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四人展

 鸿墨轩3dec 2017-04-20

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四人展——一根线条里的春夏秋冬

书画殿堂    

4月15日,由虞山当代美术馆主办的“南线的近代流变——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四人展”在江苏常熟开幕。

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四人展——一根线条里的春夏秋冬

 

展览共展出2幅黄宾虹作品、12幅林散之作品、15幅董欣宾作品和33幅卞雪松作品。此次活动策展人张维介绍,这次展览中展出的2幅黄宾虹作品,一幅系早期作品,一幅系晚年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集中西古今之大成,有中国画本体学研究深度,理法兼备,笔墨恣肆,狂放中表现出至高的精神境界与艺术技巧。

在这场展览中,张维挑选出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四位著名书画家的作品进行集中展览。他认为,这四位书画家的笔墨其实代表着一种传承。“四人在传统水墨向当代水墨转型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们继承又发展了中国伟大的南线传统,并且展示出中国画在现代性转型过程中清晰的足迹。”

张维认为,黄宾虹是开启中国画现代性转型的承前启后的画家。黄宾虹将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各种笔法墨法,经过分解、抽象,在中国哲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背景下,总结出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内在的抽象性和本质上生生不息的自然性,其实是另一种中国目光的深度自然的再发现。

林散之则被称为诗、书、画“当代三绝”。数十年寒窗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境界。林散之还把黄宾虹对笔墨现代性的认识,融入书法创作之中。

张维说,传统水墨向现代水墨转型过程中第二重要的节点是董欣宾绘画的理论与实践。董欣宾更自觉和深入地推进了中国画的发展。在理论上,他提出“冷抽象,热书写”,他将中国线条的各种情感状态进行抽象、总结。用抽象性线条去理解,用生命的热力去书写,正是“冷抽象,热书写”的重要意义。

西方绘画会给中国画家很多重要的启示,但中国画的出路在中国画自身的裂变中,卞雪松正是中国画自我裂变的一个典范。他是南线这脉上走得更远的一位杰出画家。他和董欣宾共同提出:一根线条里有春夏秋冬,一根线条里有生老病死。但他把这个“一”发挥到极致,把中国式极简主义绘画推向高处。书画的“一”是什么?就是一笔,一笔会了,千笔万笔就有了。八大山人将事物自觉简化为神态的书写,董欣宾画人物和牛时也是直取神态而弃形态,卞雪松连神态也放弃了,将精神植入于一根线条中,他的《老子入关》《静观》《听月图》就是一根线条或几根线条,放弃形态面目,却有奇妙精神。并且他把千变万化的线条简化为两条,他从摩崖石刻、魏碑中化出力可扛鼎的厚重的“铸铁线”,在飞白枯笔渴笔的临写中又悟出了“粗沙痕”这样的独特笔法,苍茫古穆、恒定有 力。

黄宾虹、林散之、董欣宾、卞雪松四人展——一根线条里的春夏秋冬

 

这四位重要的书画家,其实都和扬州有关。黄宾虹一生六次到扬州,曾专门拜访扬州画家陈崇光,向他学习山水、花鸟,陈崇光被黄宾虹称为“举清末维扬画界佼佼者,仅陈若木一人而已”。有人认为,黄宾虹最后的成功,得益于陈崇光作品的影响。林散之多年居住在扬州,有业内人士分析,最终林散之能够“大器晚成”,也是和扬州丰厚的文化积淀息息相关的。而董欣宾和卞雪松是好友,更是多次来往,在扬州留下笔墨佳话。

张维介绍,四人当中,卞雪松是扬州人,一生遍历名山大川,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淡泊名利,特立独行,作品常见于国内外各种书画大展。平时卞雪松讷木寡言,可有一次站在沙漠前,忽然失声痛哭,沙漠的苍茫浩瀚之气深深触动了他的灵魂。他就用粗沙痕与铸铁线这两种虚实相间的线条表现山川人物,植入荒凉而苍润的生命底色,令人怦然心动。

卞雪松对自己的绘画极为严格,一生只留下不到200幅绘画,平生只卖书法,从没有卖过一幅画,所有认为不满意的画全部毁掉。这次展出他的作品,是主办方多年以来收集到的存世精品。

“真的要让世界重新认识卞雪松,他的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符号。”张维感叹,“这次展览结束后,还将进行北京、南京的展览,最后会前往扬州,在卞雪松的故乡,再现他的书画精神。”展览将于6月15日结束。(附图为此展展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