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听语音 汉朝郡国并行制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 韩信、 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与此同时, 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 “同姓王 ”,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 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 太傅和 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 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西楚郡国并行制《 后汉书·百官志》:汉初立诸王,因 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故学者认为,汉朝郡国并行制是 西楚郡国并行制的翻版,或者汉朝郡国并行制承袭了西楚。 发展听语音 西汉(前202年~8年)两百年间的疆域和政区变化很大,初期的版图小于秦代,北方的河套地区为匈奴所占有,南方 五岭以南为 赵佗所割据(见 南越),东南(今福建、浙南)地区和西南(今贵州、云南、川西南)地区也脱离了中央政权的管辖。全境只有四十余郡,其中大部分郡属汉高祖 刘邦所建立的诸侯王国所有,汉初诸侯王国地位远在汉郡之上。 景帝三年(前154)平定 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国支郡逐渐被削,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格,与郡同为一级行政区划。汉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遂行郡(国)县两级制,与秦代的 郡县制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文景两代相继执行的“ 以亲制疏”和“ 众建诸侯”之策,使王国数目增多,领域缩小;景帝悉收王国支郡以属中央,又使汉郡数目激增,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共有王国二十五(西汉一 代王国最高数),汉郡四十三。但是版图仍与汉初一样,并未扩大。汉武帝以后分全国为司隶部一,刺史部十三,共十四个监察区,上述一百零三郡国即依地域分属这十四部。 意义作用听语音 削藩弱国的意义汉高祖 刘邦建汉之初, 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 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 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 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 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 晁错“ 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 吴王刘濞为首的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 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 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 中央集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