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囊和基底节是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与感觉,运动,视觉,行为等功能密切相关;该部位的血液供应比较复杂,也是卒中常发生的部位,了解该部位具体的血液供应,对我们理解脑卒中后,表现出的临床症状更加深刻。 图 1 右侧半球大脑中动脉供血示意图。1,颈内动脉;2,大脑前动脉;3,大脑中动脉;4,豆纹动脉;5,软脑膜支;6,皮层支;7,白质支;8,视交叉;9,苍白球;10,隔部;11,尾状核头部;12,侧脑室前角;13,胼胝体;14,屏状核;15,岛叶皮层 图 2 尾状核(A),屏状核(B),苍白球(C),内囊(D)血供示意图。颈内动脉及穿支用绿色标识,大脑前动脉及穿支用黄色标识;大脑中动脉及穿支用红色标识;大脑后动脉及穿支用品红色标识。ICA,颈内动脉;ICAp, 颈内动脉穿支血供;HeuA,Heubner’s 回返动脉;PComA,后交通动脉;LPChA, 脉络膜后外侧动脉 络膜后外侧动脉 图3 Willis 动脉环及毗邻结构。1,右侧颈内动脉;2,后交通动脉;3,脉络膜前动脉;4,视束;5,下丘脑;6,视交叉;7,大脑前动脉A1段;8,Heubner’s 回返动脉;9,大脑前动脉穿支;10,嗅束;11,大脑中动脉M1段;12,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穿支;13,颞叶;14,侧脑室下角;15,脉络膜;16,外侧膝状体;17,丘脑膝状体支;18,丘脑枕;19,下丘;20,中脑与脑桥过渡区;21,黑质;22,大脑脚;23,海马钩;24,大脑后动脉;25,基底动脉;26,丘脑穿支动脉 临床意义 尽管内囊和基底节区的供血比较复杂,但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内囊和基底节较高部位的血供多来自于大脑中动脉;基底节前部及内囊前肢的血供多来自于大脑前动脉;较低部位内囊后肢的血供多由脉络膜前动脉供应。 内囊和基底节血管病变后,临床症状与病变血管的范围及部位有关。单独基底节血管病变,可能引起运动障碍,有时也可见失用,肌张力障碍,偏侧舞蹈症,视觉忽视,及认知和情感障碍。 小的屏状核或尾状核腔隙性脑梗塞,可不表现出临床症状;但如果出现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可引起认知能力下降,罹患卒中及痴呆的风险会提高。 内囊前肢脑梗塞后,会表现为记忆障碍、注意力下降、焦虑、易激惹、勾音障碍、一过性面部无力及视觉忽视。 内囊膝部损失,主要表现为面部和舌体无力,有时伴有肌无力;定向障碍、勾音障碍、记忆障碍、语言障碍、行为改变也可发生。内囊后肢内穿过的神经纤维较多,此处病变表现的临床症状较多,主要为对侧偏瘫、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