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验你有没有读懂一本书的方法

 江山携手 2017-04-21

    前言:把书读过了,不等于把书读懂了。在书上做了笔记,电脑上做了笔记,也不等于读懂了。偏偏,读一本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它读懂。

  读书是一个对话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对话。读懂一本书,也就是读者明白了作者跟他最想说的话是什么,这有几点要注意的:
  一、先知道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

  但这不是要每一个字都知道,而是针对不同的书,以及同一本书里不同的段落,用前文谈过的种种方法,来掌握作者到底说了些什么。

  二、检查你确实知道作者说了些什么,就要讲得出几件事情:
  1. 你体悟到什么启发
  2. 从这些启发,你接下来要去追查的是什么
  3. 讲得出来什么地方看不明白
  4. 讲得出来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并可以指出他讲得不足的有什么地方。
  三、读懂一本书,怎么才算读懂?
    可能人言殊异。不同的人,又可能产生不同的体悟与怀疑,所以,不用理会别人的意见,最重要的,就是你,你自己能不能讲得出这些事情。讲得出来,才有可能跟别人(包括读者与作者)印证,看看别人懂的又是什么。
  所以,读懂就是读明白。越明白的事情,越应该可以简明扼要地说出来。虽然一些思想结晶的经典,作者想要说的事情浓度很高,可以稀释出来的东西也很多,所以显得复杂,但是如果没法简单地说出来,就是还没读懂。
  讲得出来的意思是,不能看笔记,要能够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事情讲得出来,又可以写得出来。
  很多人怕书读不懂,因而不愿意接触一些看来,或自己觉得难读的书。
  但是应该有心理准备,读得懂、读得明白这件事,一定是经过不明白而来的。很多书,尤其是美食阅读,就是如此,必须花时间,有一个过程。
  如果一下子就懂,就明白了,那你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清朝康熙年间的李光地说:“……人于书有一见便晓者,天下之弃材也。……读书从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往往见人家子弟,一见便晓,多无成就。”
  因此,不懂,有疑,是好事。
  “昔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彼泛然而轻信者,非能信也,乃是不能疑也。”(黄宗羲语)
  有些地方实在不明白的时候,不要急,也不见得要非过不可。就这一点,李光地的说法可能最令人安心:“人须要用心。但用过心,不独悟过好,只疑过也好;不但记得好,就不记得也好。中有个根子,有时会发动。”(这也是笔记上要做问号的原因。)
  事实上,也只有在不懂之后,有一天却突然懂了,才是最开心的事。
  所以,千万不要拿自己读不懂的理由,而远离一本书。

   作者:郝明义 
   来源:新浪博客
  郝明义,台湾传奇出版人,有“台湾文化教父”、“轮椅上的出版家”之称。曾任时报出版公司总经理,现任大块文化董事长,“网络与书”发行人。
读书是一个对话过程,作者与读者的对话——郝明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