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朋友查理.芒格——学习,从做朋友开始

 昵称28056923 2017-04-21

我本人是个传记爱好者。我认为当你试图让人们学到有用的伟大概念时,最好是将这些概念和提出它们的伟人的生活与个性联系起来。我想你要是能够和亚当.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经济学肯定可以学的更好。和“已逝的伟人”交朋友,这听起来很好玩,但如果你确实在生活中与那些有杰出思想的已逝的伟人成为朋友,那么我认为你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查理.芒格

幸运的是,我的朋友查理,尽管已经93岁高龄,但还在世,倒是不用如他所说要与“已逝的伟人”交朋友了。

说起查理,就不得不说我的另一位好朋友,你们会更熟悉,就是沃伦.巴菲特。他们是一对有趣的伙伴,我很喜欢他们。像大多数人一样,我是先认识了巴菲特,才认识了站在他身后的男人——查理。

巴菲特这样评价查理:

比我更聪明,更有智慧,且从不炫耀比我高明,这样,我就能够因为许多源自他的想法和建议的成就而得到世人赞扬。在我犯下损失惨重的错误时,他既不会事后诸葛亮,也不会生你的气。他慷慨大方,投入自己的钱并努力为我工作而不计报酬。在漫漫长路上结伴同游时,他不断给我带来快乐。

我为巴菲特骄傲,有这样好的伙伴,我也为自己自豪,有这样好的朋友。回想自己身边的亲人,在他们犯下错误时,我们最常说的话是不是“你看,我说什么来着,叫你......你偏不听”,这还是好的,更多的时候是激烈地责备,“你怎么这么笨,有没有脑子啊”。仅就这一点,我就要好好向我的朋友查理学习,在我们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犯下错误时,第一时间提醒自己不要幸灾乐祸,不要谩骂与责备,多想想怎么解决问题,一起把问题解决了。

当然,在这段话中也能看到巴菲特的“自嘲”,他从内心里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虽然在世人看来,他确实了不起。作为股神,他并没有把自己放到高高在上的神位上,仍然把自己当做一名普通的“人”。

查理这样回应巴菲特的评价:

我想那些认为我是沃伦的伟大启蒙者的想法里有好些神话的成分。他不需要什么启蒙。坦白说,我觉得我有点名不副实。......如果世上未曾有过查理.芒格这个人,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像现在这么漂亮。......绝大多数人到古稀之年便停滞不前了,但沃伦依然在进步。

这是查理的自谦,也是对巴菲特那番话的反驳。他很谦逊地认为,自己并没有对巴菲特的改变起到什么作用,有他没他,巴菲特都会同样伟大。并盛赞了巴菲特的“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也是我,一名终生学习者,需要学习的。

1924年1月日,查理出生在美国中部的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对,也是巴菲特的家乡),爷爷是联邦法官,父亲是律师。他还有两位妹妹。从小就很聪明,也很特别,喜欢阅读各种图书,特别是传记,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年鉴》。查理在上学时就用获得的知识来质疑老师和同学们的世俗智慧。

富兰克林对查理的影响特别大,他们是同一类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我现在读的《穷查理宝典》就来自《穷理查年鉴》的启发。

查理的父母鼓励孩子阅读,节日时会送孩子们几本书当礼物,查理通常能很快就读完,比如当天晚上。

在查理家不远的地方,是他家的世交,戴维斯家,戴维斯是一名医生,是查理父亲的好友,也是查理家的家庭医生。查理经常去他家翻阅各种医学期刊,对医学充满好奇和兴趣。

像其它小孩一样,查理小时候也养过宠物,养的是仓鼠,最多达35只,弄得他家地下室臭气熏天。他还会和其它孩子交易,换各种各样的仓鼠,当时就显示出敏锐的谈判能力。

说起查理和巴菲特的家乡,奥马哈,20世纪20年代,那是一个不同种族和宗教的人们居住在一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小地方。

有意思的是,查理曾在巴菲特父子商店工作,这个商店的主人就是沃伦.巴菲特的爷爷。当查理走后几年,巴菲特也来到他爷爷手下工作。查理和巴菲特虽然当时还未认识,但已经在同一家店工作过了。据说,这个商店里的活很不轻松,给他俩留下深刻印象,受益终身。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奥马哈同样有巨大影响。当时的贫苦大众给查理留下深刻印象,生活不易。好在查理家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也有远房亲戚深受大萧条之害。比如,查理的爷爷出手救下了查理叔叔开的一个小银行,送女婿去上制药学校,并帮助买下一家快要倒闭的药店。查理一方面见识到爷爷的慷慨仗义和精明的商业头脑,也学到一个道理:

只要相互支持,芒格家族就能度过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经济崩溃。

在中国,家庭越来越小,家族的观念也越来越淡薄,很难说到底好不好。毕竟,人是社会动物,是社会关系的集合,而最紧密,最割舍不掉的就是家族,有血缘和姻亲作为纽带,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1941年,查理从中央高中毕业,离开奥马哈,前往密歇根大学就读数学专业,培养数学逻辑和推理。后修物理学,为其魅力和广阔的研究范围而着迷,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爱因斯坦式的物理学家研究未知事物的过程,查理后来热衷于用物理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1943年,查理应征入伍,加入美国陆军空军兵团,派往新墨西哥大学阿尔布开克校区,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后到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加州理工学院,读热力学和气象学,完成学业后分配到阿拉斯加州诺姆市的永久军事基地。

1946年,服役期间,查理与南希.哈金斯结婚。南希是查理妹妹在斯克里普斯学院的好朋友。

退役后,借助查理家世交哈佛法学院前院长的说清,查理进入哈佛法学院学习法律。所以作为一名普通人,没爹可拼的时候,一定要为成为一名可以让孩子拼爹的爹而奋斗。

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孩子才会走得更远。

1948年,查理以12名优秀毕业生之一毕业,为去更大的城市发展,放弃了父亲的律所,前往南加州。

1949年,通过加州律师执业考试,供职于赖特&加雷特律师事务所。

1953年,查理离婚。不久,儿子泰迪患白血病。

再牛的人,也并不能保证婚姻美满,生活幸福,人生中也会遇到很多坎坷,挫折,甚至致命的打击。所以,作为普通人,自己遇到了那么一点小小的挫折,真的算不了什么,这些就是我们变牛的小小挑战,打败一个小怪兽,自己就会变强一点。

1956年,查理在好友罗伊.托尔斯的牵线搭桥下,与南希.巴里.博思韦克结婚。此时,男方两个女儿,女方两个儿子。后来,他们又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儿女。总共八个儿女。

好朋友太重要了,罗伊不仅是查理的好友,更是律所同事,未来他们还一起创办了自己的律所。查理孩子好多,说明他们都非常喜爱孩子,有点难以想象那个家庭场景。

孩子多了就得多赚钱啊,而律师本身的收入又是很难短时间大涨的。所以查理进行了律师之外的投资。

他开始投资股市,获得企业股权的同时开展律师业务,实现双赢:查理获得了宝贵的经商知识,而他的客户则享受到了一位精通领域不仅限于法律的律师的先见之明。

1961年,查理涉足房地产。修建分户式产权公寓,投资大获成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他的商业嗅觉。到1964年收手时,已经赚到140万美元收益。

聪明的人不缺赚钱的机会。站在当下的中国,机会要远比其它国家为多,自己赚不到钱,真的只能怪自己。努力提升自己吧。

1962年,他与几个合伙人成立律师事务所,命名芒格、托尔斯&希尔斯,后来律所名字一直在改,但“芒格”一直都在,而且就是名字的头。

1959年,查理父亲去世,查理回奥马哈料理后事。为了欢迎查理回家,前面提到过的戴维斯医生的子女们安排了一个晚宴,在这个宴会上,还有一个小伙子,就是巴菲特。这是他们俩的第一次相会。

查理认识巴菲特的家人,因为曾在巴菲特父子商店工作过,而巴菲特也听说过查理,因为戴维斯医生曾告诉巴菲特他和查理很像。

这次宴会上,他俩是惺惺相惜,相谈甚欢,想象中应该是基情四射。他们的谈话并不局限于投资,而是无所不谈。

在这次谈话中,巴菲特劝说查理,把律师当作一种爱好是可以的,但赚钱太慢,所以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第一时间放弃律师生涯。

这次以后,他们一直保持联系,因为双方都确信,两个人以后注定要一起做生意。

这让我想起笑来老师说的朋友:

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与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儿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想不想在他身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并和他做成至少一件事,想,那就是朋友,不想,那就算不得朋友。只要你想,总有那么一天,可以做成一件事,甚至是一件大事。比如007不写就出局行动,比如每天阅读每周总结的读书活动,现在虽小,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再后来,他们生意上有很多往来。巴菲特投资或收购企业时,会请芒格律所当法律顾问,享受全国顶尖律师事务所服务,芒格律所因为巴菲特的声誉带来更多的高端客户,可以说,互利互惠。这时属于他们的共赢局面。

在经营律所期间以及之后离开律所,查理个人的生活原则对律所有着极大影响,他一直提醒:

别只看到钱,要选择那些你愿意与他交朋友的客户。

这里再次出现“朋友”二字。可见,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是找“朋友”,哪怕是做生意,也是如此。那对于我们专注个人成长的人来说,更是如此了。你交往的应该是你愿意与他交朋友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查理和巴菲特继续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想法和投资理念,慢慢地他们各自的投资产生了交集,有时候会投资同一家公司,比如蓝筹印花公司,巴菲特是第一大股东,而查理是第二大股东。他们最终的结合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O(∩_∩)O

最后是芒格的一段话:

合伙人最好能够独立工作。你可以当一名指挥型合伙人、服从型合伙人或者一名总是平等协作的合伙人。我三种都当过。人们无法相信我突然让自己变成了沃伦的一名服从型合伙人,但有些人很好,你成为他的服从型合伙人也挺好的。我并没有妄自尊大,对此无法接受。总是会有人在某些方面比你优秀。你必须先成为下属,然后才能成为领导。人们应该学会扮演各种角色。

感悟:

笑来老师说,学习是一种社交活动,又进一步说,学习即社交,社交即学习。为什么?

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

我们只能从我们喜欢的朋友那里真正学到并最终做到。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任何人那学到知识,这个没有问题,但从学到到做到,需要两个关键条件。

一是我喜欢,如果一个人很牛,但你就是讨厌他,像笑来老师所说的反面,看不到他的好,那你就不可能从他那里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心理上就抗拒。

二是身边的朋友,这个似乎和人的攀比心理有关,比如,我的朋友谁谁谁做到了什么,那凭什么我做不到,我一定要做到,反过来,如果是马云做到了什么,我们产生不了“凭什么我做不到”的想法,反而是,马云能做到,推导出,我肯定做不到。

之所以是身边的朋友,可能还和“细节”有关,也就是说,你从别人那听来的道理虽然很对,但有一样东西缺乏,即细节,你没办法动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只能记忆,也就是说,丢失掉很多重要的感性的信息,只留下了干巴巴的抽象而理性的“道理”,这样学习效果也是很差的,毕竟,人是感情动物。

这也是我参加学友线下交流活动后,感觉收获特别大的原因吧。很多道理都懂,但觉得离自己好遥远,但突然有一天,你身边的某位朋友做到了,那就离你很近了,你的全部身心都在感知,自己就会自由自主地去践行。

所以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查理说出本文最开头那句话的原因所在。如果你要想向那些伟人学习点什么,一定要首先把他们当作自己生活中的身边的朋友一样,这样自己才能学到更多,并最终做到。

从上周开始,我们读书小组阅读《穷查理宝典》,向查理学习人生智慧,作为第一周的小结,我觉得首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查理.芒格是我的好朋友。所以写下本文。

学习,从做好朋友开始。

这是我对“学习是一种社交”的解读。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