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笔墨“霸占”港片半壁江山,周星驰、王家卫电影片名都出自他手!

 紫嫣雅閣 2017-04-20


有这么一个人,你叫不出他的名字,甚至没见过他的样子,但你从小到大看过的电影片名,大多都出自他手。



周星驰的《逃学威龙》《大话西游》《美人鱼》《食神》;王家卫的《阿飞正传》、《一代宗师》;王晶的《赌神》《赌侠》;程小东的《倩女幽魂》……


那些你能想到的大片;你能回忆起的经典海报;你会注意的别致片名,都可能出自这位港片“字神”之手。侠与义,匪与警,人与鬼,情与爱,都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



这位香港大片的“金字招牌”,从80年代中期就成为很多片商御用的电影片名书写人 ,这一写就是30年,在当今电脑造字风行的时代,他别具一格的手写字体,仍然是港产片的宠儿!人称华戈”,戈却不是哥!


他,叫冯兆华,人称华戈,戈却不是哥。由于脾气好,没什么棱角,几十年都没跟别人吵过架,朋友说他软弱,建议他将名字改得硬气些——“用那个戈啊,武器那个戈”,“也好。”就这样,冯兆华就这样变成了华戈。于是顺理成章用到现在。



或许真的和朋友讲的那样,华戈性格软,连那场成为他人生转折的书法比赛,还是别人怂恿着他去的。


拿了奖之后,开始有人找他写字,一次能赚100块,平时打工可要赚三天呢。



原来写字也能养活自己啊,而写字又刚好是自己一直以来最大的爱好。


家里的长辈们喜欢书法,哥哥姐姐们也在学,冯兆华在八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因为家境不好,华戈永远是用哥哥姐姐们用剩用残的毛笔,但这无法阻挡他对书法的热诚。他觉得,自己是用最不好的笔,写最好的字。



31岁,华戈决定入了写字这个行当。


活是自己找来的,星期一走黄大仙、乐富,星期二走牛头角上下邨,星期三观塘,星期四深水埗……


星期天走遍油麻地和旺角,见哪家店铺的招牌旧了,就主动帮忙翻新。



写的时候不知道收多少钱,都是让人家看心情随便给。“收入好,有大肉饭吃;无生意,只好叉烧包填肚。”


那时候华戈有位最佳战友——一个油迹斑斑,印着卡通公仔的布袋子。是从垃圾桶里捡的,装着油漆和刷子陪华戈走过许多街道巷口。



1983年,华戈在钵兰街花2800块盘下一个档口,专门写字。附近有唱片店、理发店,也有印卡片、配钥匙、卖牛仔裤的,街头烧饭随处可见。


人多吵了,华戈也不介意:写字要是没人看没人评论,那还有什么意思。


餐厅老板来找他写菜牌,结果总被人偷了去——华戈的字,靓。



香港街头因为招牌的存在而迷人。


楼房之间伸展开来的各种白底招牌,红色为主的油漆字总是很醒目。这是华戈当时接的最多的“白手招牌”,美心啦,富临啦,黄铭记啦,英华书院啦。


酒楼的字要敦厚宽容,书院的要端庄稳重,武馆社团,主要看气势……



华戈还爬上过28楼高的大厦写字,不打草稿,腰上系根绳子,脚勾住竹棚,慢慢往后倾斜身子,因为越往外越能看得清楚,看清看全了,才能把字写好。


左手提油漆,右手挥笔,速度就跟表演特技似的。


“危险吗?”

“危险也认命。做了这行,就要做到最好。”



那时档口边上有家宾馆,总有明星艺员来住。


“这些都是你写的?”

“是啊。”

“再写几个看看。”


问话的是当时香港电影的大哥洪金宝,一个介绍一个,华戈就这样入了行,也成了电影背后不可缺的人。



一开始,华戈只是接一些道具活,到清水湾片场、邵氏的片场里帮道具组写电影里各种招牌上的字。给道具写字,并不容易。比如《半生缘》里的旧上海场景,华戈需要翻阅各种旧上海的画报、历史的相片,看看那时候流行什么字。香港流行北魏体,而上海则更西式一些,融合了仿宋体。一条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铺招牌,还有店铺里的用品,华戈需要写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行业不同,老板不同,不同的老板找的写字的人又不同,你就要写出这种感觉给他。”有时还会“代笔”,即代替演员在电影中出现的手部写书法的特写镜头。周星驰拍《武状元苏乞儿》里,挥着毛笔舞文弄墨的镜头,就是华戈的手“代笔”。当时华戈在手上抹了些粉,让粗糙的手看起来更年轻一些。



1989年,华戈第一次给电影写片名,

刘德华和钟楚红主演的《爱人同志》。


刘伟强找他写,

古惑仔从第一部开始拍到最后一部,

海报上的四字成语,

都是华戈写的。



黑社会的题材,

杜琪峰也找他写,



80、90后绝对都看过的赌钱系列,

也是王晶找他写的。



华戈给电影写字,都要先看过电影。


比如说《魔警》,并不是说警察是魔鬼,而是这个警察又多重性格,主角觉得自己是警察,又是执行者,又是判官。



所以必须在魔警这两个字里

体现出这些点,

可又不能把字写得面目狰狞。



比如《倩女幽魂》,

小倩和宁采臣的相遇跟离别,

都是天注定。

可人和鬼能相爱吗?不能的,



华戈说,“人写字时透的那种灵气,跟看电影看小说,做阅读理解都是一样的。”在书写电影片名时,也有其自己的理解和意趣,例如他说,《倩女幽魂》就要写得幽幽怨怨、断断续续,藕断丝连的感觉。



把笔迹拖得缠绵,妖气阴森,欲说还休,苦楚与幽怨,人鬼之间注定分离的苦痛,硬是被他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人都说王家卫难搞,《春光再现》拍了那么久,最后把关姐姐演的女主角戏份全剪了;梁朝伟拍《阿飞正传》最后那几个镜头,被墨镜王折磨到怀疑人生觉得自己不会演戏……


可轮到华戈给《一代宗师》写字,却是一遍过。



甚至王家卫还把电影里

所有招牌都交给华戈来写。



《叶问》第一集他觉得要写得像咏春拳那样劲道、干脆利落一些,但到了《叶问前传》,叶问还未成名,就决定写得干瘦、内敛一些。



《志明与春娇》他就决定要写得女性化一些,柔软一些。



从入行到现在,华戈写过不下60部电影的片名。


受欢迎,皆因肯变。


被问到哪部让他印象最深,他脱口而出是《跛豪》:“内陆朋友看到了这两个字,就知道是我写的。才知道我过来香港了。”


——这个时候突然理解了,华戈所说的,人写字时透的那种灵气,跟看电影看小说,做阅读理解都是一样的。



很多人都会问华戈同样一个问题:“会不会担心书法会被电脑取代?”


这时候华戈总是笑笑,在他看来,电脑字体,李嘉诚用,隔壁擦鞋档也用,没有灵气的东西,谁都可以接过去。


但他自己的书法,却很难被别人偷去。别人学的,不是内里,只是临摹到表皮罢了。


工作室里没有电脑,最先进的电器,大概是电视机了。


几年前年华戈开班教人写字,搬到了大些的工作室,一个礼拜教六天,但从前钵兰街那个档口,他还留着。


写字之外的事,华戈提得不多。经常讲到的是学生和托他写字的客人。


一到过年,华戈都会给老客人写字。“多年来,他们不离不弃,移了民也来见我,我很享受。”




有人说华戈的字,

是随着主人公一起成长的,

世间百态,人间爱恨,

虽然仅仅几个字,

但已然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或许以后看港片,

我会注意那镜头中的老字号招牌;

去电影院时,

我会留心海报上华戈的笔触;

看完影片后;

我会体味那字体与港式影片的韵味;

或许,这带来的种种变化,

就是书法的魅力,

就是港式的“手工”温度~





@兩过天晴:感动加感慨!!!


@乔大夫(中医专家):人品超越作品!


@Ai.Lcy李春雅??:每次看启功的这段描写,都会泪如雨下。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感受到一份深情……


@子牛(文德):名人巨匠,墨留青史。


@凤凰画材^_^艳子??:最平常的爱情却感人至深


@子涵斋元林:一代宗师,翰墨传世


@小佳羽:相濡以沫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云水禅心:相濡以沬,共度春秋;爱的典范,情的坚守!


@晓宇:为一代奇人的{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18:男人就喜欢有这样一个无怨无悔的超级保姆,这不是爱情和亲情是生活习惯吧!


      亲爱的,找到你的留言了吗?

如果没有,下期见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