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歌舞在中国历史的重用地位

 铁血老枪 2017-04-22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在乐舞艺术上有所创新,更重视对原汁原味的西域乐舞精髓的直接吸纳,为历代唐朝皇帝所继承。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歌舞至玄宗朝而达到极至,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律,热爱歌舞的风流天子是大家熟悉的,正是他创造了《秦王破阵曲》和《霓裳羽衣曲》,而且《秦王破阵曲》被誉为大唐的国歌。唐代有两种酒筵歌舞,一种是艺术观赏性质的酒筵歌舞,歌舞伎和观赏者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在这种歌舞中,节目是预定的,其内容主要是曲子歌唱和曲子舞蹈。另一种,是酒筵游戏性质的歌舞。在这种歌舞中,饮酒者同时是表演者,节目是临时确定的,其歌词大都是即兴创作的作品。这时候的诗人曾以“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齐歌送清觞,起舞乱参差”的诗句描写了当时酒筵重视歌舞艺术的风格。到中唐酒筵歌舞便遍布城乡,呈现出空前的盛况。所谓“处处闻管弦,无非送歌声”,所谓“歌酒家家花处处”、“纷纷醉舞踏衣裳”,是当时酣歌醉舞景象的写照。这种景况导致了酒筵艺术成分的改变:过去作为宴饮辅助内容的歌舞,现在变成了酒筵上的主要节目。在唐代初、盛二期,常见的酒筵歌舞是自娱性的独歌独舞。李白为这种歌舞作过许多描写,例如《将进酒》说:“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独酌》说“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这种歌舞即兴而发,不须遵循游戏规则,因而不属酒令歌舞;但这种歌舞有劝酒的功能,乃代表了送酒歌舞中比较朴素的一种形式。从李白“劝尔一杯酒,拂尔裘上尘,尔为我楚舞,吾为尔楚歌”中可看到,这种歌舞是明显模仿了古代的自娱歌舞的。综合上面的这些文字阐述,我们可以将唐朝的歌舞分为两大类:送酒歌舞和著辞歌舞。

  一.送酒歌舞的特点:

  1.大部分送酒歌舞是相互酬答,答歌与令歌须同一调,送酒歌唱的规则是依调著辞。

  2.送酒采用一人持杯,请另一人歌的形式。酒巡至某人,某人即可持杯请另一人唱歌送酒。因此,它属于酒令范畴的歌唱。

  3.筵中歌舞兼备,舞蹈也用先令舞后答舞的形式。

  4.筵中穿插进行各种性质的歌舞。例如蒋琛故事所记的宴乐次序是:先用女声送酒。女乐数十辈,有歌有舞。其中一首歌辞(《公无渡河》)用宣宗大中年间诗人王睿的诗歌。然后由诸江神相互作歌送酒,亦有歌有舞。最后由与筵者各献伎艺,有诗咏、有歌唱。由此可见:单纯表演性质的酒筵歌舞,是和酒令游戏性质的酒筵歌舞,在妓筵上长期并存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