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养兰

 星河异彩 2017-04-22
一、解剖国兰我们可以看出几大特点:一肉质根,二除了根心木质化之外全是活细胞,三无根毛,四茎小短,五荫生植物
1、肉质根,全是活细胞,有生命就有呼吸,细胞也是需要呼吸的,一般的植物都只有根尖才是活细胞,大部分都是木质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兰根的活细胞远远多余一般的植物,那么相应的他的呼吸作用需要的氧气量也远远多于一般的植物。我们知道呼吸作用有两种,一是有氧呼吸,一是无氧呼吸,如果空气不够,是无氧呼吸,那么就会产生酒精与乳酸,过量就会中毒,死亡,坏死腐烂就会产生有害物质,就会继续传染。

2、同时活细胞细胞壁薄,也可以看出这更容易受伤、感染,因为是活细胞也更容易传染,会一点有病,全部传染。

3、无根毛。我们知道根毛也是活细胞,根毛类似于吸管作用,有根毛可以吸收远离根部的水分,无根毛只能靠根表面细胞去渗透吸水,我们知道水分能隔绝空气,因此通常情况下,传统种植物方法材中的兰根是有水无气,有气无水。为了解决表面吸水要通气。

4、最后我们不难看出在日常管理中不存在缺水,因为我们可以天天浇,但是材料不通气我们不可能天天吹。

这就是兰花为什么难养的根部原因,因此如果我们要解决根部难养,一要解决材料透气性,最好的选择就是材料要通透,饱含毛细管,为了减少损伤,材料要疏松。

5、最后我们看来兰花是荫生植物,要荫凉,温暖,湿润,但是我们知道病菌的最佳生长环境是阴暗,潮湿,温暖。这两个环境相似,可以说是很多时间相同,因此易得病。

这就是兰花从生理解剖特征来看为什么难养。

兰花叶片的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外壁有角质层或蜡层,起保护作用。表皮上有许多成对的半月形保卫细胞。位于上下表皮之间的绿色薄壁组织总称为叶肉,是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大多数植物的叶片在枝上取横向的位置着生,叶片有上、下面之分。上面(近轴面、腹面)为受光的一面,呈深绿色。下面(远轴面、背面)为背光的一面,为淡绿色。因叶两面受光情况不同,两面内部的叶肉组织常有组织的分化,近上表皮的叶肉组织细胞呈长柱形,排列紧密整齐,其长轴常与叶表面垂直,呈栅栏状,故称栅栏组织,栅栏组通常为1~3层。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较少,形状不规划,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而多,呈海绵状,故称海绵组织。兰花的叶子在种植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晚上进行呼吸和蒸腾作用保证兰花的生存.所以,谈到三种作用就必须明白叶子的组成和作用.

兰叶的主要作用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而兰花的根在进行呼吸作用的同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通过根心把它传送到兰花的各个部分以保证正常生存,但是由于兰根是气生的,水分太多直接影响它的呼吸,造成烂根,水分太少又会影响对水分的吸收从而导致兰叶蒸腾作用的水分不够,同时影响营养的输送,营养不够,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弱,接着影响晚上的呼吸作用,继而影响整体兰株的生长,开花.所以,土壤不能干不能湿(就叫润撒),植料通透是养根的第一要义(根要呼吸).也是养兰花的重中之重,所以,就出了个真理叫养兰先养根。

 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的过程,他是植物积累养分的一个主要方式,兰叶在阳光照射下,将根部吸收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叶绿体内,利用光能制造出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同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藏在制造成的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成的碳水化合物首先是葡萄糖,但葡萄糖很快就变成了淀粉,暂时储存在叶绿体中,以后又运送到兰花的各个部分。兰花体内除含有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蛋白质和脂肪大都是以碳水合物为基础,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在制造蛋白质的过程中,还需要含氮的无机盐作为原料,这就是为什么兰花必须有适当的光照才会植株壮,抗病力强,开花勤的原因,当光很猛时,也不一定光合作用就强烈,他的决定因素是光能,二氧化碳和水,叶片的大小,叶绿素的含量以及植株的健康状况几大因素。(如果光照不足,根不好,那么叶子黄,叶绿素少,直接影响了对营养的吸收,你娃再怎么整也整不出叶茂花艳的花花。 

 与光合作用成反比,夜间,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体内白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所以一般情况昼

夜温差决定了一个兰花的体质。大,体质就好;小,体质就差,体质好的病少,身体健康,肯发芽,芽又健康。因为,晚上温度低的话,呼吸和蒸腾作用弱,会消耗比较少的养料和水分,兰花的营养更充足.这就是为什么最好的浇水是在早上和晚上的主要原因。

 叶蒸腾水分和兰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每株兰花都有很多叶,叶片的总面积很大,吸收阳光很多,这对光

合作用有利。但是,兰花吸收大量的阳光,会使植兰花的体温不断升高,如果这些热量大量积累,就会使兰花受到灼伤。在进行蒸腾作用时叶里的大量水分不断化为蒸气,这样就带走了大量的热,从而降低了兰花的体温,保证了兰花的正常生活。此外,叶内水分的蒸腾还有促进植物内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上升的作用。

  二、深度探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外界条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光合作用的指标是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二氧化碳毫克数表示,一般测定光合速率的方法都没有把叶子的呼吸作用考虑在内,所以测定的结果实际是光合作用减去呼吸作用的差数,叫做表观光合速率或净光合速率。如果我们同时测定其呼吸速率,把它加到表观光合速率上去,则得到真正光合速率。

真正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一)光照

光合作用是一个光生物化学反应,所以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在一定范围内几乎是呈正相关。但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转慢;当达到某一光照强度时,光合速率就不再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各种作物的光饱和点不同,与叶片厚薄、单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多少有关。水稻和棉花的光饱和点在40~50klx,小麦、菜豆、烟草、向日葵和玉米的光饱和点较低,约30klx。上述光饱和点的数值是指单叶而言,对群体则不适用。因为大田作物群体对光能的利用,与单株叶片不同。群体叶枝繁茂,当外部光照很强,达到单叶光饱和点以上时,而群体内部的光照强度仍在光饱和点以下,中、下层叶片就比较充分地利用群体中的透射光和反射光。群体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光饱和点就会上升。例如,水稻在抽穗期前后到乳熟期,在自然日照条件下,其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基本是直线关系,即光照越强,群体的光合作用越大,也就是说,其群体光饱和点可上升到60~80klx,甚至更高。

根据对光照强度需要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类。阳生植物要求充分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如马尾松和白桦。阴生植物是适宜于生长在荫蔽环境中,例如胡椒和酢浆草,它们在完全日照下反而生长不良或不能生长。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所以适应不同的光照,是与它们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的不同有关。

以光饱和点来说,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是全光照(即全部太阳光照)的100%,而阴生植物的则是全光照的10~50%。因为阴生植物叶片的输导组织比阳生植物的稀疏,当光照强度很大时,水分对叶片的供给不足,所以,阴生植物的叶片在较强的光照下便不再增加光合速率。

以叶绿体来说,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相比,前者有较大的基粒,基粒片层数目多得多,叶绿素含量又较高,这样,阴生植物就能在较低的光照强度下充分地吸收光线。此外,阴生植物还适应于遮阴处的光的波长。例如,阴生植物经常处于漫射光中,漫射光中的较短波长占优势。上面已经讨论过,叶绿素a在红光部分的吸收带偏向长光波方面,而叶绿素b在蓝紫光部分的吸收带较宽。阴生植物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比值小,即叶绿素b的含量相对地说是较多的,所以阴生植物便能强烈地利用蓝紫光,而适应于在遮阴处生长。

以光补偿点来说,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高于阴生植物。当光照强度较强时,光合速率比呼吸速率大几倍,但随着光照减弱,光合速率逐渐接近呼吸速率,最后达到一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就称为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图3-32)。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不能积累干物质,而晚间还要消耗干物质,因此从全天来看,植物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必须高于光补偿点,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长。一般来说,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在全光照的3~5%,而阴生植物的则在全光照的1%以下。

农作物虽然没有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之分,但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各种作物达到开花结实的最低光强度是:大麦和小麦为1.8~2.0klx,玉米为8klx,番茄为4klx,豌豆为1klx。人参(Panax schinseng)、藿香(Agastache rugosa)和姜(Zingiber officinale)是耐阴植物,棉花、向日葵、烟草等是喜光植物。水稻的光补偿点,在30℃下约为600~700lx。

光补偿点在实践上有很大的意义。间作和套作时作物种类的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间苗、修剪、采伐的程度,冬季温室栽培蔬菜等等都与补偿点有关。又如,栽培作物由于过密或肥水过多,造成徒长,封行过早,中下层叶子所受的光照往往在光补偿点以下,这些叶子不但不能制造养分,反而消耗养分,形成消费器官。因此,生产上要注意合理密植,肥水管理恰当,保证透光良好。

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所以光是光合作用必需的。然而,光照过强时,尤其炎热的夏天,光合作用受到光抑制,光合速率下降。如果强光时间过长,甚至会出现光氧化现象,光合色素和光合膜结构遭受破坏。低温、高温、干旱等不良环境因子会加剧光抑制的危害。例如,黄瓜等对冷害敏感的植物,在暗中受冷不会影响光合作用,但在光和低温下,则光合磷酸化受抑制,细胞膜透性加大。植物本身对光抑制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性反应。例如,叶子运动,调节角度去回避强光;叶绿体运动以适应光照强弱。又如,小麦幼苗在强光下,叶绿体中的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含量低于生长在弱光下的;而负担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反应中心复合体含量,则前者大于后者。在农业生产上,要尽可能提供作物所需的生育条件,尤其是要防止几种胁迫因子同时出现,最大限度地减轻光抑制。

光质不同也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从图3-33可知,菜豆在橙、红光下光合速率最快,蓝、紫光其次,绿光最差。其他高等植物和绿藻都有类似结果。一般来说,不同光波影响下的光合高峰相当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高峰。在自然条件下,植物会或多或少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线照射的。例如,阴天的光照不仅光强减弱,而且蓝光和绿光增多;树木的叶片吸收红光和蓝光较多,故树冠下的光线富于绿光,尤其是树木繁茂的森林更是明显。水层同样改变光强和光质。水层越深,光照越弱,例如,20m深处的光强和水面的光强比较。前者为后者的二十分之一,水色不清光照更弱。水层对光波中的红、橙部分吸收显著多于对蓝、绿部分的吸收,水下深层的光线相对富于短波长的光。所以含有叶绿素,吸收红光较多的绿藻分布海水的表层,含有藻红蛋白,吸收绿、蓝光较多的红藻,则分布在海水的深层。这是海藻对光线的适应。

(二)二氧化碳

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叶片气孔进入叶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如以容积表示,仅为0.03%,但光合过程中吸收相当大量的二氧化碳,如向日葵的叶面吸收0.14CO2cm3/h·cm2。以前已经讲过,气孔在叶面上所占的面积不到1%,这样小面积的气孔如何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呢?根据试验结果,如小孔只占总面积的0.31%时,而CO2被NaOH吸收的速度相当于总面积的14%,即加快45倍左右。这种现象,完全符合以前所讲过的蒸汽经过小孔扩散的特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经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的细胞间隙,是以气体状态扩散进行的,速度很快;但当二氧化碳通过细胞壁透到叶绿体时,便必须溶解在水中,扩散速度也大减。

陆生植物的根部也可以吸收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用于光合作用。试验证明,把菜豆幼苗根部放在含有14CO2的空气中或NaH14CO3的营养液中,进行光照,结果光合产物中发现14C。关于根部吸收的二氧化碳如何用于光合作用问题,据研究,二氧化碳透入根后就与丙酮酸结合成草酰乙酸,再还原为苹果酸,苹果酸沿输导组织上升而透入绿色器官——叶、茎和果实中。如果这时在光照下,则用于光合作用;如果在黑暗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就排出体外。

浸没在水中的绿色植物,其光合作用的碳源是溶于水中的二氧化碳、碳酸盐和重碳酸盐,这些物质可通过表皮细胞进入叶子中去。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光合速率影响很大。前面讲过,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般占体积的0.033%(即0.65mg/L,0℃,101kPa),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说是比较低的。如果二氧化碳浓度更低,光合速率急剧减慢。当光合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量,这个时候外界的二氧化碳数量就叫做二氧化碳补偿点(CO2compensation point)。水稻单叶的二氧化碳补偿点是55mg/LCO2(25℃,光照>10klx),其变化范围随光照强度而异。光弱,光合降低比呼吸显著,所以要求较高的二氧化碳水平;才能维持光合与呼吸相等,也即是二氧化碳补偿点高。当光强,光合显著大于呼吸,二氧化碳补偿点就低。作物高产栽培的密度大,肥水充足,植株繁茂,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特别在中午前后,二氧化碳就成为增产的限制因子之一。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利用与光照强度有关,在弱光情况下,只能利用较低的二氧化碳浓度,光合慢,随着光照的加强,植物就能吸收利用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光合加快

(三)温度

光合过程中的暗反应是由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而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因此,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也很大。除了少数的例子以外,一般植物可在10~35℃下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其中以25~30℃最适宜,在35℃以上时光合作用就开始下降,40~50℃时即完全停止。在低温中,酶促反应下降,故限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光合作用在高温时降低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温破坏叶绿体和细胞质的结构,并使叶绿体的酶钝化;另一方面是在高温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因此,虽然真正光合作用增大,但因呼吸作用的牵制,表观光合作用便降低

(四)矿质元素

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氮、镁、铁、锰等是叶绿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矿质元素,钾、磷等参与糖类代谢,缺乏时便影响糖类的转变和运输,这样也就间接影响了光合作用;同时,磷也参与光合作用中间产物的转变和能量传递,所以对光合作用影响很大。图3-36说明水稻活动中心叶叶片的氮、磷、钾含量不同,光合作用就不同。在一定范围内,营养元素越多,光合速率就越快。三要素中以氮肥对光合作用的效果最明显。追施氮肥促使光合速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促进叶片面积增大,叶片数目增多,增加光合面积,这是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直接的影响,即影响光合能力。施氮肥后,叶绿素含量急剧增加,加速光反应;氮肥亦增加叶片蛋白态氮百分率,而蛋白质是酶的主要组成成分,也使暗反应进行顺利。由此可见,施用氮肥促进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

(五)水分

水分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缺乏时可使光合速率下降。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叶子要在含水量较高的条件下才能生存,而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只是植物所吸收水分的一小部分(1%以下),因此,水分缺乏主要是间接的影响光合作用下降。具体来说,缺水使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叶内;缺水使叶片淀粉水解加强,糖类堆积,光合产物输出缓慢,这些都会使光合速率下降。试验证明,由于土壤干旱而处于永久萎蔫的甘蔗叶片,其光合速率比原来正常的下降87%。再灌以水,叶子在数小时后可恢复膨胀状态,可是表观光合速率在好几天后仍未恢复正常。由此可见,叶片缺水过甚,会严重损害光合进程。水稻烤田,棉花、花生炼苗时,要认真控制烤田(炼苗)程度,不能过头。

(六)氧

实验证明,当将环境的氧含量降低为1~3%时,就发现正常大气中21%的氧含量对植物光合作用是有抑制效应的,通称之为氧的胁迫。大气中21%氧含量对C3植物的光合作用抑制竟达33~50%之高,而对C4植物几乎不抑制。氧抑制光合作用的原因主要是:加强氧与二氧化碳对RuBP结合的竞争,提高光呼吸速率;氧能与NADP+竞争接受电子,NADPH会成量就少,碳同化所需的还原能力减少;氧接受电子后形成的超氧自由基,会破坏光合膜;在强光下,氧参与光合色素的光氧化,破坏光合色素,等等。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保护性反应,例如,叶绿体中生成的超氧物歧化酶可以消除超氧自由基,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可以消除过氧化氢等。在农业生产上喷施150mg/L2,3-环氧丙酸,可部分拮抗氧抑制,提高光合速率。

(七)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条件每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所以光合速率在一天中也有变化。在温暖的日子里,如水分供应充足,太阳光照成为主要矛盾,光合过程一般与太阳辐射进程相符合:从早晨开始,光合作用逐渐加强,中午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到日落则停止,成为单峰曲线。这是指无云的晴天而言。如果白天云量变化不定,则光合速率随着到达地面的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成不规则的曲线。但当晴天无云而太阳光照强烈时,光合进程便形成双峰曲线:一个高峰在上午,一个高峰在下午。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呈现“午休”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1)水分在中午供给不上,气孔关闭;(2)CO2供应不足;(3)光合产物淀粉等来不及分解运走,积累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中,阻碍细胞内CO2的运输。这些都会限制光合作用的进行。南方夏季日照强,作物“午休”会更普遍一些,在生产上应适时灌溉或选用抗旱品种,以缓和“午休”现象,增强光合能力。

2、内部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一)不同部位

由于叶绿素具有接受和转换能量的作用,所以,植株中凡是绿色的、具有叶绿素的部位都进行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叶绿素含量越多,光合越强。就拿抽穗后的水稻植株来说,叶片、叶鞘、穗轴、节间和颖壳等部分都进行光合作用。以光合速率和光合量来说,都是叶片最大,叶鞘次之,穗轴和节间很小,颖壳甚微。在生产上尽量保持足够的叶片,制造更多光合产物,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

以一片叶子来说,最幼嫩的叶片光合速率低,随着叶子成长,光合速率不断加强,达到高峰,后来叶子衰老,光合速率就下降。根据这个原则,同一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光合速率,因叶子发育状况不同而呈规律性的变化。

(二)不同生育期

一株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光合速率,一般都以营养生长中期为最强,到生长末期就下降。就拿水稻来说,分蘖盛期的光合速率最快,以后随生育期的进展而下降,特别在抽穗期以后下降较快。但从群体来看,群体的光合量不仅决定于单位叶面积的光合速率,而且很大程度上受总叶面积及群体结构的影响。水稻群体光合量有两个高峰:一个在分蘖盛期,另一个在孕穗期。从此以后,下层叶片枯黄,单株叶面积减少,故此光合量急剧下降。在农业生产上,通过栽培措施以延长生育后期的叶片寿命和光合功能,使生育后期光合下降缓和一些,更有利于种子饱满充实。

三、光合作用部分要素与植兰

传统的植兰经验在兰花水分管理上一直强调 “干兰湿菊”,即植料以偏干为主;光照强调偏荫;温度主张荫凉。然而,上述经验当今受到了强劲挑战,有栽培兰花要“高温高湿”之说,有“多浇水、多晒太阳、多发苗”之说,有“湿法养兰”之说,有给兰花补光之说……它们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取得了较大成功。如大理某兰家主张“多浇水、多晒太阳、多发苗”之说,兰园为单元楼四楼阳台,前面无遮挡太阳的建筑物,每天太阳一出即可晒到中午,没扯遮阳网,所种兰花极好。再如笔者所在的玉溪市,以及访过的许多省内兰园,大凡兰园光照充沛、湿法种兰者,苗情都要比过度遮荫、干法养的要好,发苗率高,长得快,叶片厚硬,直立性强,植株敦实,少病害。而大棚养兰增加光照,提高栽培环境温度、盆温、植料温度等,已被实践证明是能种好兰花的有效措施。
    而上述说法和措施,是能找到为什么能种好兰花的理论依据的——它们都有利于兰花的光合作用。
    人类生存离不开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物质,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的光合产物,或由植物本身加工转化而成,都是植物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的产物。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所特有的生命现象。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以太阳的光能为动力,把二氧化碳(CO2)和水(H2O)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是一个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种植环境和条件是否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影响着光合产物的形成。
光合作用和其他生物化学过程一样,不可能孤立存在,而要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外部因素是:光强度、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浓度、风速、温度,水分供应、无机营养以及大气和土壤的污染物质等等。同时,光合作用还受植物本身的内在因素,如叶绿素含量、气孔开张程度、叶片本身的生理状态和结构等的影响。通过改善上述这些内外因素,便可以达到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目的。
    兰花的光合作用亦是兰株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有机物,放出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体里,其主要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且将光能贮藏在球茎中。
    本文仅结合开篇提到的新近植兰的一些说法和做法所涉及的光照、温度、水分,来简述它们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和作用。
1.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人们早已熟知的真理,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光对生物尤其——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世代延续的巨大作用。就光合作用而言,顾名思义,这个植物独特的生命过程是离不开光的,它只有在光下才能够进行。太阳,是作物生长中最重要的光的来源。
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包括光强度和光质两个方面。
1.1光强度  我们在这里简单界定为太阳光的强度。植物光合作用随着光强度的变化而改变,在弱光下,植物的光合强度几乎都是随着光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光合强度与光强度正相关。通俗的说,即当光强度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时,光合强度也增加一倍或减少一半。但如光强度减弱到一定程度,光合强度便无法测出。在这个光强度下,植物的真光合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这时的光强度称为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在光补偿点以下的光强度下生长的植物,因呼吸强度超过光合强度,植物不仅不能积累有机物质,而且还要大量消耗体内原有的有机物质,时时长了,叶片便会逐渐枯黄苦甚至死亡。植物只有在光补偿点以上的光强度下生存才能有有机质的积累,这是因为此时光合强度超过了呼吸强度。
植物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机质的积累,为此,为使作物长得好,应当注意降低光补偿点,提高光饱合点。通常的措施是:阳生植物要合理密植,控制群体发展,保证植物有足够的光照,如自然光不足则增加人工光照;阴生植物要注意在尽量满足其光合强度的光强度的前提下适度遮光。
兰花在很弱的光照下便能进行光合作用。光愈弱,光合作用也愈弱;如果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也就增强。为此,为使兰花长得好,让其有较充沛的、足够时长的光照是有益的。但如光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光照强度再增加到光饱和点,光合作用就不再随之增高。此时如再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兰株的光合作用将会下降。
1.2光质  太阳的不同颜色的光(它们具有不同的波长)称为光质。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际上是指不同颜色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是因光质而异的。
植物叶子对光的吸收和利用主要是通过叶绿素来进行,而叶绿素对光的吸收高峰是在红光和蓝紫光这两个波段处;叶绿素对黄绿光吸收较少。也就是说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红光和蓝紫光的效率较高,而黄绿光则较低。
在不同的光质下,不但光合作用强度有差异,而且光合产物也不完全一样,如植物在蓝紫光下生长,其光合产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的数量增多,而在红光下形成的碳水化合物较多。
由于光质对光合产物成分有明显影响,因此人们用大棚栽培植物时,应当根据所需要的光合产物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光源。普通白炽灯蓝紫光比太阳少而红外光较多;日光灯蓝紫光和绿光较多而红光较少;氙灯的可见光部分近似太阳光,但紫外光和红外光比太阳多。
对兰花商品苗不同的规格要求应设置不同的光质,一般来说,兰花种植一般用红光和蓝紫光。专家建议国兰栽培的补光应多用红光。当然,有条件应选用专为兰花补光设计的植物灯。
2.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温度包括气温和叶温,两者通常受风速、太阳的日幅射量、叶子气孔密度和开闭程度等因素影响而有一定差别。本文所述的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指的是气温的影响,但实际上气温要对光合作用产生影响,自然是通过改变其叶温来实现的。
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高值时的温度称为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最适温度范围,见部分植物自然条件下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范围:
    当然,兰花品种不同,进行光合作用和最适温度也会有差异。兰花在0—40C光合作用便受到抑制。从低温的低限开始,光合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加强。超过最适点,光合作用便下降;一般来说,国兰在5—360C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18—280C,超过360C光合作用很弱,甚至停止。
兰花最适温度和遗传及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如高纬度冷凉地区兰花到了低纬度温热地区,大部分也会逐渐适应当地的气候。
光合作用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即光合作用的热限和冷限,也称光合作用的临界点。
    从植物的最低温度到最适温度的温度范围内,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是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的,通常每上升100C,光合强度大约增加1倍左右,为此,保证植物有一个合适温度的生长环境非常重要。
在兰花种植中,大棚及温室有明显的控温作用,当棚(室)内温度超过其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热限时,应及时通风散热,使温度保持适当;当温度低于兰花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冷限时则增温。
    另外,棚(室)内养兰系覆盖栽培,不管覆盖物是何种成分,兰花得到的光照强度会比在自然条件下低,为此,要经常清理覆盖物上的尘土等保证其有较好透光率度;当然,也可采用辅助补光,提高光照强度;此外,为减少太阳光反射的损失,在建盖温室或塑料大棚时,要注意使接受阳光的覆盖面尽可能与太阳光照的方向保持垂直。这样还有另外一些好处:一是由于植物的趋光性,如覆盖面和兰花呈垂直角度,棚(室)顶光多,则所植兰花叶片直立性较强,附合大部分兰花爱好者的审美要求,二是如果太阳光线的角度和植物茎叶的生长角度相一致时,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光强度较高,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3.水分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充分说明了水分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没有水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但水分对于光合作用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主要是影响其它的各种生理活动,从而间接地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无机营养、光合作用产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等都是以水为介质的。此外,植物姿态如枝叶的挺立和伸展,对于叶子接受阳光和气体交换都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姿态的维持,固然器官中机械组织的支撑很重要,但水分使这些器官(尤其是叶片)的细胞维持膨胀压所起的作用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如果水分不足,叶子便萎蔫耷拉。
    理论上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计算,每形成1克碳水化合物仅需0.6克水,然而在实际中,由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进行蒸腾作用而使水分大量散失,所耗水量是上述理论值的几百倍、上千倍。
蒸腾作用并不是一个消极的生理过程,植物光合作用有它的最适温度,如植物叶子温度过高便会降低光合作用效率,植物在蒸腾作用过程中会因水的水化而散失大量热量降低叶温,对光合作用起保护作用。另外,蒸腾作用加速植物根系对水的吸收,有利于植物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无机养分。如果水分供应正常,根所吸收的水量与叶子蒸腾作用的耗水量保持平衡,光合作用便能高效进行。
在强光、高温下,一旦水分供应不能满足剧烈的蒸腾作用的需要,便会引起叶子失水,气孔关闭,导致光和作用速率下降。这时如能及时供水,光合作用还能得到恢复。气孔关闭的速度越快,时间越长,光合作用所受的影响便越大,严重脱水甚至会使光合机构受到不可逆的损害。
    叶片含水量下降,其光合作用的强度便随之降低。为此,干旱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利是确无疑的,为保证植物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应保持土壤有适度的含水量,以供植物吸收利用。
当然,也不是说水分越多越好,由于兰花是肉质根,如果土壤水分过多,致使土壤严重缺氧,根系发育不良或烂根,不能正常吸收水分,结果会导致其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降低,造成兰花生长不良或死亡。
    由此,也可看出出为什么“大水”种兰者所用植料都是植金石、小石子、仙土、火山石等不使用盆内集水的颗粒料的原因。
    兰属植物是地球上所有植物大家庭中的一员,所有的这些植物的生长发育即有共性,也有个性,但均需进行光合作用却是它们的共性。为此,在兰花种植中,像对待其他任何一种植物一样,应注重改善种植环境和条件,达到让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目的,收到让兰花良好生长发育和快速繁衍的效果。
本文开篇所引用的一些兰家倡导的“多浇水、多晒太阳、多发苗”等等之说及其实践的实质,不过是让兰花多晒太阳、勤浇水,以及室(棚)内养兰,增温、补光等,说到底为的是提高兰花光合作用的效率。
    兰花栽培长期受传统栽培观念的影响,大多为荫养、旱养,这大约主要是由于过去的人们无光合作用的理论支持,以及受控温、控温、控光等技术手段的限制而不能作深入探索和实践所导致的误区。而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上述要素的控制并难。高温高湿虽说容易引起兰花发生病害,但并非是必然的,不过是植保不过关所致。蝴蝶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等“洋兰”温棚种植的成熟经验和大面积推广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即使是国兰种植,也有许多棚(室)内种植、人工控温、光照、水分,兰花长得的青翠碧绿、封尖、无病害、高发苗率的成功经验。
    兰花能不能比传统的荫养法接受更多的阳光?答案是肯定的,近几年玉溪的一些兰花爱好者所养兰花注重了让其多晒太阳、多浇水,结果发苗率、兰花生长速度、病害控制等均较令人满意。
如果一直荫养的兰花能否“阳养”?答案也是肯定的。如果人为地改变植物的光照条件,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们的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以适应新的光照条件。如在较弱光照条件下,植物叶子结构和功能会朝耐荫的方向发展,使它们能在较弱光照下维持较高光合作用效率;反之,在较强光照条件下,植物亦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有效利用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民间所谓的“炼草”大致也即这个意思——让兰花适应不同的环境——包括光照、温度等。
    当然,让兰花多晒太阳、勤浇水,增温、补光等,主要是要尽量达到使兰花能较好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目的,有一个“度”的范围,不能走极端。
    还有,种兰环境的空气湿度从实践上看来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植料中的水分够,不必刻意人工对种兰环境增湿。如高温,还高湿(环境及兰花叶面湿度大),兰花极易得病害。
又,条件充许应尽量营造一个较为宽敞的植兰环境,如空气流通性不好、质量较差,较高的温度、盆内水分较重,再加环境湿度大、兰花叶面湿度大,极容易使兰花得病害。
另,光合作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本文系为了让广大兰花爱好者容易看懂对其部分要素作了通俗、简略的表述,并不是非常严谨规范的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