各个流派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共性,也具有独创性。如朱氏三松的嘉定一派“作品以圆雕、浮雕、高浮雕等所谓‘深刻’为特征,以濮澄为代表的金陵派则以浅刻为主流,以张希黄为代表的留青一派则是以竹子皮雕为主”。

清代中期《竹人录》、《竹人续录》等竹刻研究专著的问世,对竹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里,金西厓的《刻竹小言》、王世襄的《竹刻艺术》、《竹刻鉴赏》、叶义的《中国竹刻艺术》等专著,对竹刻艺术品的收藏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台湾、香港地区较早兴起竹刻收藏热,香港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拍卖竹刻,内陆拍卖市场形成后,收藏热转入内陆,竹刻艺术品虽然上拍量少,但行情一直稳步上升。

清代竹刻艺术品以清初制品以及带款的名家制品价格较高,其中被标注为康熙时期的制品行情突出。有行家指出,竹刻艺术家封锡禄、封锡璋兄弟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入宫廷献艺,客观上推动了竹刻艺术的发展,清三代名家辈出。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估价100万至150万港币的清康熙高浮雕的山水人物图笔筒,拍到了1076万港币,这件高17.2厘米刻有“顾珏”、“宗玉”款的竹笔筒,至今仍是最贵的竹刻艺术品。

顾珏字宗玉,康熙年间活跃于江苏嘉定,擅竹木雕刻,传说“一器必经一二载始成”。同年香港苏富比秋拍玛丽及庄智博文房瑰宝珍藏专拍亦推出一件高17厘米的“顾珏”、“宗玉”款竹雕《西厢记》相送图笔筒,但估价已高达350万至400万港币,以516万港币拍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