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 博士村 有何“秘籍”?

 你是不一样 2017-04-22
湖南 博士村 有何“秘籍”?      【焦点锐评】《燕赵都市报》4月12日 刊载署名 王石川的文章    (原文)在湖南浏阳市 沙市镇秧田村,一面“博士墙” 格外醒目。墙上挂着 村里考出去的博士生 照片 和简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佛大学......30年来,村里1288户人家  出了 21位 全日制博士、数百位 硕士。(《光明日报》4.10)
      这个 博士高产村  究竟有什么“秘籍”?报道 给出了 三个层次的答案——(一)家风传承:力耕种,勤诵读;(二)乡贤文化:正谊明道,潜心兴教;(三)激励政策:奖优生,聚优师。或可作推断的是,其他乡村 移植 类似经验,即便 变不成 博士村,多出几个 本科生 恐怕 不是难事吧。
      这几年 媒体 报道了 多地 博士村,纵观 这些博士村,无不与 重视教育 有关。古人云:“居身 务期 质朴,教子 要有 义方” 什么 是教育子女的“义方”? 言人 人殊,但 根据那些博士村的交集 可发现,但凡 家长重视教育,善于 讲述 勤耕重读的 好故事,就是找到了义方,孩子 就容易成才。
      我们常说 一方水土 养一方人,即 一定的环境 造就一定的人才。人文环境 的确很重要,良好的 人文环境 不是从天上 掉下来的,而是 涵养出来的,往往需要 几代人的心血 浇灌。不管 需要消耗 多长时间,如果 各家各户 都对孩子负责,把 崇文重教 放在一个 重要位置,这样的家庭 就是 有希望的,这样的乡村 也是 有希望的。
      更值得一提的是,那些 学有所成的博士  并没有忘本。一些人 成功之后 乐于 回报桑梓,比如 将教育基金 投向家乡,让 贫困学子 都能 上学读书,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经过这种 良性循环,博士村 无疑 越来越有品质。
      (摘自《文摘周刊》4.14  第10版  “热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