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海涛668 2017-04-22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每颗石头都有灵性,我的创作是要把这种灵性提取出来,用具象符号反映到作品当中,让每个人观赏出自己的感受。

——陈则孟

陈则孟,1973年生于福建省。中华玉雕艺术大师,广东省高级技师,广东省技术能手,玉魂奖评审专家。1989年开始从事寿山石雕刻,1993年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施禀谋,2000年成立“孟泽玉成雕刻艺术工作室”,开始自主设计生产销售。后到广州美术学院进修深造,雕工技艺有了更大的突破。现为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业商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平洲珠宝玉器协会玉雕文化艺术促进会常务副主席。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陈则孟的玉雕创作追求虚实结合,并经过匠心独运的俏色技巧,刻画出奇妙的意境。虚境给人审美想象的空间,实境给人直接的感官享受。陈则孟的作品在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使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而丰富了作品的意象,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初识玉雕

陈则孟的玉雕生涯从学习寿山石雕刻开始。16岁的陈则孟刚接触玉石的时候,就感受到玉石的曼妙多彩。挥刀为宝贵的玉石塑形,使他感到紧张又刺激。当看到雕出来的成品之后,陈则孟觉得这是多么神奇的工作,能让石头变成价值连成的宝物。接触玉雕没多久,陈则孟就爱上了这个行业。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恩师施禀谋

掌握雕工基础之后,陈则孟知道要在玉雕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寻求突破,增强自我。终于在1993年年初,陈则孟有幸遇见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施禀谋先生,并被收为弟子,耐心培养。

施禀谋在业内是一位有名的玉雕师,他对动植物的描摹逼真、对自然景象心领神会、对世俗风情深入体察。他尊重传统艺术,又不困于传统;他钻研理论,又不困于理论。他把抽象艺术和写实创作有机结合,给翡翠、宝石赋予无限生机,引出无限的遐思以及人与社会的深刻感悟。

仅是看着施禀谋的作品,陈则孟便心生敬慕。成为施禀谋的徒弟后,陈则孟日夜潜心而学,一心成为施禀谋的“真传弟子”。在施禀谋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陈则孟学到了施禀谋的经典技巧“虚实结合”: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运用此技法使玉石不再是案头摆设,而是一件有哲理的艺术品。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进修于广州美院

于恩师施禀谋处学有所成后,2000年,陈则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08年又成为胜鑫款珠宝有限公司的艺术总监。为了学到更系统的知识,2011年9月,陈则孟报读了广州美术学院继续进修,学习设计、雕塑等艺术专业。

在学校进修的一年时间里,陈则孟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的技法与思维也有了一些转变,开始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让作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作品《中华红》成为业界传奇

陈则孟雕刻过的玉石种类很多,其中包括翡翠、白玉、玛瑙、水晶、欧泊、千金石等各种材料。他了解每种玉料的材质特性和质地色彩,他精通雕刻每种玉石的独特工艺手法,但最终还是被那高贵、色彩绚丽的翡翠深深迷住了。于是,他选择了翡翠,要用华丽的翡翠铺成通过成功之路。

陈则孟的雕刻题材广泛,仿古、动物等一切能进入他思维意识里的东西,都是他的“可用之材”。对技法的应用也十分宽泛,圆雕,浮雕,镂空雕等。他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全才,能无限地满足不同玉料的雕刻需求。他的作品重视美感,追求细节。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在他所创作的作品中,天工奖“金奖”的获得者《中华红》因其不菲的价值提升,在业内创造了一个奇迹。

《中华红》的原材料是种、水、色俱佳的翡翠料,将其巧雕为一件玉玺,白色部分立体雕螭龙,极具写实风范。螭龙腰身和尾部蜷缩在红色部分雕琢成的云层中,正是这样的处理,使其仿佛蕴含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螭龙的蓬勃英气可见一斑。绿色飘花部分则被作者处理成另外一条写意的霸龙。龙围绕着一颗宝珠嬉戏,有二龙戏珠之意。一实一虚,处理可谓精妙。玉玺本身方正浑厚,简约而大气。周身浮雕之纹与上端的腾龙所表现出的气势如出一辙,有水到渠成之感。

翡翠玉雕师陈则孟——虚实相生巧俏意

玉雕事业让陈则孟有了一个多彩的人生,他说:“每颗石头都是有灵性的,我的创作是要把这种灵性提取出来,用具象符号反映到作品当中,让每个人观赏出自己的感受。石头有各种形态,同一件玉石,每位玉雕师都能雕出很不一样的作品,但是,谁的思想转弯了,谁雕出的作品就更好。其实人生也一样,思想稍稍一转弯,就显得深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