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医疗纠纷频发,从媒体报道来看,大多数事故发生在大医院;基层医院,特别是私人诊所,见诸报端的较少。那基层诊所是否医疗风险较小呢?其实不然。因为事故一旦发生,基层诊所基本就是赔穷自己,立马关门。所以,基层诊所的风险控制,将是基层医生的一门必修课。在这里提出几点降低基层诊所经营风险的建议,供基层医生参考。 积极面对“限抗令”,学习多门诊疗技术 随着去年卫计委发文,最严“限抗令”再次升级,抗生素的限制使用将被更加落地贯彻。在广大基层诊所,输液是很大的收入来源。随着“限抗令”的严格实施,一些基层医生感觉“没法生存了”。
消极地等待,只能死;积极地改变,还可能活。随着政府限抗的深度推动以及民众自我健康意识的增强,抗生素滥用的现象肯定会有所改变的。
因此,基层医生一定要提前准备,加强学习,掌握抗生素之外的其他临床诊疗技能,以应对变化。所以,第一步先换“脑”,再换方法。毕竟,看病救人不是只有用抗生素才行。 推广中医药“绿色”疗法 利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医药“绿色”疗法。目前,国家大力推动中医药的发展。2015年底,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2016年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并于今年7月起开始实行。这两个事情,让很多中医人振奋。中医药事业发展目前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要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基层中医药依然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利用安全、有效、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基层老百姓,是政府鼓励的,是百姓需要的。
其中,利用针灸、推拿、按摩、贴敷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很“绿色”,副作用小,可以降低输液带来的风险。因此,基层门诊在条件许可下,可以考虑掌握一些中医适宜技术,增加服务多样性,也有效降低了风险。 学习诊所经营方式,强化药品管理 管理诊所,其实就像管理一个企业。诊所要维持正常运转,就需要有利润。因此,基层医生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懂一些管理和经营。建议有条件的基层医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或者参加会议、论坛等,学习有效的经营方式。
另外,有些基层诊所的基础设施设备还有些不完善,经常可以看到药品随意堆放在仓库里,以为有纸箱包装就没事了,没有太注意药品的储存要求。
所以,基层诊所一定要花精力在诊所的经营和管理上,毕竟开诊所不是一般的商业活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 完善相关从业资质,在规定范围内从业 根据国家法律要求,从医人员应该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然而,考虑到实际情况,一些地方因为医疗卫生人才的短缺,政策上对一些基层从业人员有所倾斜。
一些基层地区,由政府组织培训、考试,颁发执业助理医师,对于一些经济薄弱地区,也有允许县(市、区)卫生计生部门将具备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医学毕业生招用进村卫生室工作,签订合同,跟管理部门报备后,发放乡村医生执业证的。然而,其实基层医疗中也有一些“黑户”诊所存在。
基层诊所的抗风险能力是很低的。一旦发生医疗事故,管理部门首先查的就是医生的资质和使用的药品。很多基层事故中,医生都存在非法行医的情况。因此,基层医生必须要加强资质意识,并在规定范围内行医。 利用行业组织抱团,参加保险以分担风险 一个医疗事故,一场官司,经常导致医生“一夜回到解放前”。因此,基层医生需要“抱团取暖”,利用行业组织或者平台,获得法律支援。
此外,随着商业保险服务的发展和业务的多样开展,有关保险公司已经提供了针对基层诊所相关的保险业务,可以在危难时刻获得补偿,降低风险,建议基层医生考虑让专业的保险机构来分担其从业面临的风险,防范于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