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告诉我们“无知无欲”真正含义——如何把握人性的欲望

 伟天英 2017-04-22
  • 无知无欲才是现代人应该追求的境界。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合乎道的“知”,要合乎道的“欲”,而不要那些把道摆在一边的知,不要完全没有道做基础的知,同时不要去追求那些伤害别人,而又对自己不利的虚荣和浮华,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有人问,老子真的要我们无知无欲吗?这要看怎么解释无知无欲这四个字。有人说无知无欲,不是要我们变成木头吗?当然不是。何况人活在世界上,是有责任的。第一,要让自己生活下去。自己都活不了,其他的还谈什么呢?第二个,人要生存,要生活,就必须有知识,有智慧,有一些欲望。什么都不要的人,是不懂生活的人,那这个人也没有什么价值。

因此,人必须要有知识,必须要有欲望。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知道老子不是禁欲的。否则我们也不用读他的书了。所有古往今来的大思想家没有一个是主张禁欲的,如果他说禁欲,你就问他一句话:那你自己一点欲望都没有了吗?他就回答不出来。也没有一个思想家是主张纵欲的,因为谁都知道,纵欲的害处太大。

“无知无欲”如果从字面上解读,通常被理解为,没有知识就没有欲望。难道欲望是知识带来的吗?既然老子不是一个禁欲主义者,为什么要提倡无知无欲?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讲到无知无欲,我们一定要明白,老子不主张禁欲也不主张纵欲。他只是把那种又有禁又有纵,又不能禁又不能纵的状态,叫做无知无欲。无知的意思不是没有知识,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知识。无欲,不是没有欲望,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有害的欲望。尤其是现在,小孩子一学会上网就完了,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人有欲望,本来不是坏事,欲望是让人成长的动力,是让人进步的关键。可一旦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就糟糕了。

《道德经》告诉我们“无知无欲”真正含义——如何把握人性的欲望

举个例子,刚开始看到人家抽烟,觉得抽烟不错,尤其是那种把烟雾吐出来的感觉,跟神仙似的,再加上从小就听到“饭后一口烟,赛过活神仙”的“知识”,于是就试试看,这样很快就上瘾了,不管再怎么深恶痛绝,就是戒不掉。这怪谁呢?

因此,我们更佩服老子,他好像有先见之明。知道人类有了知识,就会不断地膨胀。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叫做知识爆炸。知识一爆炸,人类就受不了,为什么?第一个,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不知道哪些正当,哪些不正当。第二个,就算有判断能力,也控制不住自己。刚开始说这个绝对不会做,可是慢慢的就想试试看,意思是告诉自己有限度的做,最后往往一发不可收拾,自己挡不住,谁也控制不了,这都是事实,而且非常可怕。

老子当年讲无知无欲,他是看得很深远的,很广的。我们要知识,但是掌握太多的知识不但没有用,反而有害,那还要它干什么?我们现在说要身体检查,我不反对,本来就应该身体检查。可是检查一次以后,觉得不错,可是马上接着检查第二次,甚至每三个月一定要检查一次,非要找出自己有毛病不可,这比自己的心理暗示更可怕。老实讲,如果一个人真正有智慧的话,很多事情,知道的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继续深入。

举个例子,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很有知识,她在小孩子吃饭时候告诉他,你要多吃胡萝卜,里面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对身体很好……每样事情都讲。我请问你,小孩记得住吗?听得懂吗?她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学问而已。小孩在吃饭,肠胃在蠕动,如果专心听她的话,那一定消化不良,多少人心目当中只有自己,从来没有别人,觉得自己很好,很热心,没有坏心,其实这样不但害别人,也害得自己最后不知所错。因为所有事情最后都是循环往复的,谁都逃不掉。

道不主宰人,这点我们要常常放在脑海里。道如果主宰人,人就不必那么伤脑筋,自然知道合理的程度。而如果这样的话。人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因为完全被摆布,一点自主性都没有,还有什么创造力呢?因此,人必须常常告诉自己,任何事情,那个度要靠自己去掌握,而且随时要有不同的标准,这是最好的学习。也是最好的修炼。

  • 老子所谓的无知无欲,就是告诉我们,不必追求那些没有必要的东西,更不要违背天道,而且有害的欲望,对于“知”和“欲”,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和控制。那么,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对于事物的善恶,是非,我们又该如何来分辨呢?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讲了这几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一般人认为是善的,我也认为是善;大家认为不善的,我也认为是善的。有人说这不是糊涂吗?不是是非不分吗?不是无知吗?

当然,他所谓的无知跟老子所讲的无知是不太一样的,他认为无知是完全没有感觉,没有知识,而老子讲的无知是说要知道以后自己应该怎么样拿捏尺度,才能使自己不受知的迷惑。老子说,这种态度,这种心态才是真正的德善。德通“得”,得到的意思,这样就得到善了。

  • 老子认为,对于不善的人,也要善待之,对于不讲信用的人,也要讲信用,其实这样做并不是不辨善恶,是非。而是提醒我们,不要以自己并不完整的认知,从事物的表面现象,来简单的判断是非。那么,对于复杂的社会现象,老子还有哪些透彻的分析呢?

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有人会觉得老子讲“绝圣”是很好笑的,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圣人,还绝什么圣呢?其实我们应该得到很大的启发,老子如果存心当圣人的话,他就不讲这个话了,干嘛跟自己过不去?所以他根本没有想要当圣人,是我们非要捧着他当圣人不可。这样他才有资格讲这个话。一般人没有资格讲什么绝圣,因为他一辈子不可能当圣人。一个人很会跳舞,他才有资格说,你们跳舞不要入迷,入迷是很糟糕的,学到差不多,跳到差不多就好了。我们要把无知的真正意思弄清楚。你是圣人,你才可以讲。自己有很丰富的知识才有资格告诉大家:有很多只是你们宁可不要,宁可不知道,一知道就糟糕了,可能刚开始还能控制得住,慢慢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这种只是要来干嘛呢?

《道德经》告诉我们“无知无欲”真正含义——如何把握人性的欲望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口不谈仁义,老百姓就会对父母孝敬,对子女慈爱。讲了半天父母要怎么做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做子女的要怎么做博取父母的高兴……完全是虚伪,表面的,不纯真的,这叫做诈伪。所以老子才会讲“绝巧弃利”,把这个投机取巧统统去掉。把所有的诈伪统统拒绝,把满脑子的利益权衡,所有的利益得失统统放弃。就没有盗贼了。谁愿意当盗贼呢?就是大家都认为那个东西珍贵,偷,抢了以后可以得到很多利益,才去偷鸡摸狗的?古代人还没有偷有所谓“石中之王”的田黄师,因为在他们眼里,毕竟是一块石头而已。可现在人不同,费尽心思把那个石头拿到手不可,这是谁造成的,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比如你非要买一个苹果电脑,买一个大钻石,买一个名牌手表,名牌包包,自己认为很有面子,很有范儿,把它当成珍贵的,那无疑告诉小偷,就来偷这个。

有人因为老子讲这些话,就认为老子是反对知识,老子没有是非,而是慎断是非,这对我们中国人影响太大了。每个中国人都知道,是非不容易判断,清官难断家务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有理,怎么办?只能很谨慎的,慢慢来。自己看清楚一点。再问问别人,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可是我们现在都认为,一个人当机立断,要果断,要显示魄力,要说清楚,要是非分明……从某个程度来说,这叫做纵欲。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是我错了,但是说错了又怎么样。仁义用来行道是很好的,但是历史上太多的人,把仁义当做礼教来杀人,就太可怕了。男女如果都重视贞操,贞操就没有问题了,如果片面要求女人重视贞操,这就是礼教杀人。虽然相差无几,可结果却是天壤之别。

礼教一直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其实真正害人的不是礼教本身,而是那些巧言令色,利用礼教,礼节来达到个人欲望的人和统治者。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所误导,才可能避免增加那些无益的欲望。

《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清楚告诉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攻略,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此处的五,不一定是虚。而是多种的意思。盲,不是眼睛看不到。而是好像瞎了一样,看不清楚,颜色少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分辨。可是多了以后。就眼花缭乱了。五音令人耳聋,各种声音同时出现。不是耳朵聋了。而是根本就听不清楚。五味令人口爽,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是不是很爽呢!我们现在所讲的爽。指的是食而不知其味。就是说不晓得它是什么味道。驰骋攻略,令人心发狂?就是出去打猎本来是有正当目的的。要帮助那些东西来改善他们的遗传,淘汰弱小的。留下强壮的,现在不是了好的也杀,坏的也杀。强的杀。弱的也杀。大鱼也捕,小鱼也捕。最后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宁。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良心不安。

老子所主张的无知无欲,就是告诉我们,不要违反天道的妄念。放弃人的私欲,物欲,和贪欲,一切顺其自然,回归自然,否则必然自食其果。无知无欲,对于当今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人,还有哪些警示呢?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难得的货物会使我们伤德败性。行妨:就是妨害别人的行为,使他们的行为准则乱套了。“彼”,就是奢侈,浮华。“此”,就是朴实,宁静。看到别人家有名牌包包,名牌车子,名牌手表,住大别墅,为了面子,不顾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也要买一个,实在买不到,就和家人闹。一个人可怜的用名牌来结交人,来支撑自己的时候。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但是他(她)可能完全不知道。“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不是顾着吃饱肚子。而是寻求内心的充实。“目”,指外界所有的东西。什么叫圣人?老子说就是内心安宁,平静,不受外面的引诱,惑乱的人。因此他不为目。不为看见的那些东西张罗,甚至为之拼命。

一个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话,就要反省一下问题出现在哪里?从根本来说,就是要知道的“知”,要合乎道的欲,而不要那些把道摆在一边的知,不要完全没有道做基础的知,同时不要去追求那些伤害亲人,而又对自己不利的虚荣和浮华。

关注津森易道,大悟老子,了却心病,成就圆融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