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学歌曲作法

 刘沟村图书馆 2017-04-21

跟着广播学唱歌,是我提升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欣赏水平决定了创作水平,欣赏时对细节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创作时对细节的处理能力,歌曲听多了,自然有助于培养乐感和提高创作水平。那时候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州人民广播电台都有《每周一歌》节目,这档节目在一周内将同一首歌曲重播近30遍,收听《每周一歌》节目是我学唱歌曲的最好途径。收听的时候我会特别留意歌手在演唱过程中的各种技巧,像“倚音”“波音”“呼吸”“顿挫”等。学唱歌曲为我打下了很好的音乐基础,使我在歌曲创作时有能力对歌曲进行细致的处理。

从1977年我写出第一首歌曲到1981年,这四年期间,我只是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信箱》栏目了解到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如大调式以DO为主音,它的音阶排列是DO、RE、MI、FA、SOL、LA、SI、DO;小调式以LA为主音,它的音阶排列是LA、SI、DO、RE、MI、FA、SOL、LA,大调式通常结束在DO上,小调式通常结束在LA上。在这些简单的乐理知识的帮助下,我完成了《强者之歌》、《不敢从这里走过》、《扑进大自然的怀抱》等歌曲的创作。

在1981年到1983年这三年间,我一直坚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等师范学校四年制音乐课本讲座》栏目。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有了相当扎实的乐理基本功。

1977年到1985年,我已经创作了相当数量的歌曲,但心里总觉得没把握,很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作曲理论。有一天,我从广播里听到了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招生的消息,当时我既兴奋又很犹豫,兴奋的是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作曲课程;犹豫的是那时候我没有工作,每学年195元的学费对我来说相当昂贵。我先把这个想法跟平常关照我的三嫂说,她说:“这是个好事啊!我帮你跟爸爸说,如果有困难的话,我来帮你。”父亲知道后也很支持我读函授大学。就这样在家里人的支持下,在1985年我考入了中国函授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开始了函授大学的学习。

学校给我寄来了许多录音磁带,但磁带里只有谱例,并没有老师讲课的录音。老师讲课都写在书本里,我眼睛看不见书本,只好请三哥帮忙,把书本读一遍,录在磁带里,这样我就能对照着磁带里的谱例进行学习了。

光靠听书本的录音,要读懂理论作曲系的课程并不容易,我必须从字里行间读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我多数都是在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这段时间来读函授课程,因为在夜深人静时,精神比较容易集中。像《作曲技法》、《曲式学》这些课程,我对照着谱例录音带比较容易读得懂,但《和声学》这门课程读起来却十分困难。四个声部的和声必须眼睛看着五线谱在钢琴上弹奏,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我眼睛看不见五线谱,家里也没有钢琴,“四部和声”的录音谱例,我从录音机里很难听清楚,在眼睛看不见五线谱的情况下,仅凭着文字介绍,很难读懂《和声学》。我必须努力地集中精神,稍微有一点走神,就会听不懂。如此精神高度集中听读《和声学》,还不到两个小时,就会感到脑子眩晕,房子在旋转。有时候,我把头趴在桌面上,犹豫许久才鼓足勇气把录音机打开,因为一打开录音机读《和声学》,便觉头疼。我在读函授大学期间只读懂了《和声学》的前几章,整本《和声学》教材是我后来在长春大学读书时,在孟宪君教授特殊方法的指导下读懂的。

我在读函授大学期间读懂了《作曲技法》这门课程,无论从内容的深度还是广度上来看,我对其掌握程度,都远远地超过了后来在长春大学所学到的。通过函授大学的学习,使我对自己创作的歌曲从不知道怎么修改到会修改,从担心不符合作曲法的规则到突破作曲法的条条框框,自由地进行创作。我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此文是陈君恩所著的纪实文学《将苦难转化成祝福》中第一章的片段,该书在当当网上有售,每本16元。

请点击转发这篇文章,给残疾人信心与希望。

在虾米音乐搜索陈君恩,即可听到他创作的十首歌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