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希恕经方治疗皮肤病

 天青青水蓝蓝我 2017-04-21

       今天专门说说皮肤病,经方没有说是专门治疗急性传染病的、治疗疫病的,那就提到伤寒论就不会治皮肤病了。皮肤病一般说是慢性病了,急性皮肤病也有,但是,这个是外科的皮肤,《伤寒论》里边提传染病的不可能是皮肤病了。说有,有在哪儿?在《金匮要略》有这么一篇,涉及到皮肤病的“疮疡、疮痈”,涉及到治疗皮肤病,不过这里头啊你打开看看,内容没多少。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的多是后世方,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方子多,大家都有这么个概念吧。实际上皮肤病它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毫无例外地呈现六经证,刚才大伙都讲了,根据六经来辨的。急性传染性病,冠心病也好、感冒也好、肝炎也好、肺炎也好,那是根据六经辨的,皮肤病也不例外,因为什么?它出现的症状毫不例外表现为六经证,一般人,不是在表就是在里,不是在里的就是在半表半里,不是阴证就是阳证。是六经症状,这六经统百病,皮肤病也是六经症状、六类症状。所以经方治疗皮肤病吧,也必须是用六经辨证,而具体治疗也是落实在方证上。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最常见的,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这个汤证在《伤寒论》是23条,理解这个方子,就对我们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就是经方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呢,它的理论在哪儿呢?从这一条就能看出来。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了,它是从症状反应上来治病的,辩证的。这条怎么说呢,“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不是这样的。《伤寒论》怎么写成的啊,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这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三国战雄,在汉代时候还有的,可惜啊没有传下来,张仲景见了。谁,以后再也没见着,谁见到呢?以后就是说,从见解上见到的。他写成了《伤寒论》以后,论广以后,经过《汤液经法》,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这个书啊应该是《论广汤液经》,这个《论广汤液经》也没了,由于战火。后来谁啊,王叔和见到了,只有由王叔和见到并整理了,整理了以后,他起了个名字叫《伤寒论》。后来又发现一部分没有整进去的内容了,又整了整,叫做《金匮要略方论》,也叫《金匮要略》。所以这样呢我们看到了《伤寒论》或者叫《伤寒杂病论》,实际,张仲景,现在说这个《伤寒论》啊不是叫《伤寒论》,叫《论广汤液经》。所以这本书啊,《伤寒论》这本书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景一出道就一下写成的,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这个条文经过杨绍伊的考证啊,可能就是说《伊尹汤液经》也叫《汤液经法》,原先是这么写的“太阳病,得之{MOD}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者,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原先条文可能是这样,张仲景论广的时候做补充了加工了,整理加了,在这个“一日二三度发”加上注解,这个是什么?它就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缓了要好了;“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能发汗,不可吐下,这是注解,还有这个体会注解一下,让后世们注意,所以这个他注解的增加这么些内容,所以在这一条里增加了这些内容,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讲一讲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实际上就是说,从这个症状上辨证,就是说经方啊,得了病之后出现了些症状反映,反应出来的症状来辨六经、辨方证。所以他根据这些症状才辨出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来,但是有些道理是后人慢慢、慢慢,到了张仲景的时候,从这个症状上说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为什么呢?注解了,有个体会“我”写上了,这是前人的经验。为什么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这疟疾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后人总结的增加的,增加了这个些内容。所以这是后人论广增加的部分内容。


       再一个体会,为什么说如疟状?如疟状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治疟疾不是用小柴胡治疗的吗?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啊?这里头有他的道理。“得之八九日”一般伤寒,太阳病一天就好了,这一拖,拖了八九日了还没好,这还在表吗?一般是不在表。但是出现了如疟状,这已经说,好像不在表了。但是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这是说什么呢?这是告诉你不在少阳。虽然如疟,症状如疟,寒热往来的属于疟疾啊,但是他不呕,不呕什么呀,它没有在少阳。清便欲自可,告诉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阳明。所以他就排除了在里,在半表半里这种可能。虽然得病八九日,已经出现寒热往来,但是却不是在少阳,不是小柴胡汤证,仍是什么?太阳病。那原先是太阳病啊,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啊?不是。因为他发热恶寒,根据太阳病提纲,这是符合的。热多寒少说什么?这是个阳证。因为有些病啊,咱们看《伤寒论》啊,有些是发汗,大汗出,汗出淋漓,这个漏汗出,也就大汗出了。因为出汗伤津液,虽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阴病,津液伤得厉害,这个少阴病在表啊,但是只恶寒没有发热,是阴证了。这个是发热,热多寒少,说明也不是少阴,所以还是在太阳,太阳病是个阳热证,不在少阴,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那在哪,还是在太阳。他这一个条文,理解这个条文,等于把这个《伤寒论》的三阳,少阳、阳明、太阳这三个病都给鉴别了,再一个就是少阴,少阴表证,他讲的是涉及到三经的内容。所以这个病啊,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所以又不是麻黄汤证,又不是桂枝汤证,还在太阳,是什么?桂枝麻黄各半汤。他主要特点是什么?热多寒少,寒热往来,这个原因是什么?身上痒。这个痒的原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这里头没有说,实际暗藏着什么,身必痒,这个一出汗他就好了,那是什么?一个是表邪,还一个是什么?夹湿。为什么会夹湿啊?所以人体一虚了以后,一出汗,人体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湿留到身体里了。所以这种症状,你看看大青龙汤证就知道了。39条:“身不痛,但重。”也是湿在表的一个表现,一个特征。


       所以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它这个病因病机呀,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发汗,这个痒就是湿在表,所以这个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所以就在《伤寒论》总结这么一个经验。

       

       病例:痒因湿在表

        1,王某,女,13岁,20033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5克,麻黄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从这一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看一看吧,这个小女孩,十三岁,她身痒一周多,自服息斯敏,痒不见轻,白天痒的很轻,到晚上就厉害了。用手挠一挠,就起那种小丘疹,白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显。她自已感到脸上发热,没有汗出,口中和,别的没什么痛苦了,小孩叙述症状不会太清楚。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这个病属于什么?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肌肤。这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应该严格的说,从方证来说是什么?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药物是什么?就是桂枝3克,麻黄3克,白芍3克(小孩量),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加上了赤小豆和白蒺藜。这叫方证对应吧,这叫桂枝麻黄各半加赤小豆蒺藜汤方证。这个是03年治好的一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的这么一个方证。这个吃了以后,身上见微汗的,出了一点汗以后,不是发汗,所以就不痒了,以后再也不发作。


桂枝加荆防汤方(胡老常用方)


     桂枝加荆防汤。桂枝加荆防汤怎么来的呢?实际就是根据桂枝麻黄各半汤来的,它的道理跟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机理,它的组方、方证是依照这个。不过这个胡老经常用的,小发其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发大汗,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大。当然要根据临床的症状,那就看了。

       

       病例:姜某,女,50岁,081011日: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防苡仁败酱槐花汤:桂枝10,白芍10,生姜12,大枣4枚,荆芥10,防风10,炙甘草6,白蒺藜15,生苡仁30,败酱散30,炒槐花10

       

       因为这个临床举的这个病例吧,合并了里症,所以这个又加了入里的方子。这个女的是50岁,是空军医院的一个员工08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明显,还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脉浮细。所以这个有微汗出,是桂枝汤证,不是完全麻黄汤证,有口干是有里了,阳明里,苔薄白,脉浮细,这个病是什么?是太阳阳明合病。刚才有好多人讲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以这个刚才讲的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治疗皮肤痒,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这个合并了阳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阳明热了,里阳明就是有合并治里阳明热的方子,他用的什么?用的白蒺藜、生薏仁、败酱草、炒槐花这些清解里热的。解太阳之表,用白蒺藜、败酱草、炒槐花和生薏仁解阳明里热,所以他治疗皮肤病是根据六经辨证,而不是单纯表证了,它是由太阳阳明合病,所以这样合起来治疗这样那样的皮肤病,这是湿疹。所以这样呢是方证对应。


二、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


       第二个介绍就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方证。它的条文就是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能理解为治疗皮肤病吗?它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关于身发黄,这个《伤寒论》讲的系在太阴,大伙都知道跟太阴有关系,还有跟阳明有关系,如果湿胜那就要发黄,如果热胜就是阳明里实热证,那就不发黄了。所以这个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就是湿胜。所以湿胜有表,所以这种情况下,这是个表、湿、热在表,同时也有阳明里证,所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这个方子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的方子。


       它的组成大伙都熟悉,有连翘,连翘根,咱们临床用这个连翘根,这个大概都找不到,清热的,清阳明里的。杏仁是解表的,赤小豆是理湿的。主要是梓白皮,梓白皮啊,关于这个药,相信大伙不太清楚。实际上你到山东孔府的孟庙里头,这东墙上有一棵树,写着叫梓树,又叫白树。所以这个梓白皮到底是梓树还是什么呢?这个还不太清楚。实际咱们现在临床啊大部分都用桑白皮来代替。刚才咱们几个讲的用桑白皮,实际它是清热利湿的这么个作用。有的用白藓皮,白藓皮比较有强壮作用,所以这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从这个方子来看,也是一个湿与热的合发,湿代表阳,所以这个发黄和阳它是一个道理,经方来看它是一个道理,都是因为湿,湿在表。所以中医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的根据是什么,就是根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这个方证,治疗皮肤发黄悟出来的。

       

       病例:尹某,男性,40岁,病历号192297196634日初诊。近2个月右上腹疼痛,经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自昨日起发热恶寒、身目发黄、身痒、口黏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邪里湿,郁而化热,治以解表化湿,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10克,杏仁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热退,痒已,但黄疸不退,且逐渐加重,后确诊有胰头癌,不及2个月病逝。

       

       像这一个病人,40岁,这个病啊是两个月有右上腹疼痛,经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昨天起发热恶寒,身目全身都发黄,身痒,口粘不思饮,小便黄少,苔白腻,脉浮弦,从这个症状辨证是什么?属于外邪里湿,郁而发热,治疗需解表发热。它的方证是什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翘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所以这个没有梓白皮就用桑白皮了,胡老也是这么用的)炙甘草6克、大枣10枚、生姜6克、杏仁10克,结果吃了3付,这个病人热退,阳证没了,但黄疸不退,后来逐渐加重,后来查了是胰头癌,黄疸没去,痒是去了,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有止痒的作用。就是根据发黄,湿郁在表,这个通过发表利湿治疗太阳和阳明,平阳明里热,表里双解。但用黄疸没去,这个湿热还是厉害的,这是一个胰头癌,最后病人死于胰头癌了。就是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它治疗皮肤病的机理是湿郁,临床桂枝麻黄各半汤道理是一类的,都是湿在皮肤。

       

 三、当归四逆汤方证


       临床还用的治疗皮肤病的方子是什么?当归四逆汤方证。这个方子也可以治疗皮肤病,治疗皮肤病什么病呢?根据什么,《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这个手足厥寒,脉细,也是简单,这么简单?,时间长了就会体会。手足厥寒在《伤寒论》查查去,有条文用“厥寒”这几个字吗?没有,都是用四逆,厥逆。就这一条用了“厥寒”。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它的方子特征是什么呢?血虚血少,出现这么个症状,又厥又寒,所以这个厥呀,就是血液不通,血虚血液不到造成寒冷,这个凉,冰凉。血少呢,血液不通造成了干燥、寒冷,寒的厉害,所以用厥寒这个词,用这个当归四逆汤,出现厥寒的这么一个特点。再一个就是血虚血瘀容易生疮,为什么?人体得病都得抵抗力差,手足厥冷厥寒,血液到不了,抵抗力就差。


       这个病人是胡老治疗的一个病人,是1965年治的,


       病例:郝某,女性,30岁,华北无线电厂工人,初诊日期1965126日。四肢关节疼10余年,遇冷即发,近三四年来发作较频,常有头晕、四肢逆冷,天气刚冷手足即出现冻疮,口中和不思饮,苔白润,舌质暗红,脉沉细。此属外寒内饮,寒凝血滞之证,治以调荣和卫,温通气血,与当归四逆汤:当归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5枚。


       结果:上药服三剂,四肢觉温,继服20余剂四肢冷及关节疼、疮消除。


四、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  桂枝加黄芪汤方证


       第四个讲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和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两在一块讲,这两相近。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8条:“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这是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的原文。


       桂枝加黄芪汤是29“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己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润,润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宽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这是原文条文,这个条文说明什么?它是治疗黄汗,但是黄汗与皮肤病有关系吗?刚才我已经按条文讲了,发黄这个也是,而且有表虚了,这个表虚就更厉害了,用黄芪了。这个注意什么?“久久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所以这种黄汗,往往伴随这个一些疮疡、湿疹都可以见到。所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证这个咱没见识着,这个拿胡老的一个病例,他说他一生也就见这么一例。大家看一看。

       

       病例1、李某,女,30岁,北京市工人。因长期低热来门诊治疗,屡经西医检查未见任何器质性病变,经服中药亦未效。症见口渴、汗出黄黏、恶风、虚极无力、下肢浮肿、自感身重,舌苔薄白,脉沉细。查黄疸指数正常,身体皮肤无黄染。此为黄汗表虚津伤甚证,拟以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生黄芪15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米醋30克。


       结果:上药服六剂,诸症尽除。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黄汗,这个黄汗什么?有汗出有津液伤,伤的厉害,所以这种情况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有黄芪,白芍,桂枝,米醋(就是苦酒)。


       这个方子,用黄芪固表来止汗、调和营卫,桂枝汤,生姜大枣都去了,因为汗出厉害,只是用黄芪来利湿固表,不用生姜发汗,为什么,因为伤汗,汗出太多了,伤津液太厉害了,所以不但不用生姜发汗,还用黄酒、米醋酸敛一下,敛汗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病人吃了6付药,病就好了。胡老在他的笔记里头,病例没写几个,这一个他是特地写的。这个是我整理他的笔记,在83年登在北京中医协会一个中医杂志上,当时胡老看到这篇文章。

       

       2个是桂枝加黄芪汤方证,这个病人也挺特殊。

       

       病例2、韩某,女,41岁,哈尔滨人,以“肝硬化”来门诊求治。其爱人是西医,检查详尽,诊断肝硬化已确切无疑。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皆无异常,皮肤、巩膜皆无黄染。其人面色黧黑,肝脾肿大,常有胸胁串痛,曾经多年服中西药不效,而特来京求治。初数与疏肝和血药不效。后见其内衣领黄染,细问乃知其患病以来即不断汗出恶风,内衣每日更换,每日黄染,伴见腰髋痛重,行动困难,必有人扶持,舌苔白腻,脉沉细。经复诊确认为黄汗,证属表虚湿盛,为桂枝加黄芪汤证,与该方以益气固表、利湿祛黄为治: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黄芪10克。嘱其温服之,并饮热稀粥,盖被取微汗。

       

       结果:上药服三剂,汗出身疼减,服六剂汗止,能自己走路。继依证治肝,逐渐恢复健康,返回原籍。2年后特来告之仍如常人。


            本例是肝硬化并见黄汗之证,黄汗不去,则肝病长期治疗不效,当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则肝病很快好转。提示了仲景学说的“先表后里”治则的正确性、重要性。又此案是黄汗的正证、正治,对其变证、变治也当熟悉。还值得注意的是,本案虽是肝病、黄汗并见,但黄疸指数、胆红素等皆无异常,黄汗之黄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胡老就想到了这一条,黄汗,所以就不按肝硬变治疗了,就是按照黄汗治疗,他一看是桂枝加黄芪汤,有汗出恶风得厉害,桂枝汤调和营卫不行,再加黄芪,加黄芪,一个是固表,一个是利湿退黄,所以黄芪有利湿退黄的特长,这个药就是,桂枝汤的基础,普通的方,加黄芪,胡老用的挺多,最多用10克。服药的时候温服,而且有啜稀粥,吃了药以后接着喝一碗稀粥,加被,见微汗,这样调和营卫,微汗出,刚才前面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样,让他微微出汗,这样达到驱邪的目的、祛黄的目的。这样他服了三剂,汗出,身痛减,服六剂呢汗就止住了,能自己走路了,继续医治,黄汗没了再治肝炎,治肝,根据证、病,重新辨证吗,治疗肝硬变,慢慢、慢慢好了。两年以后,来了人告诉我,这个病也好转了。


       这个病人,体会是什么?肝硬变并发黄汗,黄汗不去,肝病长期治疗无效,把黄汗治愈后,再治肝病,肝病也就好转,所以提示什么?提示先表后里的治则,他的证的重要性。桂枝加黄芪汤,这是一个黄汗的证,用这个桂枝加黄芪汤治疗他的正证,还有其他的变证,变治。刚才黄芪芍药桂枝汤这是变证,所以中医治病啊遵循有什么证用什么方,它是这么一个原则。这里没提到疮疡,实际上有疮疡的时候,有一些湿疹啊,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应该用这个方子。

       

 五、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  薏苡附子散方证


    第五个,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证,还有薏苡附子散方证,这个也是出在《金匮要略》里头,这两个方子合在一块讲。因为这两个方子就差一味药,“薏苡附子散”出在什么?出在“胸痹”,是治疗心痛短气的,它条文很简单,“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治疗什么呢,治疗冠心病,胸痹,中医说有湿,有寒湿,又有寒又有湿,这个是什么?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冠心病胸闷、短气,胸痹,缓急就是说一会急一会厉害的,属于阳明太阴合病的,用这个方子治疗,“薏苡附子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在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这个方子是什么,是上热下寒,经方辨证它是什么,上热下寒属于什么?阳明太阴合病,所以这是治疗阳明太阴的,有皮肤病,有些病,湿疹、肠痈、疮疡,出现上热下寒的时候,就用薏苡附子败酱散。疮疡多见于阳明太阴合病,并不是说单纯的阳明病,阳明病也能见,但是比较多见的,咱们上午有些同志讲的,大部分是阳明太阴合病,所以治疗肠痈也用,治疗皮肤病也用。

       

       病例:1972年胡老在商丘曾治一女孩,手掌肿痒流黄水,即所谓鹅掌风的剧证,久治不愈,思与本方,因当时无败酱,即以生苡仁30克,附子6克为方与之,一剂知,连服六剂即复常,为效之速,实出意料。       

       

       这个小女孩,流黄水好长时间了,没钱治,用西药效果也不好,就去找胡老师,胡老师一看说这是鹅掌风了。手上满手都是,鹅掌风,治疗好长时间也不好,当时想到也没钱,就开点简单的药,当地药房没有败酱草,用什么?就用生薏苡仁30克、附子6克,吃了一付药,就恢复了,明显见效,吃了六付以后完全好了。回来讲的这么一个典型病例。这说明什么?病在皮肤,表现的什么,阳明太阴合病。用这个治疗阳明太阴的方、药,薏苡、附子这两味药,所以方药对症他就见效了,不在多少。

       

       再一个就是“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病例:董某,男性,10岁。头面及四肢发黄水疮,瘙痒而流黄水,此起彼伏,已2个月不愈,曾用西药青霉素等消炎治疗无效。饮食如常而大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此属内有瘀热,郁久成痈毒而发于外,为薏苡附子败酱散的适应证,与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生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山栀10克,连翘18克,银花18克,甘草6克。


              结果:上药服二剂,流黄水减,服六剂,黄水疮消失。

       

       

       这个也挺多。也是胡老的一个病例,也是个小男孩,现在见很少了,这是六几年在延庆,北京市的一个乡镇,黄水疮,皮肤病。生活条件不好的经常出黄水疮,实际是湿疹流黄水,严重的流黄水,痒,痒的厉害,2个月,用这个庆大霉素,当时就是庆大霉素,打针呀消炎药,都不见效。这个病{MOD}便干燥,苔白厚脉细数,这个辨证什么?属于有内热,有内热久郁成痈毒,发于外,所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来治疗。主要是薏苡仁30克,制附片3克、败酱草30克,还加了连翘、银花、甘草,用附子很少,胡老意思是什么?这个附子是什么?振兴沉衰作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什么?加强人体的机能作用,无阳阴无以化,就是说加强人体的功能,你看附子,所以他就用附子振奋人体的机能,实际啊我们辩证是阳明太阴合病,以阳明上热为主,太阴有湿嘛,去湿必需用温药,“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治疗水饮当用温药和之,有了湿以后一定要用温药。这个病根据辨证来说,还是个阳明太阴合病,虽然这个病在皮肤,但是辨证六经来说病在里,有上热下寒,阳明太阴合病。这个病人治疗也挺快,两付,黄水就少了了,服了六付黄水疮就就消失了。


(本文摘自2009年12月12日胡希恕弟子冯世伦在经方治疗皮肤病学会上的讲座文字整理稿,关于经方剂量问题,可参考:古代一两到底等于多少克?



找不到好中医?不如自己学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