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人参换成萝卜,中医就算入门了!

  平凡的人 2017-04-22



“中庸之道”是我们现在很多朋友的行为准则,不论生活生产、人际关系,还是学习生活,处处可用,但是很少有人能将这“中庸之道”用在自己身体上。

 

什么叫“用在自己的身体上”?“中庸章句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说的实际上是我们身体的自主平衡,“吾日三省吾身”,每天为自己的身体思考一点点,身体变化了,思想境界自然也就随之变化了。就像买电子产品要看硬件一样,没有一个好身体,大脑的运行又怎么会迅速呢?

 

可惜很多人对外讲求“中庸”,对待自己身体时却忘了这两个字。从秦始皇派徐福海外求取仙丹开始,中国人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想要借助外力来实现自身的健康,到现在也是如此。喜欢吃补品,但凡功效里带个“补”字的中草药,销量都很好,人参、阿胶、燕窝、虫草这些滋补品更是占据了药材市场的半壁江山。

 

朋友们觉得人参好吗?人参当然好呀!大补元气,书言:凡脏腑之气虚者,皆能补之,生津除烦,聪明耳目,安精止惊,通血脉。这些功效真的很吸引人,有点儿小毛病的人都会想试试。

 

要是萝卜和人参摆在朋友们的面前,大家选哪个?古人尚且可以选人参进补,而现在人选萝卜才是对的,因为现在人的身体不需要“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补”就一定是好吗?补,也是会出人命的!

 

清朝年间,苏州有位姓杨的富家公子,终日沉迷酒色,三十多岁就被掏空了身子。

 

“色字头上一把刀”,杨公子为了逛那花街柳巷,偷了家里的一千两银子。事情败露后,杨父狠狠的训斥了他一顿,弱质公子养尊处优,哪里受的了这样的刺激,丢人不说,还挨了打,体虚又兼郁火,自此一病不起,从感冒发展为神昏体重。请来的医生认为这是纯虚之证,只有大补之法可行,要每日三钱人参方可奏效。

 

儿子体弱,用人参补补也是好事,那就买参吧!怎料这人参愈补,痰火愈结,到最后,杨公子变得全身僵硬,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和尸体一样。用了这么多的人参都救不回杨公子的性命,眼看就要没救了,杨父已经开始为儿子安排后事了。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滋味没人愿意承受,但凡有一丝希望,白发人也不愿放弃,杨母不甘儿子就这样离去,请来了当世名医徐灵胎。徐大夫诊视一番,用手探得杨公子皮下有上千个大小不一的痰核,心中已然有了成算,笑着说道:你们哭哭啼啼地准备后事,都以为病人无救了不成?放心吧!现在就算拿大板重打他几十下,他都死不了。

 

杨父不信:我这儿子自得病后,单人参就已经吃了一千两银子的了。你要是能治好他的病,我就再拿出一千两银子作谢酬。”

 

徐大夫摇摇头,说:此可动他人,余无此例也,各尽其道而已。开了一张清火安神的方子,留下一些药末,嘱咐将其用汤药送服后就离开了。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杨家夫妇将药给儿子服下了。

 

没想到三天后,杨公子就有了一丝生气,可以开口说话了,到了第五天,可以坐起来活动一二,连服一月后就行动如常。

 

杨家人想不明白了,千金人参解决不了的病,靠些微的药末解决了,这药价值几何?为何如此神奇?

 

借赏花的由头,杨家再次请来了徐灵胎,问了一问,这才知道这些药末的真身叫莱菔子,就是萝卜的种子,价钱便宜,八文足矣,取其降气化痰之效,消了身上的痰核,杨公子自然也就康复了。

 

到底是什么病这么厉害,能生出上千的痰核?其实生痰核的不是病,是人参。杨公子身上数以千计的痰核都是误服人参导致的。本就郁火不得行,气血不畅,又有人参补气,进而壅滞,两者相合,痰邪过盛,凝而成核,自是身如尸强,唯有用这萝卜子顺气化气,才能消了这些痰核。所幸杨公子的痰核在皮肤之下,尚且有救,若是继服人参大补,就真要准备后事了。

 

如此看来,这人参进补之益,不若萝卜排气之损!

 

人参的确可以大补元气,但是“补”要有前提的,元气大亏时才应该大补,大出血、大汗、大吐泻等等,元气虚极欲脱之时,单用人参即效。没有虚到这个地步,哪里需要“大补”呢?

 

中医讲“损有余,补不足”“损所当损,益所当益”,《中庸》讲“不偏不倚”,讲求的都是平衡,无过无不及才是对的。“补”的前提是不足,古人吃不好、穿不暖、终日辛苦劳作,靠些山上的药物补补身体是没问题的。反观现在,吃有山珍海味,穿有羽绒蚕丝,脑力劳动成为主流,实现了“年年有余”,我们该做的是“损”才对!

 

与其吃人参补益有敛邪之弊,不如吃吃萝卜,通利二便,损上一损,落得一身轻爽,岂不妙哉!


一个聚百万人脉的老板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