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泛长三角区域各市重点产业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定位

 方圆儒人 2017-04-20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系列之一
泛长三角区域各市重点产业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定位
刘志迎[1]   李慧[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摘要: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合作已开始从理论转向实践。本文通过分析苏浙沪皖赣地市级城市的工业化阶段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产业篇”,归纳出城市产业发展定位情况,分析其中的差异和同构现象,并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给出城市产业结构主要对照结果和相互关系;最后重点分析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的产业定位。
关键词:工业化;主导产业定位,承接产业转移
一、引言
在“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下,在“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总体精神指导下,安徽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正全面加快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分工与合作。作为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与合作的具体规划区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经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我们深入了解安徽和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对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地区经济发展首先要了解其产业结构状况,同时,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区域间转移,本文就此提出初步研究,仅供参考。
二、泛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经济发展阶段的正确判定是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的前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平可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中得到反映。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结合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模型(人均GDP评判)可以给出各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表1根据各个城市三次产业比重数据和人均GDP,大致给出了泛长三角53个城市发展阶段的划分表。可以看出安徽和江西大部分城市都只是处在起步阶段,而安徽皖江城市带中的合肥,芜湖,马鞍山和铜陵已经进入加速阶段。
1 泛长三角经济发展阶段状况层次表
判断标准
起步阶段
起飞阶段
加速阶段
成熟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大于10%
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丽水,蚌埠,淮南,阜阳,六安,淮北,安庆,黄山,滁州,宿州,巢湖,宣城,池州,萍乡,九江,新余,鹰潭,上饶,吉安,赣州,宜春,抚州
南通,衢州,舟山,亳州
第一产业比重小于10%且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第三产业
无锡,宁波,常州,苏州,扬州,镇江,泰州,宁波,湖州,绍兴,金华,台州,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南昌,景德镇
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大致相当
上海,南京,杭州,温州
上海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和装备制造业为主体,高档次轻工产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江苏是装备工业和加工工业并举;浙江是加工工业为主体、装备工业为补充,小型产业集群十分发达的制造业格局。江苏和浙江尤其是浙江传统产业纺织业仍占着很大的比重,在全国具有很强优势地位;安徽和江西近几年各个产业发展迅速,工业产值增长幅度较大,工业发展还处在大力推进阶段。
2给出了泛长三角区域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关于主导(优势)产业的定位。可以看出:第一,优势产业主要是有明显资源优势和良好发展基础的产业。沿海和沿江河城市把船舶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相对落后的城市一般都把服装制造,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而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城市把该类产业往外转移作为产业布局调整的一部分。第二,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制造业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机械和化工是较为发达城市首选主导产业。第三,纺织是大部分城市的传统优势产业。
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一味追求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产业定位,没有突出的产业差异性。医药制造业,基本上每个城市都要大力发展,但是真正具有优势的很少。长三角缺乏对整个区域功能的明确定位和分工,上海与江苏、浙江的各城市之间发展定位雷同,同构以及过度竞争现象严重。而安徽和江西在承接长三角转移时产业定位差别不大,存在着“一窝蜂”现象和严重的区域竞争。即将编制十二五规划,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及其实施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区域奋战分工与合作。

2 泛长三角区域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产业篇――主导(优势)产业
城市
主导(支柱)产业
备注
上海
汽车装备业,生物医药业,航空航天等
形成“三二一”产业结构
江苏
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
打造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
南京
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
无锡
集成电路、光伏和软件及服务外包
徐州
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环保产业、木材加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冶金工业、电力工业
常州
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输变电设备、专用机械
引导塑料包装、一般化工、部分纺织服装、机械冶金向外梯度转移
苏州
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型纺织产业
南通
船舶配套、新材料、集成电路元器件、精密机械、家用纺织品、服装面料、化工、电动工具等
连云港
医药、化工、机械、食品、新材料、纺织等
淮安
八大支柱产业: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食品、医药、建材产业
盐城
汽车、纺织、机械
扬州
电子信息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医药制造业
镇江
机械、化工、造纸
泰州
医药、机电、化工、船舶
宿迁
木材加工、轻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学工业、玻璃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
浙江
区域块状特色经济:临港重化工业、船舶修造产业、整车制造,电子通信
优势产业:纺织、服装、皮革、五金、造纸、精细化工等
杭州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设备制造、运输设备、成套设备、机床等;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都市工业
宁波
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
温州
石化产业、船舶工业、能源工业、新型材料工业(不锈钢为重点)
嘉兴
化工新材料、能源、造纸、新型建材、船舶修造业;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机械标准件、电器成套设备;特色优势产业以纺织服装、皮革制品、化纤、经编、家纺、家用电器和木业家具等为主
绍兴
现代纺织、机械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光电显示、节能环保、金属加工、塑料薄膜、食品加工等、绍兴古城旅游区
金华
汽车摩托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小商品制造、五金机械制造、现代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新型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
衢州
氟化工、有机胺、矿山风动机械、硅产业等四个全国制造中心和新型干法水泥、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加工、输变电设备等十个特色制造业基地
舟山
临港大工业:石化、船舶、大宗物资加工;以港兴市战略;港口物流业
台州
五大主导行业:汽车摩托车、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
丽水
优势产业:日用化工、羽绒鞋革、竹木加工、特种材料、五金机电、汽摩配件、文化体育旅游用品等
安徽
汽车、化工、装备制造、材料、轻纺、高新技术产业;
全面推进“工业强省”战略
合肥
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及橡胶轮胎、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重点产业
芜湖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传统产业:电能、船舶、纺织服装、卷烟及食品加工工业
蚌埠
精细化工业,加工制造业;传统产业:卷烟、纺织、酿造
淮南
煤炭,电力,化学,医药
马鞍山
钢铁、汽车六大优势产业:金属制品、机械制造、造纸、电力、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
淮北
煤化工产业
铜陵
三大集群:铜、电子、纺织
安庆
石油化学工业、轻纺业、汽车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电力、森工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
黄山
四大支柱产业:新型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
滁州
家电、汽车、机械、建材、纺织服装
阜阳
六个工业支柱: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医药、煤电、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
六安
钢铁、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力、医药化工等
宿州
纺织服装工业、医药化学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建材工业
巢湖
重化工业、  建材及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供应、特种电缆
亳州
现代中药、白酒饮料、煤电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金刚石产业集群
池州
非金属材料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能源产业、轻纺工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家用和配套型机械产品制造业、基础化工产业、
江西
汽车航空及精密制造产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产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
南昌
汽车、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半导体发光材料、空调、数字家电、软件业等
景德镇
机械家电产业、航空汽车产业、化工医药产业、新型陶瓷产业、特色食品产业等
萍乡
水泥、陶瓷产业
九江
六大产业集群:石油和化学工业、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等
鹰潭
冶炼、加工、贸易、科研为一体的铜产业基地,以铜兴市、以铜富市、以铜强市
新余
钢铁工业为龙头,金属制品、能源、纺织、机械电子、建材为支柱的优势产业集群;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
上饶
机械工业、建材工业、食品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纺织服装工业、医药化工行业;“十一五”期末,力争把上饶建成全国最大的光学元件、光学镜头生产出口基地和重要的轴承出口基地
赣州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食品、现代轻纺、机电制造、新型建材、制药业(中药)
吉安
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医药化工、食品、电力、建材、冶金机械
宜春
医药、建材、机电、食品、能源、化工、纺织
抚州
医药、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化工建材

资料来源:由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整理而来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定位建议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金安区,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是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承接示范区。通过对泛长三角区域主导产业的对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要有明确的定位,要围绕着地方产业发展基础和已经形成的特色,特别要重点发展产业链较长、易于形成产业集群、易于形成地方竞争优势的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
合肥市要进一步承接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工程机械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家电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在做好现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要重点培育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有优势有特色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
芜湖要以汽车制造为龙头的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制造业、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为主,在此基础上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船舶(含游艇)制造业。
马鞍山要以优质钢材发展为基础,继续延长延压加工链,加强对耗钢量较大产业的承接,加快机械设备及金属制品业、新型材料产业发展。
铜都铜陵市要集中精力将铜及其深加工,铜为原料的产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围绕铜及铜合金的延伸,建设一批高精度铜材加工项目,切实实施铜产业千亿元工程。
安庆要围绕安庆石化做深作透文章,协调好地方与企业的关系,按照产业链延伸原则,以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石化及其延伸产业集群;围绕华茂集团和利用安庆棉花种植优势发展纺织服装制造业产业集群;以环新集团、美祥轴瓦、金光机械为主发展一批汽车零部件产业;大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业、现代医药业。
池州市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和科学发展要求,应该在旅游业发展上做活文章,大力培育机械仪表产业,承接大中型项目转移,要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和无污染项目发展和承接,不得应承接产业转移而破坏美好环境;重点培育和承接森林旅游业、森林食品产业,不宜过度发展传统产业非金属矿物深加工及应用。
巢湖市要进一步承接电工器材产业、建材产业、化工产业,结合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下一步着重发展承接食品加工制造业、船舶制造产业。
滁州要重点承接电子信息、现代家电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等产业,形成集群化发展,围绕盐化一体化向下游延伸,做长产业链,承接以盐化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和相关制造业;围绕着凤阳硅(玻璃)原料,向下游延伸,承接相应的高端硅(玻璃)原料的加工品,提高附加价值,提高资源利用率。
宣城市旅游资源丰富,要按照生态化要求发展一些对环境影响不大的新兴产业。根据现有产业基础,承接汽车零部件产业、机械产业是发展趋势,而重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业的承接。
舒城适宜于承接农副产品加工、轻纺服装、旅游业和机械电子产品配套加工业;金安区要在轴承、齿轮、电机产业上多作文章,加大承接力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要利用优质大麻生产基地承接麻纺织业,形成麻纺产业的逐步集群化发展;要借助于农业基础好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参考文献
[1] 陈建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926
[2] 高汝熹,吴晓隽.上海大都市圈结构与功能体系研究[M].三联书店.2007.3p107
[3] 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
[4] 唐立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产业结构比较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95056
[5] 朱国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策略管理与创新[M].人民出版社.200712
[6] 殷君伯,刘志迎. 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与合作研究报告[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2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研究,编号:AHSKF07-08D53
[1]刘志迎,1964年生,安徽霍山人,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产业经济学等。
[2] 李慧,1985年生,山东泰安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