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鸿章的最后时刻

 石鼓春秋 2017-04-20

1901年11月7日中午,大清国的裱糊匠、79岁的李鸿章病危。针对当时的情况,外国媒体报道说:李家早已备好了寿服,总理衙门的后院里则堆满了纸人纸马;对于李鸿章的去世将产生什么影响,大清政府并不摸底,为了防范万一,北京的军队都已经进入戒备状态。李鸿章的最后时刻

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年里,他又为他耗尽了毕生精力的大清国签订了最后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辛丑条约》。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两广总督府,不断地催促要求李上勤王。此时作为两广总督的李鸿章也颇为自负,他对前来送行的南海县令裴景福说:“舍我其谁也!”殊不知这种自负是何等的悲凉与无奈,遇有“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他不为大清去与洋人“一争长短”,又有何人肯去背负卖国贼的骂名!李鸿章的最后时刻

自洋务运动以来,清廷内有恭亲王奕?坐镇中央,外有曾左李在地方兴办洋务。清廷自1865年之1895年出现了两次鸦片战争以来的“同光中兴”。作为洋务运动当之无愧的领袖李中堂,拥有远东最为强大的北洋海军,迎来了人生的巅峰。可是甲午一役,二十多年心血付之一炬,其政治生涯也基本结束。甲午战役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他内心无比悲凉,发出感慨: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好,海军也罢,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李鸿章北上时,前来送行的南海县令裴景福问此去前景如何,李鸿章说:“我不能预料,惟有极力磋磨,展缓年份,尚不知做得到否,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在《辛丑条约》的谈判桌上,他仍然据理力争。但是国运如此,他纵有纵横捭阖的外交本领又如何挽大厦之倾?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为了尽快让慈禧太后能返京,他耗尽了最后的一丝气力。11月6日,已着殓衣,呼之犹应,不能语。第二天,俄国公使还赶到李鸿章床前,逼他在中俄交收条约上画押未逞。俄使走后,他的老部下周馥见李鸿章“目犹瞠视不暝”,便哭着说:“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事,我辈可以办了……”李鸿章忽目张口动,欲语泪流。周馥将其眼睛抹上,随即瞑目。李鸿章带着无限的憾事黯然而去。李鸿章的最后时刻

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老对手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李鸿章的悲哀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正如孙中山所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任何人都阻挡不了历史的洪流。11年后,他的继任者袁世凯亲手将大清国埋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